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何建華專欄:實作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雙輪驅動」

2024-01-20新聞

闊步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品質發展,創新是實體經濟的第一方向,實體經濟是創新發展的承擔主體。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正是在國內外新形勢下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戰略選擇。有鑒於此,新質生產力與新興工業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作「雙輪驅動」,就能實作「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願景,促動實體制造業轉型升級高品質發展。

作為經濟總量占全國四分之一的長三角,是中國工業化重鎮和經濟發展重要引擎,一直扮演著實體制造業的核心基地角色。緊扣一體化與高品質兩個關鍵詞,以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抓手,以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為實作路徑,切實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加快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長三角加快構築強勁活躍增長極、實作經濟社會現代化高品質發展新跨越的必由之路。

高品質發展全新命題

習近平總書記於2023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要求「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資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依據現有理解形成的共識,概括來說,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內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創新驅動生產力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新質生產力包含物質、本質、品質、品質等,是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等方面的全面創新;新質生產力要求透過以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為核心的新領域、新賽道,增強發展新動能。相對於傳統的現有生產力模式,新質生產力是經濟社會轉型升級高品質發展的全新命題。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踏上快速工業化發展之路,走過了已開發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制造業大國。2018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額達28%以上,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的國家,已形成世界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發展優勢。以長三角為例,相關研究顯示,在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中,長三角地區占據了18個席位,包括工程機械、航空裝備、船舶和海工裝備、智慧語音、物聯網、積體電路等領域的集群。這些集群的產值占據了全國集群的27.8%,國家級技術創新載體數量也占到30.1%。

在看到發展優勢的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制造業存在的短板制衡。以長三角為觀察維度,在快速工業化行程中,無論是蘇南模式還是溫州模式,是以鄉鎮企業、個體經營的基本特征從無到有、由小而大發展而來,在產業格局上不可避免存在著自發性、中低端、粗放型、同質化、集群化程度低等因素制約。工信部等八部門於去年歲末釋出【關於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中國傳統制造業「大而不強」「全而不精」問題仍然突出,低端供給過剩和高端供給不足並存,創新能力不強、產業基礎不牢,資源約束趨緊、要素成本上升,鞏固提升有利競爭面臨較大挑戰,需加快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作轉型升級。

當前中國經濟繼續處於穩定恢復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經歷著經濟結構與執行模式根本性轉變的蝶變過程。以往在整體經濟處於上升區間的順周期表現良好的行業產業,也許面臨著來自市場競爭的考驗,亟待突破經驗路徑依賴,從以往高速發展累積的風險與矛盾境地中突圍而出,進入新動能取代舊動能、新科技催生新產業、新賽道孵化新模式的發展新周期。擁抱脫胎換骨、轉型升級、永續增長的新周期,關鍵的著力點就是要切實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品質發展行動,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改造升級傳統產業,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大踏步邁上新型工業化道路。

以新質生產力構築產業載體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載體是產業,目標是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與推動新型工業化「雙輪驅動」,就要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構築產業載體,促進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性布局並積極培育未來產業,推進新型工業化,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當今世界,實體經濟制造業能階的競爭成為國家實力比拼的焦點之一。依據學界研究,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的跨越式模式,就是透過自主創新直接把握世界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價值鏈高端,發展附加價值高、收益大的環節,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成為該產業價值鏈的控制者,同時能夠引領其他相關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模式,這個模式被稱之為「三高」模式,其內涵是產業高新、產業高端和產業高效。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意味著掌握一定的核心技術,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並且必須處於較好的價值鏈競爭位勢即做到產業高新,才能獲得高附加價值。高價值鏈位勢是產業高端的重要判斷標準,意味著在關鍵價值鏈環節的把握,可以發展出關鍵技術工藝和供應鏈品牌環節的優勢,這就使產業和企業處於較好的價值鏈競爭位勢,獲得高附加價值也就順理成章,而且也必須轉化為高附加價值才能實作產業高效。

著眼於實體制造業全球競爭,長三角三省一市紛紛制客製造業中短期規劃,清醒理智前瞻進行產業最佳化布局。【上海市推動制造業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建設「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未來三年上海制造業高品質發展制定了任務書,描繪了路線圖。江蘇省【「十四五」制造業高品質發展規劃(2021—2025年)】提出構建「1650」產業體系,出台【關於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構建「10+X」未來產業體系,力爭到2035年成為全球未來產業創新策源地和發展高地。【浙江省「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行動方案(2022-2027年)】,提出建設「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形成綠色石化、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智慧物聯、現代紡織與服裝等4個兼具領先優勢和規模效應的萬億級產業集群,積體電路、高端新材料、智慧光伏、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等4個兼具高成長性和放射線效應的五千億級產業集群。安徽出台【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4116」行動計劃】,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積極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大力套用數位技術發展智慧制造等。

新年伊始,長三角三省一市拉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軍大幕,相關規劃都涉及到傳統產業轉型、優勢產業做強、新賽道產業搶跑、未來產業布局等。可見,在產業布局、科技創新、集群化發展等方面正在形成新一輪轉型升級的競合、重塑、上台階的態勢。無一例外,都表明了要在穩定工業大盤中堅定轉型升級的決心與意圖,堅持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一起發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築工業新優勢,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拓展「長三角制造」新空間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中國作為擁有14 億多人口的開發中大國,為實作中國式現代化目標,既要遵循工業化、現代化的普遍規律,更要立足國情,堅定不移走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之路,實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鞏固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高制造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確保中國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創造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可以說置業規模相當大、富裕程度大提升。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用守業維護好置業,關鍵在於創業,也就是應當辯證看待並理順置業、守業與創業之間的關系,善於用創業守護好置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無疑會極大激發釋放長三角蘊藏的潛在動能,增強提升這一區域實體制造、財富創造的競爭能階,進一步加快構築強勁活躍增長極。

長三角貴在遵循經濟增長與產業發展規律,著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推動新型工業化,以新質生產力促進新型工業化,以新型工業化培育新質生產力,實作「雙輪驅動」,不斷拓展「長三角制造」新空間。

註重產業布局與集群化延鏈補鏈強鏈。 面對國際競爭態勢,在產業布局與產業創新集群化發展上,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占有一個什麽樣的位勢,是值得註重的一個難題。「鏈」上選擇,要麽能異軍突起打造「鏈主」龍頭企業,要麽就要深度鍥入產業鏈做好配套服務,企業應當精準定位,努力打通上下遊、貫通海內外。應當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強有力抓手,明確主導產業發展趨勢,精準確定企業發展策略,引導企業明確經營發展方向。長三角應當以一體化思維推動形成區域產業鏈,努力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註重培育具有充分競爭力的主導產業。 在推動產業發展與結構轉型升級時,應當以新質生產力為標準,註意選擇不同階段產業發展的主導產業,集中資源推動此產業發展,然後由主導產業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發展,最終使產業體系轉型升級。按照經濟學研究,主導產業選擇具有兩個標準,一個是生產率上升的標準,還有一個是需求彈性的標準;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產業的技術進步比較快,生產率上升比較快,或者這個產業需求收入彈性比較高的話,那麽該產業會有很大的發展速度,未來的市場前景就會很好,所以應該把它作為一個主導性的產業來加以扶持和推動。

註重營造健康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 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新型工業化,需要營造健康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產業生態環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產業的自然生態系,如水、空氣、土地、港口、森林等與產業發展相關的自然環境;一是產業的組織生態系,如政府、市場、競爭對手、科研機構、教育機構、制度環境等。產業專家認為,產業生態系是一個自然演進的過程,產業創新生態,本質上是企業家們發現創新有紅利,且這個紅利可以經過努力合作獲得,這樣他們願意抱成團去創新,不同企業家就有動力透過各種專業能力共同合作去追求這個收益,這樣就形成了多樣性的產業生態系。這其中,產業創新主體以利益最大化為導向,政府則開放所有產業的進入,良好的產業創新生態系就發展起來了,新興產業伴隨著新興大科技企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說到底,就是應當不斷最佳化營商環境,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

註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當下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成為開辟發展新領域、培育新優勢的重要路徑。長三角在實作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雙輪驅動」實踐中,尤其應當充分認識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的重要意義,采取切實有效的舉措加以落地落實。南通市委領導提出「共建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這一倡議,越來越得到廣泛認同,被視為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手棋,是助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良性互動、有效對接、融合發展的主動棋。如能落地實施,進一步聚焦關鍵、把握重點,在產創協同、園區共建、機制創新上積極探索,努力推動破解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礙,必將助力塑造長三角產業創新發展新格局。

(何建華,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原副院長,江蘇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南通大學長三角現代化研究院院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