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五指山下,綠色新畫卷徐徐展開

2024-01-05新聞
五指山下,綠色新畫卷徐徐展開
——海南省五指山市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路徑
光明日報調研組
2022年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考察時指出,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繼續做強做大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遊、休閑農業等產業,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
地處海南中部生態保育區的五指山市,是海南島的「濾芯」「水塔」和「三江源」,是全省的生態核心區和主要河流發源地。全市63%的土地面積劃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在海南各市縣中占比最高。
這裏也是海南省中部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7萬多黎族苗族同胞現在在這裏生活。
這裏還是曾經的國定貧困縣,2020年2月29日,海南省政府宣布五指山市結束貧困縣序列,全市44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2022年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考察時指出,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繼續做強做大有機農產品生產、鄉村旅遊、休閑農業等產業,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
既要生態美,也要百姓富。近年來,五指山市牢記總書記囑托,爭當生態保護的尖子生、雨林文章的特長生、「兩山」轉化的見習生、制度建設的優等生,探索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2023年前三季度,五指山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8%,增速排名全省第三,當年水滿鄉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五指山市的發展實踐,是海南省推動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五指山腳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幅綠色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這個生態核心區的山區市縣是如何做好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如何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既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又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近日,光明日報社、海南省社會科學院、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研究中心)聯合組成調研組深入五指山市開展調研。
黎族姑娘正在采茶。五指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1.茶香滿園幸福來
汽車穿行在崇山峻嶺中,滿眼的綠色撲面而來,五指山猶如一塊翡翠鑲嵌其間。駛入水滿鄉毛納村後,眼前豁然開朗,只見青山綠水間,屋舍農田錯落有致,仿佛世外桃源。
平整的村路旁,一座白凈的二層小樓和一小棟蓋著茅草的平房映入眼簾。這裏就是「和茹手工茶坊」,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4月考察毛納村時,曾在這個手工茶坊參與炒茶勞動,並買下兩袋茶葉。如今這裏已經成為眾多遊客的「打卡點」。
走近茶坊,正在沖茶的女主人王菊茹熱情地招呼大家到裏面品茶。茶台上,一杯杯琥珀色的茶湯香氣四溢,王菊茹端起一杯說:「這就是我們當地的大葉紅茶,現在來買的人太多了,都不夠賣嘍!」
王菊茹一邊嫻熟地沖茶,一邊向記者介紹:「父輩們是水滿鄉第一批種茶人,我16歲就開始種茶、制茶。種了30多年的茶,從沒想過能靠茶葉過上今天的好日子,更沒想過我家的茶葉能賣到全國各地去!」王菊茹開心地笑了。
水滿鄉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毛納村駐村第一書記高力接過話茬:「是啊,以前這裏交通閉塞、山多地少,村民們要麽靠山吃山,要麽外出打工糊口,日子很苦。現在,山還是這座山,日子卻甜了!」
遊客在五指山市體驗紅峽谷漂流。新華社發
原來,五指山區海拔高、緯度低、降雨充沛、晝夜溫差大、常年雲霧繚繞,特別適合茶樹生長。每年初春,當全國其他地方還白雪皚皚、草木雕敝的時候,五指山的大葉茶已經開始采摘,是「華夏第一早春茶」的生產地之一,而且獨特的熱帶高山雨林氣候造就了當地大葉茶的味甘清甜。
好山好水育好茶。2013年以來,五指山市引導扶持山區農民種植茶葉,大力發展茶產業,將生態優勢「變現」為經濟價值。現在毛納村家家戶戶種植茶葉,紛紛借此脫貧致富。王菊茹一直堅持手工制茶,雖然產量少,但僅此一項一年就有3萬多元收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由王菊茹和眾多茶農參與的「毛納和茹茶葉專業合作社」不久將籌備開業,村裏有發展茶產業意願的脫貧戶、監測戶,都可以來這裏學習茶葉種植、采摘、制茶及茶藝等全流程技術。同時,合作社還會為農戶提供茶葉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實作茶葉種植、苗期管護、采摘、收茶以及加工「一條龍」服務。
毛納村讓綠葉子變成「金葉子」的實踐是五指山發展茶產業的一個縮影。截至2023年12月,五指山全市茶葉種植面積共12096畝,產值達1.097億元,「五指山紅茶」獲評海南省市縣農產品十佳公用品牌,並作為全國紅茶代表入選「國際茶日」活動。茶產業已經成為五指山市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之一。
「我們圍繞茶葉綠色高質高效發展目標,正在示範推廣有機茶園建設,推廣良種良苗、土壤改良、綠色防控、農業新技術等種植技術,推動全市茶葉品質上台階。2023年,經五指山市政府與海南省農業科學院、雲南農業大學合作利用現代基因技術等科技手段進行基因測序,確定五指山茶為新茶種,具有高果糖、高茶胺酸和低兒茶素、低咖啡因的‘兩高兩低’特點。這更加堅定了我們發展高端茶葉的信心!」五指山市市長陳國梁介紹說。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景色。新華社發
2.雨林深處非遺「活」
月色初明,燈光閃耀。五指山市小島公園,一場熱鬧的「村秀」正在上演。本地村民和基層鄉鎮幹部們紛紛走上舞台,換上了多彩的黎族傳統服飾,在聚光燈前自信地挺起胸膛。
「一聽說家鄉有走秀表演,我馬上就帶著姐妹們來參加了!」五指山市毛陽鎮毛棧村的王艷興奮地說,她也是海南省老幹部藝術團模特隊的一員。2023年9月16日到11月11日,五指山市共舉辦了10場以民族服裝展演為主要內容的「村秀」,吸引了累計3萬多人到現場觀看,相關視訊在網路上點選播放達10億人次。
「村秀」火了,黎錦也成為舞台的焦點之一。黎錦是一項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卻一度瀕臨失傳,在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今天的五指山,伴隨文化產業化發展浪潮,黎錦技藝重新煥發出了旺盛的活力。
調研組走進位於五指山市的海南布黎布舍服飾文化有限公司,目光立即被擺滿的黎錦服裝、挎包、桌飾吸引。貨架上色彩斑斕,琳瑯滿目。據介紹,制作這些服飾的黎錦都是從鄉鎮收購的黎族非遺傳承人的純手工制品。這家公司由五指山土生土長的黎族青年陳孟麗創辦,她剛剛在2022年首屆海南國際設計師大賽中斬獲銅獎,公司也獲評為2022年度海南國際設計島示範基地。
「隨著‘村秀’的大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解黎錦,今年的銷售量也在穩步提升。」該公司銷售部負責人汪建介紹說。
近年來,五指山市共舉辦非遺培訓班18期、民族文化表演51場,累計培育各級非遺傳承人156名。2023年8月,五指山市與義大利馬蘭戈尼學院合作的黎錦國際化人才培養班在五指山市正式開班。五指山市還先後派出3批次共50名非遺人才,赴義大利公尺蘭時裝周進行非遺服飾及技藝展示,參加新加坡、馬來西亞旅遊文化宣傳推廣活動。來自五指山深處的黎錦,正在漸漸走上更廣闊的國際舞台,為五指山帶來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
「村秀」火了,五指山的遊客也更多了。在水滿下村的熱帶雨林裏,一片建築群依山而建,傍水而成。這裏是方諾寨,一家在古村落舊址的基礎上還原雨林原生態的民宿。走進大門,一條蜿蜒的棧道高低起伏,攀山照水,連線著一座座單棟的客房。兩側桫欏、蘭花馥郁芬芳,盡顯熱帶風情。
「我們於2023年11月1日正式開始營業,10天內的收入就達到了30多萬元,這讓我們想都沒想到。」方諾寨負責人淩助笑瞇瞇地對記者說道。他介紹說,為保護生態多樣性,方諾寨在設計中順應山林脈絡走向,「讓步於樹」「繞樹而行」「擇地而棲」,探索自然與旅遊民宿的平衡,已經吸引了大批來自全國的遊客入住。
生態產業化是鄉村振興的「綠色動能」。如何發掘良好生態中蘊含的經濟價值,源源不斷地創造出綜合效益,是進一步實作生態產業化的關鍵。在確保生態系功能不被破壞的基礎上,五指山市的鄉村旅遊產業實作了對綠水青山更深入的產業化開發和經營。據悉,2023年上半年,五指山市累計接待遊客111.92萬人次,同比增長36.68%,累計增速居全省第三。
為了更好發掘生態資源價值,五指山市還舉辦了「尋覓雨林·萬物共生」2022年博鰲亞洲論壇公園雨林文化展、熱帶雨林保護國際研討會、「雨林與您」體驗活動、「熱帶雨林音樂會」、雨林精靈時裝秀等一系列雨林活動,積極圍繞「雨林+」作文章,推動生態產業融合高品質發展。
3.山青水綠環境優
冬日的清晨,五指山雲霧繚繞,層林盡染,迎來了紅葉觀賞期。身著迷彩服、頭戴遮陽帽的護林員王大德套上膠鞋,跟妻子告別後,跨上摩托車開始了他一天的巡山之路。「巡山主要看有沒有毀林開墾、盜伐林木、放鉤、野外住棚、放牧、采集非林木資源等情況。」王大德介紹。
像王大德這樣的護林員,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五指山分局水滿管理站共有40名,每人負責的巡護區域都在3000畝以上。王大德掏出手機跟記者說:「你看,這個‘雨林巡護’App,不僅可檢視各組護林員的即時位置和巡山軌跡,發現毀林等違法行為還可以一鍵上傳報案,精準定位事發現場座標。」
據介紹,除了為護林員配置巡護App,即時監測護林員的巡山情況、管護情況,國家公園五指山片區還搭建起包括紅外線熱感應觸發相機在內的監控網路,建立涉林問題線索全流程閉環指揮排程機制。同時,資訊化數據已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智慧雨林平台、巡護終端系統等實作共享,4269平方公裏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在螢幕上點選出來,就能夠監測到。
「對五指山來說,最大的優勢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保護好生態環境是五指山當仁不讓的‘國之大者’。我們在全省率先開發套用‘智慧林業’平台,實施全天候的監測,對於破壞林業資源的現象,堅決發現一起打擊一起。」陳國梁表示。
五指山市還探索實施生態贖買制度,逐步恢復和擴大了4724畝熱帶雨林自然空間,完整地保護了海南熱帶雨林自然環境。目前,五指山市森林覆蓋率近90%,穩居海南全省前列。空氣品質指數連續8年排名全島第一,優良天數比例持續保持100%,PM2.5濃度平均值向著個位數邁進,超過國家品質一級標準。
依托獨特的氣候優勢和生態優勢,五指山市正大力發展高品質大健康、全健康產業,打造「冬避寒+夏避暑+全年避霾」的康養品牌,建設四季宜居康養樂園。目前已釋出了【五指山市氣候康養白皮書】,引進了一批知名醫療專家,設計了8條自由車運動路線等,讓康養與生活無縫銜接,腦神經康復中心、心臟中心計畫正在加快建設。
「我們緊扣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這條主線,大力探索‘兩山’轉化路徑,努力把理論落實到實踐上。與海南師範大學生態研究機構合作成立‘四庫’研究專班,聯合國家公園研究院編制完成‘四庫’規劃初稿,與中海油集團簽訂了林業碳匯計畫合作開發意向協定,‘四庫’價值的轉化路徑逐漸清晰。緊盯熱帶特色高效農林產業、全域旅遊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貸後服務產業、醫養康養產業、培訓研學產業、生態化新興產業等7大產業,大力推動招商引資,加快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陳國梁說。
4.探索綠色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五指山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圍繞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建設目標,堅決守護生態底線,探索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有效路徑,有效推動了高品質生態環境與高品質發展互促共進。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確保實作永續發展。在制度設計中,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以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為工作平台,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構建綠色考核指標體系,促進領導幹部切實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建立有利於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允許各鄉鎮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特色考核指標。探索建立汙染綜合治理區域聯動機制,建立區域間、部門間汙染防治協作工作例會、進展資訊通報等制度。強化公眾參與機制,充分發動公眾參與環境治理和深化環保改革,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關註監督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聚焦特色產品,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農業產業向標準化、產業化和高品質、高效益轉型升級,做足「特、高、融」文章,做精、做優、做強茶葉、野菜、山蘭稻、花卉、南藥黎藥、油茶、五指山山雞、瓜菜等農產品品牌,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重點實施農村農業基礎設施、交通道路升級改造等計畫,最佳化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各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超10億元,建成優質、抗旱防澇、保護生態、高產穩產的高標準基本農田18805.9畝。在農產品品牌建設方面,積極鼓勵農業企業開展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面向農民實際需求,建立健全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品質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在養殖、種植等產業開發中實施生態迴圈養殖、沼氣建設、田間廢棄物回收利用、稭稈綜合利用以及有機肥施用示範推廣等生態迴圈農業計畫,以點帶面推動全市農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以人為本,築牢生態保護根基。用法律「紅線」守護生態「底線」,為綠水青山築起一道堅實的法制屏障。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出台生態文明建設舉措,制定修訂生態文明領域地方性法規,覆蓋多個生態文明細分領域。加強宣傳,不斷提升村民環保意識,發動本土力量加入護林隊伍。加強本地文化保護,支持建成黎錦苗繡產、學、研、培一體基地,將民族文化與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有機融合,展現當地民族文化特色。加強基層治理,深入推進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健全綜治中心、社管平台、網格化服務管理、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四位一體」新機制。
科技助力綠色未來,不斷引育科技人才。在「兩化」融合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引入無人機等高科技裝置,采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建設數位化執行平台,對生態資源進行智慧化管理。問智於民,建立「生態科技特派員」制度,充分發揮「土專家」「田秀才」作用,不斷充實壯大農林科技人才隊伍。出台遴選認客製度,向全國遴選科技創新人才,目前共選派了169名生態科技特派員,做到59個行政村科技服務全覆蓋,實作了人才要素向農村農業的逆向流動。組織科技人才前往福建、寧夏、浙江、雲南等地學習先進工作經驗,累計舉辦培訓10期,培訓321人次。
(調研組成員: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熊安靜、王艷婷,光明日報記者王曉櫻、見習記者王軒堯,海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工程師鄔樂雅、李凱凱)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5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