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討論農村養老,現實中主要是幸福院、敬老院,前者主要是娛樂性質,後者是兜底的生命保障。幸福院的教訓表明,互助養老不宜集中,而是化整為零,應以生活為本的思維代替養的思維。此外,臨終關懷應該被國家重視
1.國家養老的手段
國家養老在農村有兩種體現形式:敬老院、幸福院,商業性的養老機構在農村幾乎不存在,而限於在縣城區域。
敬老院只針對五保老人,是實實在在的民生事業,讓這些老光棍們有家可歸、有熱飯可吃、有衣能穿,起到兜底養老作用,彰顯的是人道主義精神,將這部份老人集中起來養老,也非常符合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意識形態特征。
幸福院在鄉村搞的最為火熱的。起源於河北邯鄲,主要是村級養老,提供床位、飯菜、娛樂設施,主打一個互助養老,適度收取費用。國家大力推廣幸福院, 蓋國家以為養老問題迫在眉睫,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村成型的養老模式不多,幸福院是局部試行較為成功的一種,因而疫情前的幾年,全國各個省份都在推進幸福院。
2.國家養老的效果分析
主要是政策落實的效果,一個是敬老院,一個是幸福院。
敬老院的歷史作用——對老人的生命保障的事業是非常值得,體現為人民服務的執政邏輯。這個算是功勞,其實,更像是責任。做的好,屬於應該。
幸福院,就兩說了。x村曾經搞的特別好,幸福院是租的房子,剛好處在村中心,裏面的麻將、象棋、電視,吸引了村裏很多老人。可惜,因為疫情中斷了,後續因為付不起房租而關停了。即便不是疫情和財政原因,有的依托學校、免租的民房,效果也並非都好,都持續下來。
幸福院的起源於河北,這一互助養老模式得到民政部領導的青睞,建議其他省份因地制宜去推廣。即便在這發源地,河北一些大學的老師(張嶺泉、趙誌強)研究這個,就提出不少幸福院荒置,老百姓看著寒心,當然一些村確實成功了,創新性提出互助養老的農村模式,切實解決了問題。
但在河南省的農村x村被關停,相鄰幾個村也是斷斷續續,好的不多,差的不少,需要進一步分析
3、進一步分析幸福院的模式並評價效果
河北管住,實際是離家但沒離村。河南省的縣城各自發揮,由於經濟相對落後,離家入院收費,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這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文化問題,中國自古是靠著兒子在家養老的。所以,河南的幸福院主要是娛樂的,要求床位只是午休的,提供夥食需要收費,大一點的行的通,小村根本行不通。因為那裏飯菜再好再實惠,願意花錢的老人也不多。
幸福院是互助養老,實際是互助娛樂,湊在一起打麻將、下棋等。幸福院解決的是公共娛樂問題,這樣一明確,評價就好說了。
幸福院的積極意義在於文化價值——引領農村養老思維和方式的變革,實際價值則是有些虧本——投入多、見效少,正是基於此,筆者之前發表文章說
大多數老人不需要養老
養老是大多數老人的汙名化
。國家投入不少,建一個就給錢,執行一個也給錢,解決的是娛樂問題,持續搞下來的不多,起到的養老功能有限,惠及老人不多。像x村搞好的,是少數,最終也沒能成功。就迫使筆者思考幸福院的轉型
4.農村養老的轉型——從「養」轉向生活
農村養老發乎兩端,敬老院是國家責任,必須堅持,這部份老人需要養,需要以集中的方式來解決。
幸福院要變,幸福院涉及的老人不需要養起來,不能用養的思維,不應該集中,而是化整為零。
財政是幸福院關停的原因之一,當然核心是幸福院的養老模式與農村老人安度晚年的主流方式相沖突。既然幸福院解決的是娛樂,或者彼此結合的社會性,放在財政約束的背景下去解決。
幸福院解決的老人互助養老,與其說是養,我認為這部份老人不需要養,但並不代表國家不需要履行責任。問題在於區別於幸福院的方式,要化整為零,進入生活。
具體說來,就是在農村長聚在一起嘮嗑的地方,安置一些露天座椅;在村中老人常去或方便去的地方,安置一些象棋露天桌椅。別看這小小兩項村室,就可以解決甚至替代幸福院的娛樂問題,這就是用方便生活的思維替代養的邏輯。
4.其他建議
跟這河南師範大學一個老師調查村醫發現,農村老人很少在醫療方面享受到國家提供或國家支持提供的臨終關懷,此外在x村發現,老人臨終時,養老機構多是讓家人帶回家,重又面對臨終關懷的國家缺失。
當然,臨終關懷的家庭層面肯定是極為普遍的。中國沒宗教,以家庭為重,不像西方,快死了找的是宗教人員。
想起幸福院的巨大消費,效果可以用方便生活為本的微小投入去替代,不禁更加感慨臨終關懷的缺失,因為把幸福院的錢投一點到這個方面,就容易有可視的效果。讓老人走的更少痛苦,也是打通養老的最後一米,補上終點,實作對生命全過程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