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2023年的書單大總結:總有一本書能夠治愈你、激勵你、讓你成長14

2024-02-08新聞

我讀過的書,還有我經歷過的生活和故事,一起交融互動。

發現知乎的字數不能超過1萬5千,所有好分若幹個篇幅把看過的書籍編輯下來

這是我在2023年看過的書,然後寫下的書評,種類繁多,但平時工作繁忙,沒有功夫做足夠的潤色,計劃在春節一個禮拜的時間裏,好好整理下,分享給朋友們。這也是我對自己2023年的一次重新總結和復盤,內容會有些多,錯別字也沒顧上修改,後面我會慢慢更正和更新,有好的建議,也希望讀者朋友們給於寶貴建議和斧正。

書名和書面,配圖,我幾乎涵蓋到位了,方便讀者可以憑自己的喜好可以針對性地選讀和參考和選購合適的書籍,書籍的排列順序不代表書籍的優劣名次。

79書名:呼嘯山莊

作者:【英】艾蜜莉·勃朗特

譯者:張玲;張揚

對於外國小說,對我來說每次都是一個挑戰。這本書也不例外,第一次看直到看到中間時才出現一次高超跌宕的情節。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本書,我特意把【呼嘯山莊】的同名電影看了一遍,一個男主的復仇計劃逐漸醞釀發酵,從一開始被人同情再到被人厭惡。而惡魔和英雄也就是一念之間轉換,願你以愛之名保持一顆善良之心,而非以惡制惡。

看國外的小說比較艱難的原因,在於一本小說不單單是講述一個故事,更多夾雜著國外的神話故事和宗教情節,如果沒有這些根基,外國的小說很難讀得懂,而轉譯而來的小說也未必能夠百分百十足表達原稿的意義。所以,看待長篇的文學作品,還是需要尋找其中的主題。

之前看過一本書是講解關於如何寫書和讀書的經驗分享,一種比較好的方法便是尋找「沖突」,我是看到這本書的中間一半才發現這片安靜的大海突然掀起了一陣波濤洶湧,男二號的惡魔面容終於開始顯露,有些猙獰但卻以被人喜歡的英雄式展現。

以愛之名復仇發泄

林頓先生是「呼嘯山莊」的一名組員,也是這個莊園的主人,這位也如同他山莊名字一般,有些冷酷無情,但內心還是比較寬容忍耐,這種人格是幹凈利落,不愛拖泥帶水和優柔寡斷。有男性的理智,也有親情的偏愛,但也冷峻的肅殺。

希斯克利夫先生,是一個可怕的角色,他是林頓夫人的情人,就像一位窮苦的「屌絲」去追求一位富家公主,除了中間的愛情浪漫,愛情的結果便是無疾而終,希斯克利夫最終沒能和林頓夫人走在一起,但兩人一直保持著藕斷絲連的友情。歐洲的狗血愛情故事就是這樣,要麽是女主人婚後依然有個婚外的男主,要麽是一個男主癡情地追求著大齡女主人,這個也不例外。

他們不以此為恥,反而有的以這種方式作為一種「炒作」在貴族圈贏得一種吸睛的效應,最終變現成「吸金」的結果,之前看過司湯達的【紅與黑】也有這樣的效果。

希斯克利夫和林頓夫人之間糾葛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多好的結果,反而讓自己遭受了更多的辱罵和人身攻擊,因為一個貴族之下的流浪人不配擁有上層階層的高貴女人。

犧牲品: 當希斯克利夫把自己的憤怒發泄到林頓先生的妹妹身上時,我開始討厭希斯克利夫這位冷峻受害者。

當林頓先生的妹妹 伊莎貝拉 出逃和 希斯克利夫 私奔結婚後,林頓先生卻很淡定說:

「她是出於自願走的,」老爺回答,「如果她願意,她有權利走——別再用她的事來麻煩我啦——從今以後,她這個妹妹也就只是名義上的了;不是因為我不認她,而是因為她不承認我。」 對這個問題,他總共只說了這幾句話;他沒再去打聽一下,也沒再提起她,只不過吩咐我, 等我知道她的新家在什麽地方,不管它在哪兒,就把她在家裏應得的一份財產,給她送去。

林頓先生知道自己改變不了小姐的決定,最後就直接和這位任性的小姑娘放棄了最後一絲希望,但為了讓自己妹妹有個好的生活,他還不忘把自己的家產分擔一部份給這位家族的叛離者。都是作為哥哥這個角色,我很理解這位哥哥的心情,對自己的妹妹既關愛,但是又無可奈何。她的愛情本身就由她自己來決定,但是她的選擇有些過火和沖動,婚後之苦便是懲罰的開始,會讓人絕望到無力改變。

愛情背後的魔鬼面孔

希思克利夫先生是一個人嗎?如果是,他是不是瘋了?如果不是,他是不是個魔王? 我不告訴你,我為什麽要問這些問題;不過我懇求你,如果你能解釋清楚,就給我解釋一下,我究竟嫁給了一個什麽——這就是說,你來看我的時候就告訴我;你一定得來看我,埃倫,快來。不要寫信,要親自來,並且從艾德加那兒給我帶點兒什麽。

有時候文字比起電影會稍微幹枯一些,也就是逃離後的六個多月,一個富家女孩初次露面像變了一人,變得狼狽和小心翼翼。

伊麗莎貝不敢和人打招呼,小心地躲著其它人,人開始變得懶惰,一幅病懨懨但不修邊幅,頭發蓬松聳拉著像一個默默無名的乞丐。身上的衣服好像沒有更換過,這種邋遢只能用墮落來形容。

環境把他們倆的地位改變得這樣大,叫不知根底的人看了,肯定會把他當作一位出身高貴、教養優良的紳士,而把他太太當作一個從頭到腳邋裏邋遢的賤婆娘!(這是仆人奈麗看到小姐和希斯克利夫兩人的狀態,發出的感慨,極不對稱的兩個夫妻,更像是一對主仆關系。)

伊麗莎貝是個好姑娘,只不過她跟錯了男人,她本該選擇一個和自己同等身份的貴族人群相處,偏偏自己選擇了一個魔鬼,甘願受對方的折磨。即便希斯克利夫很數落挖苦他的夫人,伊麗莎貝卻沒有選擇放棄這個男人,她為這個男人吃盡了苦頭,但沒有落得一個好名聲。

就像奈麗對希斯克利夫輕蔑說,他的太太過慣了被人照顧和伺候的日子,畢竟被人服侍著長大的,如果要得起自己的太太,最好是找個使女,把家裏的生活瑣事安排的妥妥當當,把自己的愛人照顧好,不要辜負了一個女人對自己丈夫的癡情和熱愛。她能夠拋棄自己的舒適的生活圈和親友,而跟著這個男人一起受苦,就理應得到好的對待,而不是作為報復的犧牲品。

愛情很浪漫很溫馨,但婚姻卻是女人人生的轉折,如果真的愛了也別太任性,最起碼這種愛能夠讓自己得到善待。

80書名:核襲日本

作者:白隼

這是一部日軍和美軍之間的較量,也可以說是日本和美國之間的實力較量,而小國發起狠來往往也會讓大國心驚肉跳。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而美國用兩個原子彈又償還給了日本,以此來結束久耗不下的戰爭。如果沒能讓日本真正感受到疼痛,這麽名族也不會從戰爭中清醒,更談不上投降與和平。

杜魯門解釋說,對於原子彈的使用,他比任何人都感到不安,但日本人對珍珠港的襲擊和肆無忌憚地殺害戰俘的做法,更令人感到不安。日本的殘酷和野蠻已達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對日本,無法講公理和正義,日本人所能聽懂的語言就是美國現在進行的轟炸。既然面對的是野獸,就得使用對付野獸的辦法 。——來源【核襲日本】

因為書籍的原因,昨晚又完整地看完了二戰電影 【血戰鋼鋸嶺】 ,其情節的殘酷與豐富程度往往沒有文字那般全面。

當美軍打算要進軍日本本土時,此時的日本整體以實強弩之末,表面上像是一條待宰的砧板上魚肉,但這條半死不活的鹹魚卻讓美軍吃盡了苦頭。日本軍人不缺會打仗的人才,也不缺不怕死的士兵。想讓日本真正地接受投降,必須讓這個不可一世的島國感受到絕望。否則,這個彈丸小國永遠不會停止抵抗,更難實作和平。

美軍在硫磺島豎起星條旗,如下:

即便是小小的硫磺島,也讓美軍耗時72天的轟炸,但是最終的結果是,日本沒有立馬被一哄而散,而是鉗制了美軍前進。所以,很難指望一次空襲就能把日本摧毀,也更難讓它產生投降的念頭。

令美軍膽顫的「自殺式」攻擊

很難理解二戰時期的日本軍人很熱衷於自殺式襲擊,為何這麽不怕死,哪怕自己知道自己的結果是失敗,仍然要透過各種方式抵禦實力強於自己好幾倍的美軍,而且日本軍人和平民往往是相結合一起抵禦「入侵」的勢力,可以說是上下一心。

日軍第五航空艦隊司令宇垣纏雖然接到待美軍登陸編隊出現時再出擊的命令,但他認為如果不進行反擊、任憑美軍轟炸的話,他的航空兵力將被消滅在地面上,因此仍下令出擊。 ······ 日軍聯合艦隊第五航空隊的195架艦載轟炸機和自殺飛機淩空而至。米契爾急令戰鬥機迎戰。他很快發現日機轟炸沒有什麽戰術,一律是先投彈後撞向軍艦。美軍「企業號」「勇猛號」和「約克城號」航空母艦受到輕微損傷。 ······ 美軍旗艦「富蘭庫林號」航母劈波斬浪,旗桿上的海軍少將旗在海風中獵獵飄揚。1架日機拼命向該艦俯沖而來,機上的日軍軍徽清晰可見,甚至飛行員的臉也看得一清二楚。甲板上的美軍士兵嚇得慌忙跳入海中。

在這本書裏,很多篇幅便是日本的飛行員一言不合就用自駕的飛機撞向美軍的船艦,即便實力強大的美軍準備完全也不能百分百地有效抵禦日本這種「沖動」性進攻,要麽是同歸於盡,要麽是棄船而逃。而日本守島的士兵也不是個個不怕死,也有見風而逃的膽小鼠輩,但經過專業訓練的士兵,個人素養的確讓人佩服。

而當失去優勢的制空權時,空軍面臨的結局便是在陸地上活活被消耗而亡,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在空中與對方決戰,同歸於盡也不算太吃虧。這也是日本空軍所面臨尷尬又不得不選擇的結局,看似不怕死,實則被動做出回應。

【血戰鋼鋸嶺】圖片如下

在攻占硫磺島時,美軍傷亡2.1萬人代價擊斃了日軍2.3萬人,而美軍額外的收獲是俘虜了1000人,這種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日軍能維持這樣的戰果已經相當出色,起碼是打成了平手。

即便武器裝備再精良,在面對陌生的島國兩棲作戰環境,美軍也不能傷到日本的元氣,只能傷到其皮毛。再加上日本的廠房大多是零星分布在日本境地,很難全面徹底摧毀日本的核心力量,而其最難攻破的便是日本民眾投降屈服之心。這也是美國連續投放兩個核彈在日本本土,可能還會投放第三個核彈,直到日軍徹底無條件接受投降。

日軍的抵禦,美軍的代價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美軍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的兩顆核彈,是什麽原因讓軍事實力強大的美軍義無反顧地選擇用原子彈結束戰爭。

如果日本的「天皇」不主動宣布無條件投降,整個日本軍民真可能會拼到最後的一人一彈,也不願屈服於美軍壓勢之下。

例如:

6月10日,美軍步兵第九十六師終於對沖繩島南端喜屋武半島八重瀨嶽的日軍第三十二軍殘部發起猛烈攻擊。美軍進攻猛烈,日軍拼死抵抗。日軍「鐵血勤皇隊」隊長山城宏中佐讓他的隊員綁上炸藥,冒著彈雨,鉆到美軍坦克底下將其引爆。美軍許多坦克是被這些十三四歲的童子軍舍身炸毀的。 日本人這種殘忍兇猛的自殺行為震驚了美國人,他們難以相信在這個星球上還有如此狂妄、古怪、偏執、殘暴的民族。

而類似這種「自殺式」襲擊在沖繩島決戰中習以為常,人命就像玩一樣投入到戰爭中,兩軍之間PK,已經殺紅了眼,而日軍就像一只失去理智的惡鬼一般,讓美軍膽寒。

【血戰鋼鋸嶺】圖片如下

核彈讓戰爭提前結束

僅僅三個星期的時間,我們就在美國沙漠上進行了一次原子彈試爆,在廣島投下了第二顆,今天,又將投下第三顆。 ······

核彈不能被輕易使用,這種反人類的武器可以瞬間讓近距離的生命氣化,感受不到任何疼痛,而後期放射性物質又對當地的生命產生不可估量的傷害,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靈上都是難以言表的痛苦。

所以,最後產生的一種新的難以根除的東西便是「仇恨」,這也是為何當初投放核彈是選擇了廣島而不是京都,因為京都市日本的文化中心,這種摧殘會加深日本民眾內心仇恨的種子,一場對抗戰就讓美軍見識了日本不要命的舉動,而美軍打仗不是簡單地考慮短暫勝利,而是考慮長久對自己有利的發展趨勢,他們把通盤的大局考慮更長遠,即便是對野蠻日本也不例外。

當第一顆核彈在日本廣島爆炸後,日本的報紙新聞並沒有大肆渲染,而選擇不予理睬,決心將戰爭進行到勝利結束,沒有其它可以選擇。

所以,第二核彈很果斷地被再次投入到日本本土,而原子彈是最佳最有效果的武器,以最小的代價結束這場戰爭。

當第二次核彈在日本爆炸後,日本才清醒地認識到原來真的有那麽一顆炸彈可以瞬間摧毀一座城市,這種力量是他們天皇也無能為力為其扭轉戰局。

第三顆原子彈準備當中

美軍曼哈頓工程區司令格羅夫斯熱衷於使用原子彈這種新型武器, 提前4天又安裝了一個「胖子」 。他向馬歇爾匯報說,預計8月12日或13日,從新墨西哥州運來的鈈彈芯和引爆器將抵達提尼安島。 只要在運輸途中不發生意外,這顆原子彈可以在8月17日或18日在合適的氣候條件下投擲 。馬歇爾告訴格羅夫斯,總統不希望再用原子彈進行轟炸。格羅夫斯盡管感到有些遺憾,還是奉命停止了原子彈的運輸工作。

隨後的結果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接受投降。

我曾經也有過一個疑問,核彈這麽厲害,為何不早點使用核彈快速結束戰爭。我只想說,是戰爭催生了核彈的快速研發進度,而使用這種特殊性武器很快得到勝利,也會遭到眾叛親離的結局。

失敗很容易,勝利也會輕而易舉,而往往勝利也需要一個很充分的理由。

81書名:諾獎大師短經典

作者:果麥

小說:【約拿斯】或【工作中的藝術家】,[法] 艾爾貝·加繆,李玉民 譯,[法] 艾爾貝·加繆(1913—1960),Albert Camus

這是第一次讀加繆的作品,以前也只是聽說過這位文學大家的名望很高,讓人仰望不已。一個畫家因繪畫藝術而出名,最後也因繪畫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這不僅僅寫一個人的人生高低起伏,也代表了大多數人的經歷和結局。我們都會經歷成功,也會經歷失敗,有熱鬧也有孤獨,但請坦然面對。

讀了這篇小說後,我瞬間想到了【三言二拍】這部小說集,其本質有些類似,就故事情節和人事細節都令人贊嘆。而畫家的故事很平淡又有些真實,很像我們大眾人生的真實寫照,他可以代表藝術家,也代表著普通的上班族和其它默默無聞的工作者。

要工作,要生活,就難逃規規矩矩迴圈往復地編織生活,喜歡或討厭或逃避,都是一種人生狀態,最終需要自渡。

回顧小說:

在三五歲時,畫家 吉勒貝爾·約拿斯 的才華逐漸開始冒尖,為畫商和各行各業的名流所喜愛包圍。

三十五歲是一個人的事業和婚姻轉折時期,而約拿斯很幸運,在這個節點同時完成事業和婚姻的雙重高潮。而他把這些歸功於自己的運氣好,而不是他的才華出眾。畫家很知足,即便得到的報酬不高,也會接受現實,然後盡心盡力去創作。

其實畫家還有一份額外的「收入」,但是他並沒有好好去經營,約拿斯的父親經營著一家出版社工作,他本可以繼承父親的出版社,但是這位藝術愛好者最終放棄了父親的出版社家業,全身心投入繪畫。所以畫家的出生環境很不錯,如果沒有上一輩的家業支撐,畫家的職業選擇可能就沒有這麽詩意。

就像畫家最後逃避熟人圈,在陌生環境生活時,偶然間聽到一個陌生人隨口感嘆:畫家這份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但,也沒有一件工作是容易的。

後來畫家有了孩子,緊接著第二孩子和第三個孩子也降臨了,畫家也把小房子換成了大房子,但是家裏空間依然不夠一家四口外加每天各種朋友來家拜訪。

孩子和朋友不但激發了畫家的藝術工作,但是也影響著畫家的工作,後來畫家有了自己的門徒和追隨者,他們努力地欣賞著畫家的作品,同時也在幫畫家指正作品,畫家一旦有了自己的新想法,偏離了這些評論家的意見,就會遭到抨擊和糾正,畫家感到無奈又害怕,他開始迷茫,也開始尋找各種語言的技巧回擊這些「攻擊」。

後來畫家終於畫累了,最後他畫不出一張有價值的作品,除了簡單的天空,他只會面對這自家的玻璃窗發呆。

當家人和朋友問畫家在做什麽時,他總是很自信地說自己在醞釀一幅偉大的作品,但這部作品始終沒能面世,因為他早就開始走下坡路,下坡路就意味著職業的盡頭。

他看到套房擠滿了人,約拿斯在小房間,由行家簇擁著,正給送獵犬的女士畫像,而一位官方的藝術家也在畫他的肖像。據路易絲講,那人繪制的是國家的訂貨:「畫出來就是【創作中的藝術家】。」拉多退至房間一角,觀看他的朋友顯然正全神貫註地工作。一個從未謀面的行家俯身向拉多,說道:「嘿,瞧他氣色多好!」拉多沒有應聲。 「您畫畫吧,」那人接著說道,「我也是。跟您說吧,相信我這話,他在走下坡路。」 「已經到這地步?」拉多問道。 「對。就因為功成名就了。沒人抵擋得住功成名就。他走到頭了。」 「他走下坡路,還是走到頭啦?」 「一位藝術家走下坡路,就走到頭了。您瞧哇,他再也畫不出什麽了。現在是人家給他本人畫像,畫好了掛到墻上。」

而畫家最後的一張名畫竟是自己被另外一個官方畫家畫在了畫板上而收尾,從此約拿斯就真的如這位官方畫家所言,他逐漸繪畫藝術的名家裏銷聲匿跡······

這部小說很平常也很現實,沒有給讀者太多的驚喜和完美收尾,從中間的高潮部份應該可以推測出畫家的結局會怎樣,但是作者把畫家的結局一直定得很悲慘,沒有任何回升的希望,真就像一顆流行在夜空中劃過了一道靚麗的弧狀,最後永久沈落到底部,再也沒有一絲光亮。

名望背後的衰亡與孤獨

這部關於藝術家的生活,與其是寫藝術家的故事,倒不如是寫畫家的妻子和孩子的篇幅更多一些,當事業、婚姻、育兒、朋友,這些復雜沖突的關系都撲面而來時,能夠平衡各方平穩發展,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背後需要強大的經濟能力做支撐,單純依靠畫家作畫的收入來維持,根本就「曇花一現」的浪漫,生活被打破,事業被影響是絕對結果。

當一個成功人長期處於順利期,被各種掌聲包圍,名望加持一身時,他所面臨的結果是兩條路:要麽是隱身而退逐漸從高台之下滑落,要麽是推出陳新更進一步。但很多人的結局是逐漸淡出,輝煌不在。

事業的低潮期來臨在所難免,畫家約拿斯很想把自己的藝術細胞再重新發揮出來,但他最後依然畫不出一張出色的作品,但畫家不死心,一直苦思冥想自己為何出現這種結局,他想不通也找不到出路,他又不想讓別人看出自己的窘境,即便自己在外面用酒精和婚外情的刺激,但自己最終還是不能再創作了。

他把自己隱藏起來,謊稱自己在創作,他怕身邊的朋友和親人發現自己已經「江郎才盡」,把自己鎖在一間幽黑的角落裏,不讓別人發現自己的內心想法。他不能讓自己不能繪畫成為別人的笑柄,他更不想讓曾經的輝煌和名望在一剎那之間崩解。

當朋友發現畫家快奄奄一息時,他的畫板上只留下了一個詞「solitaire」還是「solidaire」,應該就是孤獨。

個人想法

事業如同花開一般,有頂端的妍妍向榮也少不了殘花敗柳的結局,如果真的不能晚會最後的結局,何不選擇坦然接受,做一個「躺平」的接受者。躺平並不是就破罐子破摔,在最糟糕的局面保持一顆淡定平穩的心,而不是盲目的雄心壯誌一條道走到黑。

就像畫家約拿斯,他只想到繪畫,他為何不多選擇一些求生的職業呢,是個人都需要簡單財米油鹽去支撐自己的生活,藝術家、上班族、底層民眾更是如此。

畫家最後的結局,也是很多的人縮影,功成名就和默默無聞多麽平常,而生活是萬花筒,你本可以經營得很多彩,不要只欣賞它一種單調的顏色。

82書名:念榮

作者:韓喬

一部【念榮】把香港的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娛樂文化盡收於眼底,像時空穿梭機一樣,把思緒拉到香港的早期音樂時代。

張國榮哥哥很幸運,他因為身處這個時代而星光閃耀,也把給自己的才華留給了世人享之不盡。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在忘不了這位張國榮這個名字,它的作品依然讓我們的精神得到慰藉。

每年的4月1日的愚人節,懷念張國榮。

我是一個不愛追星的人,但是我特別喜歡看電影,尤其是電影【倩女幽魂】和它的主題歌曲,這些作品雖然在創作時期上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卻如此親近,而經典永不過時。直到開始看張國榮哥哥的傳記,我依然很淡定,以旁觀者應有的心態去了解一代巨星起伏與榮辱以及香港娛樂文化的跌宕發展史。

大家都叫他「哥哥」

那一年王祖賢正好20歲,張國榮要比王祖賢大很多歲,他們一起出演【倩女幽魂】,這部戲讓張國榮吃了不少苦頭,在外人看起來很浪漫,但是在打鬥場面中,張國榮為了讓效果更接近真實就堅持不用替身。正值寒冬臘月,張果拍攝完在水缸中纏綿戲後,不是泡在水裏就是在醫院呆著養身體。

【倩女幽魂】當年得到業界得到了高度認可,在金像獎、台灣金馬獎和亞太影展上都獲得了多個獎項,並且在日本、南韓等亞洲地區更是大受歡迎,甚至還在法國、葡萄牙及米蘭等地的影展上揚威,把中國的電影文化帶到了國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有一天窮書生的扮演者張國榮正在片廠裏看劇本台詞,突然一聲「 哥哥 」的聲音傳來,這聲音就是王祖賢對張國榮的親切稱呼。

「哥哥」這個稱呼本來是「聶小倩」來稱呼「寧采臣」的,但可能入戲比較深或比較順嘴,王祖賢這不經意的一聲哥哥稱呼,竟然讓張國榮後來「背負」了一輩子,大家最後都熱切地叫他「 哥哥 」。

十多年後,【倩女幽魂】的影響力依然深遠, 美國影評協會於2003年編寫的【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電影】(1001 Movies You Must See Before You Die)一書中,【倩女幽魂】便是僅九部入選的華語電影之一

2002年,著名電影制作人吳思遠在一次活動上碰到張國榮,閑聊之間談道:「拍了這麽多年戲,你最喜歡自己哪一部作品?」

【倩女幽魂】。」這是張國榮當時的答案

十年的生涯,有人嫌棄有人愛

在此之前,我所看到的評價很多是對張國榮先生的懷念和贊譽,幾乎沒有任何的汙點和嫌棄,但是這本書卻很公平地寫出了張國榮先生不被人接受的事實,哪怕紅極一時和功成名就時依然有愛戴的聲音與冷嘲熱諷的聲音。

所以,我這麽開玩笑地安慰自己:網路給了我們愛看和想看的東西。而很多時候,我們是需要聽到一些真實的聲音,而不是做一名娛樂的跟風者。

80年代時期被很多朋友戲稱是「神仙打架」的年代,這句話很真實的呀,那個年代有譚詠麟,有張國榮,有陳百強,有梅艷芳等巨星,被外界稱「三足鼎立」,不過譚詠麟的聲望要稍微高高一些。

從1984年起,譚詠麟連續四年奪得「最受歡迎男歌星」的頭銜,而且他在唱歌、電影、影視方面都領先於張國榮,但隨後張國榮Monica一曲彎道超車,和譚詠麟並駕齊驅,兩人的競爭是達到了高峰顛值。

最讓人感到誇張的是譚詠麟和張國榮兩大陣營的粉絲互相對決和掐架起來,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崇拜物件,兩大陣營水火不相容,罵戰和毆鬥都派上了用場。

就連張國榮在一些頒獎場合上台領獎時,譚詠麟的歌迷會大喝倒彩,還少不了粗俗和不屑的謾罵,讓人不得不心灰地草草收場。這種經歷在張國榮未成名前,也是家常便飯遭遇,早已不是新鮮事情,哪怕在自己跳樓自殺身亡前,依然還會受到不友好的待遇。

即便自己做到很完美,依然有人不喜歡你,有人會罵,甚至人身攻擊,但對於自己職業的堅持和喜歡,張國榮卻隱忍前行,做真實的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業——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和眼光,你努力做好自己就好。

無私之心,對陳百強的關照

多年後,大家依然記得張國榮哥哥,除了他是一位明星和好的作品以外,他身上的品質更讓人敬佩。

陳百強算是算是張國榮的小師弟,但這位風風火火的小「強哥」卻是先張國榮而去,令人可惜。陳百強出道時順利,沒有吃太多苦,這位富二代出生的小哥除了家裏有錢,也確實很有才華。中學時期也是醉心音樂,19歲創作了自己的英文歌曲,早早地和無線電視簽約。

有一次陳百強把自己隨身帶的錄音帶給張國榮聽, 張國榮問陳百強:「這些是你的新歌嗎?」

陳百強點點頭:「是啊」

「這裏面我最喜歡有電話聲那首。」張國榮說

而在1979年,陳百強推出自己的第一張專輯中,其中的一曲【眼淚為你流】令他一炮而紅,這也是當初張國榮在船上聽的錄音中指出的最喜歡的那首歌。在音樂上天賦,是一名歌手所具備的必備特質,這也是張國榮在音樂上能夠走得長久的隱性潛質。

後來兩人一起來澳門參加表演活動,張國榮被潮水般的記者采訪追問,而默默無聞的陳百強被閑置一邊。

張國榮看在心裏,就說道:「 這位就是陳百強,你們有時候看E.Y.T.(「Enjoy?Yourself?Tonight」簡稱,【歡樂今宵】的英文名)也能見到他的,不如你們也存取他吧 。」

聽到張國榮的引薦,記者們才不慌不忙地把目光和焦點轉向陳百強,給了這位後期即將大紅的後生一次曝光的機會。

看了這個片段,很讓人感動和理解。因為張國榮入行娛樂圈走得一條很辛苦的路線,雖然家底不差,但都是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才出來的。成名之前所遭受的苦頭讓他深有體會,所以他想利用自己身邊的條件來幫助陳百強,讓他快速成長,在事業上可以少經歷坎坷。這個不經間的舉動,就像一個哥哥幫助自己的家人一樣溫馨。

他沒有太多的私心,有著一顆追求完美的心,倔強的那種堅強,把內心的苦打碎自己吞咽自己咀嚼,不知道這是不是張國榮最後得抑郁癥的原因。內心溫柔完美的人,最後不被人傷害到,被自己吞噬了,讓人憐惜。

到了【喝彩】公映之時,不少年輕男女入場觀影。 「你就覺得你贏定了?」上進青年Ken(陳百強飾演)這樣問。 不良學生Gigo(張國榮飾演)滿臉輕蔑,「不贏的話,我幹嗎要參加?你知道的,我和你不一樣,我是不能輸的。」

當年「神仙打架」的年代,何嘗不是那一代年輕人不服輸,敢打敢拼的時代,璀璨得耀眼,也讓人喜歡的要命,讓一代又一代人懷念。

83書名:成為雅詩蘭黛

作者:【美】萊納德·蘭黛

譯者:譚宇墨凡

這是一個關於一位女性的奮鬥故事,看得很令人血脈膨脹。當一個女人為了自己的夢想或喜歡的事情努力時,那是最獨特而美麗的風景線,雖然它看起來有些另類,但她們活出了自由的自己。雅詩蘭黛這個美妝品牌,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延續的結果,回顧它的成長史,無論是這個行業還是這些人都值得旁觀者認識和思考。

看完這本書的一半後,我的兩點收獲,有些是我正在經歷的,有些是我過去想法上的存在的偏見。

1、做好銷售和行銷,你需要真正的喜歡和滿懷的熱情,否則也僅僅是一位售貨員而不是創業者。

2、「美」對於女人不是高冷、不是敗家,也不是虛偽,那是體現自我的標誌,請接收並欣賞它。

女人可以不吃飯,但不能放棄「美」

1929年,華爾街股市雪崩,這個時期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還未出生,而整個美國經濟困哪重重,很多企業隨著銀行的倒閉而摧古拉朽般消失或衰退。華盛頓州的果農決定以每個5美分的低價拋售蘋果,盡管這一年他們剛獲得了蘋果大豐收,但也是生不逢時,除了要保命,什麽都做不了。如果連5美分都花得艱難,那人們出更多錢買其它東西,更是難上加難,就像陷入了經濟死迴圈一樣。

也是這個時期,「 雅詩蘭黛 」的雛形前身誕生。

女性願意為更優質的產品溢價買單 」,這是雅詩蘭黛創始者,也是一位母親堅守一句經典格言,而作為男性的我也深表認同。好的產品,除了價格能夠打動人心,就是優質的品質更能夠抓住客戶的心。

口紅指數:面對不確定的經濟環境,女性會傾向於透過購買美妝產品來減壓 ,這是她們負擔得起的小小的放縱之舉,但她們會削減在其他昂貴計畫上的支出。

母親堅定地認為,即使經濟前景暗淡,女性還是會願意花錢購買優質的護膚品和化妝品。「 當一個女人陷入艱難的處境時,她會先餵飽孩子,然後是丈夫,但她自己寧可不吃午飯,也會省下錢來買瓶好面霜 。」 即使在經濟 最蕭條的1933年,化妝品行業的銷售總額依然高於「大蕭條」前的任何一年

這也重新整理了我對女性追求自身沒敢而敢於付出的「代價」,她們要換取的是自身的安定和自信,而這些是身邊的人很難滿足到位的,就好比一個女人買房子一樣,她說她需要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可能需要幾十萬甚至一輩子的積蓄去換取,她也會鐵了心去實作。

重新認識女性的「美」

「美」是一個女人敗家的體現嗎?表面的美會令身邊的人感到高冷嗎?

這些疑惑放在以前,我都會承認,而且很不喜歡一個女性在妝容太過花哨,把自己打扮得那麽漂亮,我也說不出來太多的感受,會經營生活的人應該是素顏面對大眾,不應該在凡脂俗粉的包裹下「裝」得很美感。

自己是不是想得太極端了。

二戰時,有人質疑美國女性保持一如既往的迷人的生活方式,認為這種表象很輕浮。

但一位家庭主婦卻反駁道:「漂亮的外表既表達了女性的自豪,也體現了對戰士的尊重。」

這位塗著口紅女士又表示:「當男人即將為自由戰死時,如果我們只能向他們展示悲傷和沮喪,這會給戰士們更多幫助嗎?」

而口紅是一個女性勇氣的徽章,象征著一個女性「內心的剛強和熱血」

在1941年的一篇社論中,【VOGUE】雜誌問道:「在這樣的時刻,女士們關心自己的外表是愛國的表現嗎?」 一名士兵這樣回答:「在這樣的日子裏,如果女士們外表不夠光鮮,那無異於打擊士氣,應被視為叛國。」

在二戰時期,戰爭生產委員試圖把美妝產品產量削減20%,結果遭到美妝行業生產和消費者的強烈抗議和不滿,不到四個月,這個決定就被廢掉了,而美妝行業對戰爭卻至關重要,這兩者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卻存在千絲萬縷關系。

為了提升效率,鼓舞士氣

1、許多從事制造業的工廠也重新設計了廠房,將美容沙龍和化妝品櫃台都納入其中。波音公司同時開設了焊接培訓班和魅力培訓班,西雅圖海軍造船廠的管理層和工會都就「如何在生產線上看起來更漂亮」提供了建議。2、如果有一樣東西被認為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口紅。1944年,【婦女家庭雜誌】上刊登了一則丹琪牌口紅的廣告,一名女性空軍飛行員正從戰鬥機的駕駛艙裏鉆出來,她身穿跳傘裝、背著降落傘,還塗上了丹琪牌口紅。廣告文案是這樣說的,口紅「象征著我們戰鬥的理由…… 3、1940年,化妝品、香水和洗漱用品的零售總額約為4.5億美元。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光是露華濃的營業總額就已經超過了7.11億美元——這個數據將露華濃推上了美國五大美妝品牌之一的寶座。

在戰爭年代,如果一個行業既能夠讓民眾保持自信和安全感,又能促進多數人取消費,拉動內需,美妝行業無疑是功不可沒。

當我們接觸到女性的美時,我們試圖會遠離那種「美感」的自信氣場,當這些自信和尊重迎來時,其實我們也可以選擇迎接和贊美。一個愛美的女性並不敗家也不是輕浮,她們表現出自己的美顏,也是自己生活的態度,值得尊敬和喜歡。

最好的廣告是「贈送」

美妝行業裏的化妝品那麽多,前仆後繼,更新換代是家常便飯,但是為什麽別人就認可你,為什麽你的品牌會脫穎而出,屹立不倒,除了品質不差,你還差點什麽?事在人為,一切都源於人的服務。

一直以來,母親推廣產品都是靠著這兩大法寶——優質的產品和「讓女人知道」的行銷策略。華爾道夫酒店的時裝秀上,顧客們對雅詩蘭黛散粉做出的反應,正是母親檢驗這種行銷策略是否可行的試金石。她一直相信,只要自己能說服顧客們試用樣品,她們就會喜歡上它,並且回購更多產品,還會把它分享給她們的閨中密友。把顧客變成代言人,這是最省錢的廣告。

雅詩蘭黛從初創到初具規模,走得行銷路線大都是「試用」和「贈送」的路線,這種賠本的買賣雅詩蘭黛一直在做,當別人在嘲笑這家公司賠本賺吆喝時,它卻不為所動,當穩穩地抓住使用者的習慣和內心時,客戶會大量反哺。

最後當一個小品牌逐漸在競爭激勵環境中脫穎而出時,許多實力競爭者也會爭相模仿,好的點子和方法也讓大牌子感到可怕。

個人隨記:免費贈送小樣品,而這些小樣品不能是粗糙和爛制的,它的品質一定要是原汁原味的,這樣才能給到客戶好的印象。即便是贈送也是精品之中的精品,因為它是朝品牌的方向定位和發展。

84書名:文藝復興七巨人(全7冊)

作者:【法】法蘭索瓦·基維熱;【德】尼爾斯·位元內;【美】凱瑞斯托弗·S.賽倫紮;【美】特洛伊·湯瑪斯;【義大利】尼科洛·圭恰迪尼;【美】瑪麗·安·考斯;【英】約翰·迪克森·杭特

譯者:歐陽敏;麥秋林;劉海翔;甘露;陳蕾;李戀晨

這絕對算得上一場文化和歷史的雙重盛宴,把列奧納多·達·芬奇的真實一面展現給讀者,這位天才般的藝術家,不但為歐洲的繪畫藝術添上了濃重的一筆,也是15世紀歐洲歷史不可回避的一個人物,他在繪畫、音樂、舞蹈、軍事以及數學上都有涉獵,此人算不上通才,但回頭看看他,身後是一片交織的歐洲史話。

之前也讀過關於達·芬奇的故事,記得是小學的時候,一片課文就是講達·芬奇畫雞蛋的事情,因為天天畫雞蛋太簡單,達·芬奇還像自己的導師抱怨過,但最後被自己的導師開導後又老老實實去畫雞蛋去了。

簡單事情,重復去做,重復的事情,認真去做,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列奧納多·達·芬奇,原名叫:李奧納多·達文西,全名列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意思是 芬奇鎮皮耶羅紳士之子一列奧納多, 達芬奇並不是姓,而是「來自芬奇鎮」之意,對於歐洲的文化書籍,最讓我頭疼的莫過於其地名和人名,很冗長,這名字後面也包含著很多資訊量。

插圖1 列奧納多·達·芬奇,【老人和年輕人頭像】,約1495—1500年,紙上紅粉筆畫,如下

被賣出天價的藝術品,我和大眾的眼光應該是一樣的,基本上看不出這些畫的價值為何會這麽高,真是隔行如隔山,藝術的世界裏,有你很多想象不到和不可逾越的高山。

在1475年,達·芬奇的老師韋羅基奧讓自己的學生繪制【基督受洗】圖中畫面中左側的小天使影像,本來就是為了畫個小天使就是為了做個陪襯的角色,但當老師韋羅基奧看完自己的學生達·芬奇畫的小天使後,思考得很深很久,最終他放棄了繪畫這一行業,把光環逐漸留個了自己的學生達·芬奇。因為一個老師已經感覺到這位學生以後一定會繪畫上超越自己,與其做不了繪畫行業的執牛耳者,索性就放棄繪畫也不做自己學生光輝下的影子。

15世紀時期,歐洲繪畫行業的競爭也是相當激烈的,達·芬奇很幸運,他從小在鄉村生活,完完整整地接觸了大自然本色的生活,這為他以後繪畫打造了很好的基礎。在後來,父親就把這位小藝術家帶到了佛羅倫斯,在當時最著名的幾位畫家的工作坊裏當學徒。若不是父親的引導,達·芬奇可能只是普通一名百姓,而不像今天這樣眾人皆知。

插圖17 列奧納多·達·芬奇,【蒙娜麗莎】,約1503—1519年,楊木板油畫,如下

和文藝復興若即若離

也許很多人會把達·芬奇和歐洲的文藝復興聯系到一起,我也有這樣的誤解,因為大家的腦海裏早已把這位藝術大咖神話了。不過達·芬奇也並不是一位完人,這位藝術大家沒有上過完整的大學,更不會拉丁文,他的主要特長是繪畫,而且其它技能和專長是他在繪畫的基礎上逐漸學習到的,可以說繪畫是他本人與外界行業連結的堅實橋梁,他也靠著這們技藝過好了這一輩子,也得益於繪畫而善始善終。

列奧納多·達·芬奇,一生中只畫了20多幅畫作,他很多時候是在透過繪畫來從事其它工作,來賺錢謀生,而繪畫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份,一位天才般藝術家活到最後竟然畫不出一幅畫。

說他是文藝復興代表人物,但是他對拉丁文只知道皮毛,除了繪畫在科學和哲學上也是淺淺泛泛並不精通,他對宗教、性或政治也沒有表現出任何興趣,為了享受個人自由,他一直單身——這些也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重視家庭的觀念相左。

作為當時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列奧納多·達·芬奇卻沒有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築上留下任何足跡,更沒有接受到比價重大的繪畫委托。 可能因為年齡的緣故,在16世紀的前十年,達·芬奇基本已經不再畫畫,而他只關註軍事和水利工程。作為一名出色的藝術家,達·芬奇回來索性就不動筆畫畫了,有的繪畫任務工作幾乎放棄。

前兩天看過一本書叫 【約拿斯】 或名叫 【工作中的藝術家】 中,這麽描寫一位藝術家的故事,當藝術功成名就後,自己隨之迎來了繪畫生涯的下坡路,最後這位藝術家為了不甘落寞,只能靠冥想和隨手畫畫天空來排解自己的心情,但是最後依然一幅畫都畫不出來。而達·芬奇最後也難以逃脫這樣「無為」的怪圈。

繪畫也被「流水線」式創造

不得不說15世紀歐洲藝術家藝術水平的熟練和高超,當列奧納朵·達·芬奇逐漸在繪畫上獨立成熟後,他把精力放在了繪畫之外的行業,但時繪畫依然是他工作的核心部份。就像一個導師一樣,達·芬奇培養自己的助手,而自己負責把草圖勾勒好,助手就負責把主幹部份畫好,而自己在結尾稍作潤色,再把細節完善成為自己的繪畫風格。

如果不采用這種方式,達·芬奇可能就沒有精力去研究其它行業知識,最後他也只能不停地畫和畫,就像一個畫圖機器一樣運轉,這樣的場景機械而恐怖。所以,我很欣賞達·芬奇這樣繪畫模式,這樣既可以培養繪畫學徒,也能高效完成工作,又能讓自己的職業多樣化,這是一個藝術家或其它行業工作者值得學習和效仿的地方。

最後:藝術之都也是鋼炮之城

我們對歐洲的了解,大多數可能還停留在藝術和音樂的誕生中心,但歐洲真實的面孔也是很冰冷,特別在戰爭的籌備上也很狂熱。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不僅誕生了大量藝術家,也誕生了槍炮,尤其是「米蘭」這個地方在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的武器庫 ,這個最後演化成藝術中心的城市,曾在文藝復興時期不僅生產優良的刺刀和盔甲,還有威力巨大的大炮和各式的武器。這也給達·芬奇最後學習制作槍炮的工藝上提供了機會,藝術家最後成了武器的癡迷者,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愛好延伸,也是歐洲環境的產物。

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由多個城邦國家連結起來的地域,猶如東方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軍閥割據面貌,彼此分分合合,合縱相謀,最終是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存在。

列奧納多出生的時候,美第奇家族統治著佛羅倫斯;西班牙的阿拉貢王室握有拿坡里;在北方,威尼斯被掌握在當地富商家族手中;馬拉泰斯塔家族管理著裏米尼;埃斯特家族統治著費拉拉;貢薩加家族是曼圖亞的主人;蒙特費爾特羅家族統治烏爾比諾;斯福爾紮家族控制著米蘭。

希望每個人有時間都可以去用心欣賞一幅畫,慢聽幾首音樂,它們的確可以讓你內心放松安靜,更能蕩滌內心的浮躁,激發內心更多的靈感和思考。生活不但要有工作,也需要詩和遠方。

圖片來源網路,僅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