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抗戰烽火之西安事變

2024-01-14新聞

西安事變發生於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統帥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在日寇侵占東北、蠶食華北的危亡之際,為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毅然聯手對蔣介石實行「兵諫」,扣押了來陜督戰的老蔣。並提出抗日救國八項政治主張,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合國內一切勢力共同抗日。1936年12月25日,在中國共產黨的全力促進下,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六項主張,西安事變最終的和平解決。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創作不易,勞煩各位看官關註評論,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一、歷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蓄謀已久的日本關東軍以士兵失蹤為借口炮轟宛平城,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於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執行不抵抗政策,東三省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就被日軍占領。之後,日本利用前清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以實作長期占據東北地區的目的。東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國奴,紛紛奮起抵抗,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中國進入了局部抗戰的階段。而此時蔣介石仍在忙於內戰,調動全國重兵圍剿革命根據地。1934年10月,第5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長征。1935年秋,紅一方面軍經過兩萬五千裏的遠征,抵達陜北保安縣吳起鎮與劉誌丹的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蔣介石聞訊大驚,慌忙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急調東北軍入陜西和甘肅剿共。10月,東北軍王以哲部110師2個團和師部在勞山戰役中被全殲,師長何立中戰死,團長裴煥彩被俘。11月22日,東北軍109師在直羅鎮戰役中又損失了數千精銳。12月9日,中國共產黨在北平組織大規模的學生示威遊行,喊出了「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獲得各界人士積極響應,全國的抗日氛圍空前高漲。12月17日,中共召開了瓦窯堡會議,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左"傾關門主義,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1936年1月,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聯名發出【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並於次月宣布開始東征抗日。4月9日,早已厭倦內戰的張學良秘密飛抵延安會見周恩來,雙方就共同抗日達成了一致意見。6月1日,兩廣事變爆發,但很快被蔣介石平息。陳濟棠下野,李宗仁服軟,誌得意滿的蔣介石便準備抽調精銳中央軍北上剿共,並將東北軍調離。8月15日,共產國際致電中共,要求中共與蔣介石就共同抗日進行和談。9月,中國共產黨與東北軍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雙方正式結束了敵對狀態。自此,工農紅軍、東北軍以及楊虎城的17路軍結成了抗日統一戰線。

二、西安驚變

張學良的東北軍在剿共戰場不斷失利,到後來雙方甚至開始了停戰對峙,引起了蔣介石的極大不滿。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由南京飛抵西安,親自來到前線督戰,嚴令東北軍進剿紅軍。張學良當面表示反對,並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蔣怒斥,兩人大吵了起來。10月29日,張學良飛抵洛陽龍門為蔣介石祝壽,再次勸蔣聯共抗日,遭老蔣斷然拒絕。蔣介石拒絕其北上抗日的主張,強令張部繼續剿共,否則就把東北軍撤往東面。11月27日,張學良又上書給蔣介石,請求率東北軍與日軍作戰,但仍然遭蔣拒絕。12月2日,張學良第二次飛抵洛陽求見蔣介石,要求釋放抗日救國會「七君子」。同時向蔣介石報告,稱其部下不穩,恐會出現嘩變,請求蔣委員長前往訓話安撫,蔣便答應赴西安。12月4日,蔣介石前往西安,並入駐華清池。7日,張學良到華清池面見蔣介石,再三苦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蔣不為所動,此時張學良已經動了武力逼迫蔣介石同意的念頭。10日,蔣介石召開軍事會議,正式透過發動第六次「圍剿」的計劃,決定在1936年12月12日宣布動員令。11日晚,蔣介石邀請了蔣鼎文、陳誠等嫡系,以及張學良、楊虎城等地方勢力參加晚宴。晚宴期間,蔣介石宣讀了蔣鼎文就任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晉陜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等換將的任命書,命令由中央軍接替東北軍和西北軍繼續剿共。見蔣介石如此執迷不悔,張楊二人終於下定決心采取武力應對。晚間,兩人分別召見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高級將領,宣布在12月12日清晨進行兵諫。12日5時,東北軍奉命到華清池捉拿蔣介石,蔣的衛隊進行了激烈抵抗,但因寡不敵眾很快便被擊敗。蔣介石在睡夢中被槍聲驚醒,從臥室窗戶跳出,摔傷後背,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後被東北軍活捉。同時,十七路軍扣留了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等國民黨軍政要員,邵元沖等人在混亂中遇難,西安事變正式爆發。

三、和平解決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向全國發出了關於「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等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同日,中共中央表示擁護張楊二人的革命行動,並在西安召集抗日救亡代表大會,防止日本乘機發動侵略。12日23時30分,國民黨南京中央決定剿撫並用,一方面任命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負責軍事討伐,另一方面任命於右任為陜甘宣撫大使,負責政治營救。12日晚,宋美齡邀請澳籍友人端納赴西安營救蔣介石,端納同意前往。13日,蘇聯方面對張學良和楊虎城進行指責,同時,國內各界人仕也紛紛聯名致電張學良、楊虎城,指責其扣蔣行為。16日,國民政府派劉峙、顧祝同兩路大軍,由東西兩面同時向西安進逼。張學良送返蔣鼎文釋放善意,請中央軍暫停軍事行動,避免沖突升級。22日,宋美齡、宋子文等飛抵西安,後由張學良、端納陪同見了蔣介石,確認了蔣的安全。23日,各方代表在張公館西樓開始談判,討論釋放蔣介石的條件,宋子文代表南京方面,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代表西安方面,雙方就釋放蔣介石、中央軍撤軍、釋放愛國人士等問題進行了多輪協商。24日上午,各方代表繼續談判。經過反復磋商,達成九項協定,並就「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這一事關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初步達成了一致意見。蔣介石也當面對張學良做了承諾,基本同意了張、楊的八項主張和中共提出的六項要求。當晚,周恩來在張學良及宋氏兄妹陪同下面見蔣介石。周誠摯地向蔣陳述,目前時局,非抗日無以圖存,非團結無以救國,堅持內戰,自速其亡。同時,他也表示了若蔣肯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政策,他個人和全體紅軍都可聽蔣先生指揮。中國共產黨如此深明大義,以德報怨,蔣介石大感意外,最後表示可以接受周的意見,停止內戰,一致抗日。25日下午3時,張學良不顧周恩來的勸阻,親自護送蔣、宋等登機而去。12月26日,蔣介石抵達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四、事變影響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創造了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西安事變後蔣介石確實停止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正式開了第二次合作,有效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國共兩黨長達十年的內戰,停止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內耗,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抗戰的基礎,為中國取得全民抗戰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它也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在全國空前高漲的抗日氛圍下,日軍不得不提前發動侵華戰爭,全民抗戰由此爆發。同時,讓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壯大的機會,對中國的解放事業提供了極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