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理論學術動態導讀」積極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2024-09-25新聞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註高水平對外開放、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發展耐心資本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趙忠秀:積極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趙忠秀指出,在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背景下,應更加關註中國企業透過對外投資形式融入全球價值鏈,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前提下,更加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內外協同發力,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良性互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具體措施而言,一是深化要素市場改革,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進一步釋放國內生產能力和市場潛力。二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鞏固貿易投資便利化基礎上,繼續堅定支持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加強標準國際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國際人才培養、儲備和交流,在全球經濟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三是拓展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擴大國際經貿合作廣度與深度,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在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經濟體之間發揮橋梁作用。四是持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拓展新領域合作空間。
摘編自【光明日報】
【馮繼康:堅持系統觀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馮繼康認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應從處理好五對重大關系著手:一是處理好經濟和社會的關系,找準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結合點,一方面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開發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時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加強社會建設,實作二者的良性互動與協調發展。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用好「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範市場行為。三是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一方面,著力提升效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另一方面,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提升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四是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在激發活力中保持秩序,在保持秩序中激發活力,堅決破除妨礙活力釋放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創造安定有序又充滿活力的社會環境。五是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既要以高水平安全服務高品質發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又要以高品質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新發展格局鞏固新安全格局。
摘編自【人民日報】
【蔣永穆: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程中紮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蔣永穆認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於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誌。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程中紮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作共同富裕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必須保持歷史耐心和昂揚的奮鬥精神,不斷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新進展。將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汲取了西方現代化歷史經驗與教訓,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變的初心使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從而更好地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進一步激發全體人民參與現代化建設的熱情,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切實享受發展成果的同時積極投身現代化建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強大力量。
摘編自【經濟日報】
【黃衛挺:把握戰略主動,發展耐心資本】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黃衛挺指出,在「兩個大局」加速演進和深度互動的過程中提升國家有利競爭,有必要進一步把握戰略主動,以發展耐心資本提升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活力。從深層次邏輯看,發展耐心資本要與中國的中長期發展戰略相適應,既要充分考慮「兩個大局」加速演進並深度互動的時代背景,服務並服從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主線;也要充分考慮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現狀特征,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式提高資本的耐心程度。從「兩個大局」看,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牢牢掌握發展主動權,既要強化國家戰略導向,推動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和高品質發展,也要以中國高品質發展在全球層面引領塑造形成新的發展機遇,強化外商投資中國、攜手中國的戰略性選擇。從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看,下一步發展耐心資本要科學把握短期資本和耐心資本的關系,以及耐心資本的分布情況和關鍵任務。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徐倩陽整理)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