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理論學術動態導讀」經濟體制改革要更加註重系統整合

2024-07-23新聞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註經濟體制改革、科技強國、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糧食安全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賀俊:經濟體制改革要更加註重系統整合】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總編輯、研究員賀俊表示,加強系統整合是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的必然選擇。強化經濟體制改革系統整合,需要在錨定總體目標、戰略和主線的前提下,針對經濟高品質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和關鍵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各個維度進行持續偵錯和最佳化。首先,應加強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整合。經濟體制改革要在繼續完善和開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下,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關系,在實作各具體目標的過程中達到目標間協同。協同的關鍵是在頂層設計階段即統籌謀劃和綜合權衡,科學合理制定改革目標,避免在實施中出現相互掣肘的情況。其次,加強經濟體制改革的戰略整合。應在完善產權保護、要素市場改革、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建設等方面給市場主體更加明確的改革預期,各領域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這條主線展開,以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統領農業農村、工業、服務業、要素市場等各領域的改革。此外,加強經濟體制改革的政策整合。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品質發展轉向過程中的政策體系,常常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統籌謀劃和實施。最後,加強經濟體制改革的組織整合。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整合、戰略整合、政策整合,應以組織整合為保障。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為組織基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域、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經濟體制改革組織整合的根本。
摘編自【光明日報】
【程建平: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高校力量】
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程建平指出,廣大高校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只爭朝夕的責任感,在科技創新上不斷取得新進步,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高校力量。一是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內在邏輯,充分發揮教育對科技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實作建成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標,構築人才有利競爭,要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暢通三者良性迴圈,充分發揮教育對科技的基礎性支撐作用。二是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科研人員誌存高遠、愛國奉獻、矢誌創新。高校要在科技創新上不斷取得新進步,就要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鼓勵廣大科研人員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三是強化有組織科研,鼓勵自由探索,持續最佳化科研工作模式。要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持續最佳化科研工作模式,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保障政策,既要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開展自由探索,又要透過加強頂層設計,高效率組織有組織科研。四是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中國科技創新組織化協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資源分散、重復等問題該如何破題?關鍵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打破制約科技創新的藩籬,增強國家創新體系一體化能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
【原磊:以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原磊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持續釋放紅利,促進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其一,釋放技術紅利。新質生產力實作技術創新,主要表現為催生更高品質、更優效能的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形成差異化有利競爭,為企業帶來高額利潤;新質生產力實作效率提升,主要表現為生產工藝的改進,重在透過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等方式提升生產效率。其二,釋放結構紅利。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推動要素組合的最佳化和躍升,實作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具有更豐富知識、更高技能的勞動者,與更加智慧、高效、低碳、安全的勞動資料相結合,對傳統和新型勞動物件進行最佳化組合,透過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這將助力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為中國經濟發展釋放巨大的結構紅利。其三,釋放綠色紅利。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能夠透過釋放綠色紅利,促進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一方面,對產業進行綠色化改造,提升產業發展品質和效益。另一方面,綠色產業本身的發展,將帶動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套用,從而促進整體生產效率的提升。其四,釋放改革紅利。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會推動生產關系變革,這將促進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釋放出巨大的改革紅利。
摘編自【經濟日報】
【張樹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表示,全面深化改革,民生為重。要努力做到人民關心什麽、期盼什麽,就要抓住什麽、推進什麽,提升改革創新能力,使之充分體現人民性、實效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全面深化改革,治理為基。繼續完善和開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和整體推進。在方法論上,有必要正確把握和處理以下若幹關系: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制度體制與方針政策的關系,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系,長期目標與近期任務的關系,重點工作與一般要求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常態化治理與非常態治理的關系,整齊劃一與重點突破的關系,發展為先與治理為要的關系,民主與集中的關系,管治模式與創新導向的關系,秩序規範與活力效率的關系,全面領導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民主與民生的關系,上級壓力與下級動力的關系,成本與成效的關系,頂層設計與地方創新的關系,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關系,舍與得的關系。繼續完善和開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進一步最佳化體制機制,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和策略。從實踐情況來看,基層治理中存在「權責不匹配」「條塊分割」以及「小馬拉大車」等現象,新時代新征程上,要調動基層幹部主動擔當作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性,避免制度效應遞減、效能弱化。繼續完善和開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以良好的黨風政風持續提升治理效能。要力戒主觀主義、形式主義,杜絕教條主義、本本主義,辯證看待制度的有限性與人的能動性關系,充分激發幹部隊伍的主觀能動性。
摘編自【解放日報】
【段龍龍、許建南:以新質生產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段龍龍、四川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研究員許建南表示,新質生產力持續滲透並內嵌於糧食產業鏈之中,使得糧食產業鏈各環節均成為新質生產力發揮作用主陣地。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築牢糧食安全根基,需大力推動「產購儲加銷」糧食全過程數位化升級。一是在生產環節,整合套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音視訊技術、3S技術等一系列現代技術對糧食種植過程進行數位化轉型升級,實作播種、灌溉、施肥、噴藥等各環節精準化、智慧化轉型,最大限度提高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的利用率,大幅拓展糧食生產可能性邊界。二是在收購環節,套用物聯網、扡樣機器人、智慧化檢驗裝置、自動化傳輸等技術對收購過程實施數位化再造,提高作業效率,確保糧食顆粒歸倉。三是在倉儲環節,打造「智慧糧倉」。加快形成「智慧儲糧」+「綠色儲糧」雙輪驅動的現代儲糧體系。四是在加工環節,將工控網路、人工智慧、PLC系統等新技術引入糧食生產線,搭建「數位化車間」。五是在銷售環節,積極搭建「區塊鏈+消費」新平台,打通糧食安全的「最後一公裏」。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