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港股生態重塑煥發新活力 明年IPO可望重返全球前三

2024-12-13新聞

證券時報記者 吳瞬

香港,作為全球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自2009年起曾七度成為全球最大IPO融資中心,但近兩年其IPO市場的表現卻稍顯平淡。不過,今年港股IPO回暖跡象初現:香港資本市場迎來一波強勁的「赴港上市潮」,從地平線等科技新貴到美的、順豐、恒瑞、海天、毛戈平等行業巨頭,眾多內地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香港。有機構預計,香港今年有望重返全球IPO融資額第四位,2025年則有望重返全球前三。

「我在香港時,一天可能要見三五家企業,這一點沒誇張。」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陳翊庭近期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市場參與者及投行人士,都挺看好香港2025年的IPO市場。」

這一過程中,監管層、投資者、企業三方都在合力推動IPO市場回暖。一大批科技型公司的到來,也在深刻改變著港股市場生態。

IPO市場正逐步回暖

「最近,幾乎每天都聽說有新的A股公司考慮赴港上市。」一位來自香港大型投行的人士告訴記者,尤其是9月以來,香港IPO熱度迅速提升,她接到了較多內地公司的上市溝通需求。

在近期證券時報社舉辦的「港交所上市專題交流研討會」上,記者了解到,當下不少A股公司和擬上市企業也對赴港上市有著高度期待。

數據更能直觀說明當下赴港上市的回暖趨勢。安永報告顯示,據截至2024年11月30日的公開資訊統計,2024年香港市場共有64家公司先發上市,融資額834億港元。與去年相比,雖然IPO數量下降了6%,但融資額卻上升了80%。

同時,近期不斷有公司向港交所遞表,IPO市場正逐漸回暖。港交所官網顯示,2024年(截至11月)接受的新上市申請達123家,截至2024年11月29日12個月內呈交上市委員會作考慮的上市申請也達77家。據記者統計,單就12月1日至8日的8天中,就有9家公司遞表。

投資者認購情緒也明顯回溫,有95%的香港IPO企業獲超額認購,比去年高出4個百分點;IPO企業平均超額認購倍數為295,同比上漲24倍。

「IPO縮水並不是港交所獨有的挑戰,過去兩年在高息環境和地緣政治等挑戰下,全球IPO市場都很低迷。但是今年,我很高興地看到,港股已經扭轉了過去5年的下降趨勢,今年前10個月的融資額相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以上。」陳翊庭說,一些比較大型的IPO,如美的集團融資額達46億美元,這是今年全球第二大IPO,也是香港自2021年2月快手以來最大的IPO。

並購+出海是重要邏輯

港股IPO市場回暖原因並不復雜。港交所在提升市場效率和流動性方面作出一系列改革,包括最佳化上市稽核機制、批準實施惡劣天氣交易等措施。中國證監會也釋出了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內地公司赴港上市意願提升。此外,港股在上市門檻、流程及確定性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提升了A股公司和擬上市公司赴港上市意願。

對擬上市公司而言,這是一個不錯的時機。事實上,內地也深刻意識到港股市場的重要性。比如深圳在近期釋出的【深圳市推動並購重組高品質發展的行動方案(2025-2027)】征求意見稿中就明確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行業龍頭企業並購境外資產標的,透過赴港上市或再融資等方式,提升並購重組效率,拓寬資源整合範圍,支持企業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規範發展。

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李鑫表示,當前內地企業赴港上市邏輯主要有兩個,一是公司本身出於業務發展有融資需求,短期內赴港上市更易實作;二是公司本身有海外業務或有出海展業計劃,基於業務需求選擇赴港上市。

一家已在A股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旗下有一家子公司正考慮分拆上市,因為其研發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目前A股對於分拆上市沒那麽容易,而香港有18A章節,對子公司分拆上市而言,能更快拿到錢」。

對於不少已在A股上市的公司而言,國際化戰略是其選擇赴港上市的重要原因。不少「A+H」公司的表態幾乎都離不開國際化一詞。如順豐控股表示,公司目前現金流充裕,本次境外上市的核心目的是進一步推進國際化戰略、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台、提升國際品牌形象、提高公司綜合競爭力。

一家消費品A股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港上市是一個業務走向國際化、資本營運走向國際化的連線點和支點。一家新能源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目前正處在出海關鍵階段,在港上市能顯著提升公司的國際形象。今年9月在港上市的美的集團的管理層也明確表示,之所以赴港上市,是看中了港股的「突破性、便利性和快速性」。

香港一位資本市場人士表示,對於一些希望能做海外並購的公司而言,在香港上市後也極為便利,一是並購交易時能便利使用股票作為對價進行交易,二是上市後再融資政策也極為便利,能透過「閃電配售」快速獲得並購資金。

科技公司唱主角

本輪港股IPO回暖的一個鮮明特征是,科技公司唱主角,科技IPO數量列第一位。安永報告顯示,在已上市公司中,科技以及生物科技與健康行業公司的占比最高,分別達22家和11家。

在2018年港交所上市改革之前,港交所是一個以傳統行業公司為主的市場,但在改革後,港交所的市場生態發生了巨變。僅2024年以來,就有黑芝麻智慧、七牛智慧、地平線機器人、重塑能源、聲通科技、九源基因等一大批人工智慧、智慧駕駛、生物醫藥等科技型企業登陸港股市場。

這一切都離不開近年來香港方面不斷的改革與前進演化。從2018年的18A章節到後來的SPAC制度,以及2023年針對特專科技企業的18C章節,港交所上市規則和門檻不斷降低。陳翊庭稱:「香港擁有多年的經驗且投資群體以機構為主,因此在一些相對比較創新、可能涉及風險相對較高的產品上面,香港可以先走一步。」

從1993年第一只H股青島啤酒在港上市至今,陳翊庭已從事30余年的IPO工作。「過去31年中,香港一步一腳印幫助內地企業做境外融資。比如,我們歷經了國企上市潮如‘三桶油’、移動聯通電信等,銀行保險上市潮,礦業公司上市潮,再到2018年後新經濟公司上市潮。」陳翊庭說,「我們一直不停地關註內地的經濟需要什麽助力,讓我們的融資平台能照顧到實體經濟的需要。」

「我們的上市規則18章系列是可以一直寫下去的,從18A、18B到18C,只要國家有什麽新投資題材,有什麽企業要高品質開放、要發展,我們都會義不容辭,去配套最好的上市規則。」陳翊庭說。

投資者漸次回歸

隨著港股IPO市場回暖,香港市場上的國際投資者和散戶投資者熱情「井噴」。尤其是在一些熱門股票上,散戶認購倍數往往極為驚人,機構也是搶著要份額。

比如,11月8日上市的晶科電子,以超額逾5677倍位列香港歷史超額認購倍數第二多的IPO新股;6月上市的優博控股,認購倍數達2503;7月上市的元續科技,認購倍數達2480。10月23日上市的華潤飲料,也是受到散戶和機構瘋搶,其公開發售獲234.49倍認購,國際發售獲24.47倍認購。

「華潤飲料上市時非常火爆,我們最後最痛苦的時間居然是分股票環節,好多客戶打電話‘威脅’我說我是你的重要客戶,你得多給我分點。」一位香港大型投行人士表示,一般對全球的長線基金都會全額分配,但在華潤飲料、美的集團等熱門股上卻也只能按較低的比例分配。

「市場在10月後回呼的過程中,跟投資人去溝通時,我們看到非常多的國際長線投資者,包括一些主權投資者開始回歸香港市場。」該人士指出,客觀來說,過去兩年整個境外市場相對波動較大,一些外資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撤出了港股市場。「但在9月底時,我們看到非常明顯的跡象,他們回來了。」

眾多香港市場人士均極為看好2025年香港IPO市場的表現。陳翊庭樂觀地說,香港IPO市場在2025年會看到一個比較明顯的回暖。

據安永報告分析,當下有多重因素正在支撐2025年香港IPO市場的回暖。如美國利率進入下行周期,利好非美元區,包括市場的資金流動性;香港證監會、港交所聯合釋出最佳化IPO時間表,合資格A股公司快速審批;港交所在今年第三季度降低特專科技公司的最低上市門檻,允許更多創新型公司進入IPO市場;內地IPO收緊後,轉道香港上市的企業相當部份將在明年上市;內地企業國際化戰略和出海潮,推動企業境外上市,特別是「A+H」上市模式正在升溫。

有中介機構預計,2025年會有大概5只融資規模達到50億港元的新股登陸香港,預計有一至兩只融資額達到約100億港元的重磅新股來港上市。「全年集資額有望達1200億港元,有機會重返全球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