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強化海洋資源要素保障,做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 雙輪驅動打造「海上新廣東」

2024-12-16新聞
全球單體最大防颱型風漁融合網箱平台中廣核「伏羲一號」在汕尾建成投運;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台「明陽天成號」完成安裝;中國第一個深水油田二次開發計畫在珠江口盆地海域正式投產;全國首條海島低空公共物流無人機配送航線首飛成功……近年來,隨著海洋經濟的蓬勃興起,廣東海洋科技創新日漸活躍,涉海市場主體活力競相迸發。
數據顯示,廣東大陸海岸線長逾4000千米,居全國首位;海岸線兩側的陸域和海域集聚了全省超85%的人口,創造了超92%的經濟總量;2023年廣東海洋經濟總量1.88萬億元,約占全國海洋經濟總量的1/5;目前,廣東海洋經濟總量已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
如今,作為海洋經濟的「優等生」,廣東又提出建設海洋強省,打造「海上新廣東」的目標。旨在更大力度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鞏固海洋經濟穩進向好的勢頭,推動海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廣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發展註入「藍色動力」。在這場「藍色革命」中,廣東不斷健全海洋資源要素保障,加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此兩者如同雙輪驅動,共同推動廣東海洋經濟的永續發展。
加強海洋資源要素保障,激發創新活力
在「海洋強省」建設中,廣東的海洋資源要素保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透過科學規劃和合理開發,廣東不斷促進海洋資源高效利用,推動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透過培育海洋新興產業,廣東進一步挖掘海洋資源的潛力,形成產業集群優勢,推動海洋經濟向更高品質、更高效益的方向發展。
近年來,廣東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海洋電子資訊、海上風電、海洋生物醫藥、天然氣水合物、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興產業,對於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一大批企事業單位對智慧船舶、水下機器人、水下通訊、海洋生物、浮式風電、波浪能裝置等海試需求極為迫切。
10月31日,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揭牌儀式在海博會上舉行,同時啟動首批海上試驗。這意味著該試驗場從這天起正式對外提供測試服務,同時標誌著該試驗場從籌備向套用邁出重要步伐。業內人士表示,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的投入使用,有利於節省涉海單位測試成本,加快成果轉化與產業化行程,有利於充分釋放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潛能,推動涉海制造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為實作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為守護「藍色糧倉」,廣東不斷強化現代化海洋牧場海洋資源要素保障。2024年5月和7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先後印發【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關於加快推進海洋產業園建設的通知】【廣東省海洋產業園(海洋牧場類)用海選址及控制標準(試行)】,創新海洋產業園開發模式,指導沿海地市做好海洋產業園選址與設立工作,全面推行養殖用海整體論證,實施海洋牧場計畫「標準海」供應。
截至目前,廣東已有7個沿海地市組織完成17個海洋產業園(海洋牧場類)規劃選址工作,全省養殖用海整體論證面積超過16萬公頃。1-11月全省共審批開放式養殖用海290宗,面積16341公頃,同比增加193.45%,有力保障海洋牧場計畫用海需求。
在審批服務方面,廣東著力解決計畫用海難點堵點問題,提升用海審查報批工作效率。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廣東共批準計畫用海432宗,批準面積27491公頃,同比增長78.35%。其中,汕頭港廣澳港區三期工程等11宗重大計畫用海報經國務院批準,面積3853公頃;陽江帆石二海上風電計畫等31宗計畫用海獲省政府批復,面積4106公頃。
與此同時,廣東加快推進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置。2024年3月,廣東全面完成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未批已填」區域處理方案審查備案工作,釋放歷史遺留填海成陸空間共4435公頃。截至2024年11月底,廣東累計推動備案區域內35個計畫完善用海審批手續,盤活利用歷史遺留問題用海面積17488公頃,變「問題存量」為「發展增量」,有效推動低效用海結束。
在開發中保護,譜寫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新篇章
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不僅關乎海洋生態系的平衡與穩定,更直接關系到海洋經濟的永續發展。在建設海洋強省過程中,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也應被置於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來,廣東堅持開發與保護一體推進,堅持以戰略留白思維加強海岸線保護利用,加快建設萬畝級紅樹林示範區,紮實做好海洋防災減災,譜寫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新篇章。
海岸帶是海岸線陸海兩側的延伸區,是海洋產業的集中承載區,是重要的藍色生態屏障,對於推動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數據顯示,廣東海岸帶區域資源豐富,品質優良,灘塗面積超2000平方千米,擁有大、小海灣510多個,優質濱海沙灘170多處,紅樹林106平方千米。
據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海洋局局長屈家樹介紹,近年來,廣東持續加強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相繼出台了系列政策與規劃檔,同步開展了多項實踐,取得了較大成效。2019年至今,全省共計完成海岸線整治近300千米,濱海濕地恢復超5400公頃,湛江、珠海、惠州等多個生態修復計畫先後入選自然資源部海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下一步,廣東將努力把海岸帶打造成為海洋防災減災的重要屏障、海上糧倉的重要支點、海上風電的重要節點、海上旅遊的重要增長點。
紅樹林具有凈化海水、固碳釋氧、防風固浪、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被譽為「藍碳明星」。作為中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紅樹林營造任務最重、紅樹林保護修復基礎最好的省份,廣東使命重大。
近日,自然資源部公布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惠州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入選,這是廣東入選的第一個紅樹林營造修復計畫,也是廣東第一個初步建成的萬畝級紅樹林示範區。該計畫位於惠州市惠東縣考洲洋,是惠州三個濕地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曾是粵東海域紅樹林主要分布區,生物資源尤為豐富。歷經20世紀圍海造田、圍塘養殖以及城鎮發展建設,考洲洋內紅樹林面積銳減,生態系遭到破壞。
近十年來,惠州透過保護與治理相結合的創新模式,累計投入近3億元,先後開展紅樹林營造修復計畫12個,清理海域面積約20平方公裏,恢復自然海域約12平方公裏,新營造紅樹林8857畝,修復現有紅樹林1965畝,已然形成萬畝連片的紅樹林自然景觀。其中,好招樓和鹽洲島片區的紅樹林於2023年納入省級重要濕地名錄。
作為海洋環境的「哨兵」,海洋預警在海洋經濟開發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僅起到防災減災的作用,還為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近年來,廣東海洋觀測和監測能力不斷提升,現已初步建成以海洋站、浮標、誌願船和地波雷達等觀測手段為主,覆蓋全省近海與近岸的海洋觀測網。
記者了解到,為滿足相關企事業單位的需求,廣東不斷升級海洋預警預報服務體系,目前已形成以近海海洋環境預報、重要海灣、重點海水浴場、中長期預報、災害預警、生態預警和數值預報七大類產品為主,其他海洋行業領域專題預報為輔的全要素的預報產品體系。並透過網站、信件、傳真、簡訊和新媒體等多渠道推播預警預報資訊,推進「海洋災情資訊員」隊伍角色建設,打通海洋預報減災「最後一公裏」。
文/ 董鵬程 周可 李璐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