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碧桂園被債權人申請清盤,有香港銀行將接管其在港抵押資產?知情人士回應:不實!

2024-02-02新聞

2月1日,有市場訊息傳言, 碧桂園(HK02007,股價0.63港元,市值176.33億港元)債權人將申請清盤,有 香港 銀行將接管碧桂園在港抵押資產

對此,接近碧桂園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傳聞 不屬實,當前,公司經營一切正常

「公司正與顧問團隊一起,積極評估集團的財務狀況,並已建立與主要債權人的合作溝通平台,相關評估及溝通也在正常有序推進中。根據與主要債權人的溝通, 當前廣大國際投資人對中國經濟以及本公司的盤整發展仍充滿信心 。公司將繼續致力於與債權人進行友好溝通與合作,並連同各中介方共同制定務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確保公平公正對待全體債權人的利益。」

自從去年出現流動性壓力後,碧桂園一直在持續推動境內外債務管理,積極化解流動性壓力。

境外債務正在制定整體解決方案

1月16日,碧桂園宣布,公司已委聘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擔任境外債務重組的主要財務顧問。公司將在各財務、法律顧問的協助下繼續評估集團的流動資金狀況,建立與所有債權人的合作溝通平台,共同制定整體方案來全面解決公司當前境外債務風險。

彼時,碧桂園表示, 公司有決心推進一個能夠確保集團的長遠發展、維護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並確保公平對待所有債權人的全面解決方案 。在進行境外債務重組的過程中,集團將堅持不懈地保交付、保營運。公司期待與債權人進行溝通和合作,並呼籲債權人給予耐心、理解和支持,與公司共同制定解決方案,以克服公司面臨的挑戰。

此前, 碧桂園境內9筆公司債券已透過債券持有人會議達成展期安排 。展期方案透過後,碧桂園9筆境內債到期時間整體延展3年。在境外債務方面,碧桂園預期無法如期履行所有境外債務款項的償付義務,希望透過尋求整體方案來解決目前面臨的困難。

與此同時,碧桂園也在積極盤活、出售境內外資產。1月18日,有資本市場訊息稱, 碧桂園澳洲子公司就出售所持雪梨剩余地塊達成協定

彼時,碧桂園方面回復記者表示,澳洲計畫在積極接洽中,推進順利的情況下,有望在上半年完成資產出售,公司將按照相關披露要求,適時向投資者披露澳洲計畫處置的細節,並確保處置資金的合理使用,按法律順序進行償付,確保公平公正對待所有利益相關方。

1月2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率先獲悉, 碧桂園在廣州產權交易所掛牌了一系列資產轉讓計畫,這些計畫均位於廣州,包含寫字樓、辦公樓、酒店、公寓樓等多種物業,合計擬轉讓價格38.18億元

在碧桂園這一批資產轉讓中,擬轉讓價格最貴的計畫是廣州增城區鳳凰城酒店,為12.6億元。增城區鳳凰城酒店是廣州東部最大的五星級山水主題式酒店,總建築面積97912.69平方米,其中鳳凰城酒店83099.32平方米,鳳凰城酒店十三區2145.55平方米,鳳凰城酒店員工宿舍12667.82平方米。

對於碧桂園而言,增城鳳凰城是其開發史上的裏程碑計畫,也是創始人楊國強親自拍板拿地開發的計畫。這個萬畝大盤持續開發多年,居住人口超10萬。2002年5月鳳凰城開盤,在此後的8個月時間裏,鳳凰城榮獲當年廣州地區銷售冠軍、全國單盤銷售冠軍。

今年仍有超48萬套天量交付任務

除了債務問題,市場對碧桂園最為關註的還有天量「保交付」計畫。作為長期位列行業銷售前三位的房企,碧桂園有諸多在建計畫即將或等待交付。

1月15日,碧桂園召開2024年度工作會議。集團董事局 主席 楊惠妍強調,2024年集團的重點工作仍然是保交付、保經營和保信用。「在保交付、最佳化經營的過程中,努力保信用,做好各相關方的溝通和安排,使公司在保交付過程中有序修復資產負債表。」

楊惠妍表示, 2024年公司預計交付量超48萬套 ,仍然是天量的交付任務,公司上下要從資金、資源以及個人狀態上做好充分準備。

盡管交付挑戰將進入深水區,碧桂園仍對未來充滿信心。楊惠妍指出,我們的管理機制完善,企業文化優秀,團隊穩定團結,同時也得到政府支持和認同,這些都會支撐我們把今年的交付工作做好。

2023年,房地產市場修復不如預期,整體仍處於調整之中,行業百強累計業績繼續呈現負增長。與此同時,近期政策面持續釋放利好,支持房企合理融資,提振市場信心。

楊惠妍表示,對於房地產的定位、未來房地產的發展,「新房改方案」等政策給出了非常清晰的要求。「只要國家政策清晰且相對穩定,我們就能夠基於政策做好戰略,讓企業更好、更穩定地發展。」

為了應對市場變化,2023年,碧桂園對公司架構進行了有序調整,保持了核心團隊的穩定。楊惠妍表示,房地產回歸居住內容,碧桂園要做好自身戰略規劃,選好用好優秀團隊,讓團隊越來越有戰鬥力和凝聚力。

2024年,碧桂園預計市場仍在低位徘徊,城市銷售表現分化加劇,民企和國央企分化仍會加劇。莫斌強調,沒有銷售,就沒有造血。要在政策視窗期,緊跟政策大勢,抓住機會獲取支持,同時嚴守保交付底線,做好存量和增量銷售,不斷恢復企業的造血功能。

記者| 黃婉銀

編輯 | 段煉 陳夢妤 杜恒峰

校對| 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映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