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科創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套用場」

2024-01-23新聞

在關鍵領域建設一批試驗驗證平台和中試平台;聚焦生物制造、人工智慧、內河船舶、低空經濟等領域挖掘早期硬科技計畫,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產業資本接續投入……近期,部委和地方積極展開部署,在平台、資金等方面重點發力,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規模化套用。

位於成都市的文瀾智谷中試產業示範基地裏,低溫高效新型分離技術中試裝置井然有序地運作。「這是我們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石碧共同研發的中試裝置,可運用於多種物料的分離幹燥。」成都文瀾國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恒說,起初該技術透過實驗預計可運用在酒糟的幹化處理上,但在中試過程中發現也能運用在褐煤、油泥的幹燥處理,且比酒糟幹化先一步完成商業化套用。目前該技術已與中石化簽訂油泥處理合約,並完成了上井連續實驗。

「當科技成果轉化完成了‘0到1’,在‘1到100’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可能性,哪條路能最快實作產業化是不確定的,需要在中試過程中一點點挖掘。」李恒說,基地分為中試研發區、中試熟化區和中試產業區,目前已經擁有國家授權專利70余項,完成10余項成果轉化,成功孵化企業6家。

在賽迪智庫科技與標準研究所副所長崔誌廣看來,讓技術從「實驗室」走到「套用場」,離不開產業科技創新平台體系的支撐。他以中試平台為例對記者表示,中試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產業,是新技術、新產品轉化到生產過程中的過渡性試驗。有研究表明,科技成果未經中試試驗的,產業化成功率只有30%左右,經過中試試驗產業化成功率可達80%。

當前,包括中試平台在內的高水平產業科技創新平台體系正在加快建設,持續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工信部數據顯示,全國布局建設了27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2家國家地方共建制造業創新中心、260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網路化制造業創新生態基本形成。

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高端制造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明皓對記者說,隨著政策支持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中國加快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產業創新生態不斷最佳化。不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之間仍存在鴻溝,比如一些創新成果與工程實際需求存在脫節;行業內缺少中試驗證平台,原始成果有待進行產業轉化;投資市場對早期創新的支持力度仍需加強等。

圍繞進一步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相關部署正在積極推進。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最佳化創新平台網路,在重點領域新建5到10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在關鍵材料、重大裝備等關鍵領域建設一批試驗驗證平台和中試平台。同時,加強科技創新服務支撐,實施制造業卓越品質工程和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培育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科技中介組織。

與此同時,地方在技術、平台、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面向2024年,四川提出加強套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布局建設一批中試熟化平台、技術轉移機構和新型研發機構;山西提出布局100項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100項重大科技創新計畫;北京提出支持人形機器人、工業軟體、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產業創新平台高品質建設和重點任務工程化推進……

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工信部日前釋出的數據顯示,透過推進產融銜接,國家產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資達到7120億元。

記者獲悉,下一步工信部將與金融管理部門加強協作配合,擴大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範圍,舉辦院校、園區等科技成果轉化專場路演。聚焦生物制造、人工智慧、內河船舶、低空經濟等領域挖掘早期硬科技計畫,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產業資本接續投入,促進「科技-產業-金融」進一步良性迴圈。

對於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科技創新生態,崔誌廣建議,在企業層面布局建設更多國家級創新平台,著力構建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

朱明皓建議,鼓勵政府部門與企業聯合制定計畫指南,透過「揭榜掛帥」的方式開展技術研發與套用;進一步健全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激勵引導作用,撬動更大規模的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記者 郭倩 李力可 實習生 劉智航)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