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先行者|「張江十日」系列報道:他們已在布局下個十年

2023-12-19新聞

【編者按】 自1992年起,從「張江高科技園區」到今天的「張江科學城」,從規劃面積17平方公裏,到如今的220平方公裏,這片曾是農田與村莊的土地,已然成為「上海創新」的一面旗幟,「中國創新」的一個品牌。

九月,澎湃科技派出一路記者,駐紮張江科學城,歷經十天的深入調查和采訪,試圖幫助公眾厘清張江矚目成績單背後的底層邏輯:過去30年,張江做了什麽?做對了什麽?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先行者」,又將在未來的國家戰略中擔當什麽角色?

我們調研發現,「創新」是張江的底色。這是一種系統性、全生態的創新:人才政策、營商環境、審批制度、孵化服務、基礎研究以及套用轉化、產城融合……張江已是一座位於上海東南腹地,有著代表中國最強科技實力的產業集群,也有商場、學校、醫院、體育場、博物館的煙火之城。

張江十日,澎湃科技帶你「看見」。

張江第十日。

11月的最後一個周末,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江懷東異常忙碌。他正在作為東道主,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的第一次使用者研討會即將召開。

一次實驗的成本大約200多萬美元!「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這個拗口而專業的名字,代表著張江乃至中國最「土豪」、最尖端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它炫目的光,將照亮活細胞或材料的超微結構,讓人們洞察自然奧秘。

這些已經落成,和更多正在建設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正在上海張江形成一個重要的集群,為上海和全國的科學研究和原始創新提供強勁的助推力。

外形如如麗螺的上海光源(SSRF)。圖片來源:上海科創辦

深度提升科研原創能力,聚焦重大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實作「從0到1」的突破,這些中國科研人的目標與夢想,正在張江被一點點踏踏實實地落地,並成為現實。

主動出擊,落地更多「國之利器」

「栽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接受記者采訪時,上海科創辦科創協調處副處長史鳴奇剛剛結束一場會議。他說,「現在張江有很多比較著名的藥企,他們為什麽在張江?因為我們有上海光源。」

外形如如麗螺的上海光源(SSRF)是國內外最有名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也是中國使用者最多、開放度最高、綜合成果最顯著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它在科研圈裏很火。使用者要用「搶」的方式來申請機時使用這個光源。從這個光源裏「飛出來」的光與物質體子碰撞,給了人們解開自然奧秘的線索。

上海光源位於張江科學城內,由國家、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資建設。它是中國大陸第一台中能第三代同步放射線光源,也是上海的「科創名片」。

史鳴奇表示,有了上海光源,就可以大大提高相關企業研發新藥等產品的效率,特別是在研究蛋白質分子或者其他化學分子結構的過程中。

上海科創辦科創協調處副處長史鳴奇(左二)。圖片來源:上海科創辦

上海光源是在2004年12月25日開工建設的,但史鳴奇強調,在此5年前甚至更早,上海已經開始研究、籌備上海光源,這才有了「第一」和「先手」。「我們采用了很多突破性辦法,來解決這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當中碰到的一些問題。」

經過4年多的建設,2009年4月29日上海光源竣工。2009年5月6日正式對使用者開放。由於上海光源使用者眾多,機時遠不能滿足使用者需求,2016年底上海光源二期開工建設,並於今年建成。目前,上海光源共有34條光束線46個實驗站開放執行。

不僅如此,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等線站工程、10拍瓦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等大科學設施建成使用,張江目前已經初步形成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建設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上海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任務和關鍵舉措。「這也是國家交給上海的任務之一。」史鳴奇提到,除了一個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我們還有大量的計畫、大量的任務、很多的平台落在張江。」

建設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上海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任務和關鍵舉措。圖片來源:上海科創辦

而現在,史鳴奇和他的同事們又在籌謀下一個十年,繼續圍繞光子、生命、能源、海洋等領域系統布局,落地更多「國之利器」,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加快打造「科研重鎮」。

「我們就是要跟矽谷、波士頓,跟紐約這些地區並駕齊驅。現在仍然有差距,還在追趕。」「我們感覺責任非常重,壓力也非常大……加班肯定是多的。但我們都覺得時不我待。前有標兵,後有追兵,必須努力。」史鳴奇表示。

再闖無人區,瞄準下一個十年

第一次見到江懷東,也是在上海光源。他在做一個更前沿的計畫。

「全世界都在嘗試活細胞結構與功能的高時空分辨聯合成像,但還沒有人成功。這是我們作為Top one的計畫。它的實作,標誌著中國在XFEL研制和套用方面步入國際先進行列。」江懷東說。

上海科技大學。圖:忻耀進

江懷東想用軟X射線對活細胞成像,還希望加上超分辨熒光成像,以提供更多的結構和功能資訊,「這能夠真正解決生物學方面的一些機理問題。」

全世界目前僅有三台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使用者裝置:一台在德國,一台在義大利,一台在上海張江。

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是國際上首台覆蓋「水窗」波段的此類裝置。

「水窗」波段指的是波長位於2.3奈米到4.4奈米之間的軟X射線。在這個波長範圍內,X射線可以穿透水,因此軟X射線能夠用於對活體生物細胞進行顯微成像,展現出極其重要的科學套用前景。

作為新一代光源,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不僅相幹性好,其峰值亮度更是比第三代同步放射線光源高出10億至100億倍;其脈沖長度可達到飛秒級別,比第三代同步放射線光源短1000倍,這些特性為科學家們研究物質微觀結構及動態變化過程提供前所未有的手段和機會。

江懷東表示,他原本是學物理的,但目前做的很多研究跟生物結合非常多,因此建立了多種研究方法。「傳統的科研是一條路,但是交叉會帶來更多東西。」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江懷東在生物成像實驗站。圖片來源:上海科創辦

他認為,在「土豪」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頂尖科技人才高度集聚的張江,人們有更多做交叉研究的機會和勝算。

江懷東表示,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是一個特例,當年申報,當年就實作立項。「現在我們已經開放執行了,已經接待了幾個使用者了。」

從第一次參加上海光源的使用者大會,到設計、建設的基於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第一個生物成像實驗站,到召開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的使用者大會,江懷東花了超過10年時間。

不僅如此,江懷東還正參與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相關裝置的建設,「瞄準的是下一個十年,甚至更久。」這是我們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使得光子科學領域形成中國-美國-歐洲三足鼎立的格局。

敢為天下先,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

近水樓台先得月。

史鳴奇表示,「我們調研發現,張江有了上海光源這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後,已經吸引集聚了一批國內外人才和機構。比如,以前他們做實驗,是要從外地跑到上海來、跑到張江來,後來就直接在張江設立了分支機構,甚至研發部門和企業。人才、計畫、創意和創新,也隨之而來。」

「在兩平方公裏這樣一個很小的區域內,張江就有十八般光子科學上‘武器’供科研人員和企業使用,這對科學家、企業家來講,是一個無與倫比體驗,吸重力非常大。」史鳴奇說。

與11月末的上海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的第一次使用者研討會遙相呼應,11月初,第四屆國際人類表型組研討會暨第五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在上海召開。包括來自全球的17位院士等專家、嘉賓參加會議。

這也與張江有關。

中國是「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的主要發起方。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曾介紹,「人類表型組」是人類基因組之後生命科學的下一個戰略制高點與原始創新源。

復旦大學張江校區內的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計畫大樓。圖片來源:上海科創辦

「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同期建設的腦與類腦智慧國際創新中心、微納電子與量子國際創新中心,是復旦大學在張江聚焦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等重點領域的先期建設核心。以「在基礎科研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為目標,復旦大學深度融入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張江科學城建設,把大學「校區」變為科技創新園區,瞄準國際前沿,協同孕育重大原始突破。

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科研副院長昌軍介紹,在國家和上海市支持下,以復旦大學領銜的數十個頂尖科學家團隊實質性推動「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各項先期探索。上海市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國際人類表型組(一期)」建成全球第一個跨尺度、多維度的人類表型組精密測量平台,建立全球第一個精密表型測量千人佇列,繪制全球首張人類表型組導航圖,發現150余萬個表型間強關聯。

昌軍介紹,「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二期)」目前已完成立項並開始實施推進,繪制人類表型組導航圖2.0版本。同時,「低氧低壓環境下人類復雜性狀的表型組分析與系統解構」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計畫。「系統生物學研究設施」優先啟動計畫「低壓低氧表型測量平台(上海高原)」近期也得到批復同意建設。

復旦大學建設腦與類腦智慧國際創新中心,聚焦腦科學與人工智慧交叉領域。透過建設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設施平台和張江國際腦庫數據平台,聚焦腦智慧的數學與生物基礎,圍繞智慧診療、智慧機器人、智慧決策三大關鍵技術,為腦疾病精準醫療、智慧決策、智慧制造等產業發展提供基礎與轉化套用源頭創新。

該中心打造全球第一個千億級別神經元模擬的全腦計算平台,以及數據同化(人類)全腦計算模型,實作人類全腦規模的神經元網路形態模擬。

以智慧診療、智慧機器、智慧決策為三大套用出口,該中心與中國一汽集團、上汽集團、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中鐵二十四局、中國電信、蘑菇車聯以及百余所臨床醫療機構等開展產學研合作。與中國一汽集團成立校級聯合實驗室,實作中國自主攻關研發的純視覺L4級別自動駕駛車輛產業化落地。

其中,張江國際腦庫是腦與類腦智慧國際創新中心的數據基礎平台,也是上海市「腦與類腦智慧基礎轉化套用研究」重大科技專項的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平台,建設有五大腦疾病佇列與健康人佇列,采集先發精神分裂癥、抑郁癥、腦卒中、神經退行性疾病、自閉癥、大學生佇列等1.5萬例影像/基因/行為/認知等多維度數據。

微納電子與量子科技融合創新大樓效果圖。圖片來源:上海科創辦

復旦大學還打造國際領先的微納電子與量子國際創新中心,瞄準國際微納電子和量子領域的前沿技術開展研發,解決中國積體電路面臨的重大需求和前沿科學問題。

該中心匯聚微納電子器件、積體電路工藝、設計等方向的多位科學家隊伍,成功研制世界第一個半浮柵晶體管,被國際同行評價為「一個巨大的進步」,是30年來動態隨機記憶體芯片的一項重大顛覆性技術;設計實作青龍1號芯片,是國際首款自訂全新架構的可重構AI芯片,可以在幾個毫秒內辨識目標,極大提高了人群即時高畫質辨識和檢測。設計生產實作全國首款采用28nm CMOS工藝制程億門級FPGA系列產品,實作千萬門級到億門級的跨越,主要面向5G通訊、視訊影像處理、工業控制以及各類消費電子市場等需求。

2025年前,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將拓展研究領域至新能源、環境、生態與健康,以及未來人類科學與技術等,不斷豐富和增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內涵。

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圖片來源:上海科創辦

後記

在澎湃科技對張江科學城的十天調研即將收官之際,采訪交流中,記者有幾點印象非常深刻:所有的采訪物件都積極、樂觀,充滿正能量;個人的職業生涯總有段落,不少人始終選擇在張江充盈自己的履歷,實作個人抱負。

不同社會角色的人們有各自不同的目標。吳念西作為科學城企業服務團隊的一員,她希望每周多走訪幾家企業,「看到各種各樣的企業在我的幫助下越來越好,我覺得自己也在成長。」英矽智慧CEO任峰希望能夠抱團走出去,讓更多人了解AI制藥的魅力。剛剛履新張江AI新藥研發聯盟秘書長的晶泰科技副總裁王明泰則想要建立聯盟成員與金融機構、政府機構、藥企、互聯網企業、科研院所之間的日常聯動……

上海科創辦專職副主任侯勁則在思考:張江能不能在國家和時代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能不能實作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不能成為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因為有這群始終「向上」生長的人,張江開放創新的生態才能生生不息。隨著張江科學城由「園」變「城」的不斷推進,張江正被註入另一股屬於生活本身的力量,屬於張江的故事正在延續。

上海光源與科學之門。圖片來源:上海科創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