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6日電 2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客戶端發表題為【文化軟實力,也是發展硬道理——上海文化繁榮新觀察】的報道。
燈籠掛起來,「魚龍」舞起來。龍年新春將至,上海主要景點張燈結彩,上海博物館東館舉辦盛大首展,朵雲書院開到市郊古鎮楓涇,200余項春節主題文旅活動集中推出,濃濃的中國年味「點亮」街頭巷尾。
從武康路到黃河路,從思南市集到「一江一河」親水步道,再到豫園商城區域、上海迪士尼樂園,都市年味融入傳統風景,人們忍不住駐足流連一番。
這一波全國多城文旅「出圈」潮中,上海獨樹一幟,展現出厚積薄發的文化氣韻和精神風貌。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內生的自信自豪,正在為城市發展、為百姓生活更美好蓄積起非凡新動能。
最新出爐的【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上海將進一步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深耕厚植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努力在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守正創新:讓底色更亮,底氣更足
大紅「福」字窗花與一排排梧桐樹相互映襯,精致的燈籠照亮鱗次櫛比的高樓,也映紅了古意盎然的上海傳統石庫門建築。連日來,從中共一大會址所在的新天地街區,到茂名路、思南路的連排石庫門社群,再到北外灘地區,紅色場館「串珠成鏈」的上海,迎來眾多市民遊客。
人們走出家門、搭乘便捷的公共交通就能四通八達地與紅色場館「親密接觸」。龍年新春,上海推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春節活動選單」,百余場活動讓市民遊客觸手可及。
1月21日,遊客在豫園商城的街道上賞燈。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始發地——中共一大會址,每天迎來大客流。在中共一大紀念館的留言處,有觀眾寫道:「紅色文脈一以貫之」「以文化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守正,就是要守牢「魂脈」「根脈」。中共一大紀念館館長薛峰說,紅色文化始終是上海文化的鮮明底色,也是海派文化相容並蓄和江南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重要前提。
勇當「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是中央賦予上海的光榮使命。洗盡鉛華、歷久彌新,上海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不斷進發,走在前列。
新的一年,上海將深入推進「黨的誕生地」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加強紅色遺址、革命文物、風貌街區等保護利用。
在上海,往往一條街巷、一個社群就是「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縮影」。以徐匯區為例,市民家門口既有武康大樓等「建築可閱讀」範例,也有宋慶齡故居紀念館、【義勇軍進行曲】首次灌錄地百代小樓等經典地標。
「上海是見證‘中國奇跡’的地方。」站在新天地街區石庫門建築群前,從廣西南寧遠道而來的八旬老人王玉鳳感慨。
在時髦的城市漫步中,上海以「千」計數的紅色資源點位和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正在「串珠成鏈」,讓南來北往的旅行者和生活在此的市民徜徉其間,沁脾心間。
「人民城市,人民為本。最佳化百姓身邊的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具有精神標桿意義。除了物質文化的滿足,還要全力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生活需求。」中共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說:「護文脈、守根魂,可以讓百姓歡顏、心齊氣順,可以讓社群居民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涵養不斷提升。」
惠民生、留文脈、促發展,上海近年來加大力度持續推進城市更新,同時推進城市記憶工程。
時下,上海正在崛起一批世界級的文化地標。2021年啟用的中共一大紀念館與發達的公共交通和城際網路直通直連;陸續對公眾開放的上海圖書館東館、徐家匯書院、「一江一河」濱水岸線等將城市黃金地帶,盡一切可能留給老百姓、留給文化傳承。
融合轉化:孕育文化品牌,做強全產業鏈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演出超600場,足跡遍布全國,一票難求;紀錄片【何以中國】填補了中國考古領域「全景式、全時空」紀錄片的空白;茅盾文學獎作品【千裏江山圖】被制成廣播劇、評彈開篇,贏得大流量和好口碑;最近火爆的電視劇【繁花】,更是引來文旅大客流……這一系列上海先發、首演、首播、首展的優秀文藝作品,不斷塑造著城市文化品牌,也不斷演繹著上海精彩。
上海不僅是文化交流的「碼頭」,更是文藝創作和文化IP(版權)開發的「源頭」。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為松說:「育品牌、強產業,才能帶動‘文商旅體會’加速‘跑’起來,讓這座城市立於文旅產業高品質發展的潮頭。」
「繁花」朵朵,次第綻放。一大批耀眼的文化IP,正在上海蓬勃生長,不少已成現象級。時下,上海正著力聚焦深入實施文藝再攀高峰工程,健全文藝院團「出人出戲」激勵機制,推出更多「上海原創」精品。最新數據顯示,上海18家市級國有文藝院團2023年演出收入3.64億元,較2019年增長兩成多,創歷史新高。活躍的舞台是一扇扇小窗,可以窺見一座城市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強烈追求。
文化魅力值與產業含金量,非但不會對沖,反而相輔相成。2023年,上海納入統計的營業性演出超過4.5萬場,十年間實作翻番。上海市中心「演藝大世界」品牌短短數年聲名鵲起,這裏以全市五分之一的劇場數、三分之一的座位數,貢獻了二分之一的演出量,既有「大戲」拉升顯示度,又有「小戲」凸顯活躍度,成功打造了上海舞台「新一極」。
「既有‘看頭’,也有‘賺頭’。」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喻榮軍認為,以「大世界」、亞洲大廈等為代表的小劇場矩陣,創新、出奇,孕育了年輕人喜聞樂見的一批文化IP,正深刻影響著產業鏈上下遊。
上海的精神氣質,因文化品牌的發育生長而魅力倍增、容光煥發;上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因文化品牌做大做強,而效益倍增、韌性更強。
得益於「科創+」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更大體量、更高技術含量的文化產業,正在上海一批高新技術園區和文化創意園區蓬勃發展。
正值寒假,位於徐匯漕河涇地區的上海米哈遊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國各地青少年前來「打卡」的新晉網紅地標。該企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制作生產的遊戲成為全球爆款,不僅讓中外「粉絲」如癡如醉,也將美輪美奐的中華傳統文化帶入國際市場。讓文化產業不僅「流光溢彩」,還能「流金淌銀」,帶來強勁的經濟增加值。
據了解,徐匯當地不僅有「米哈遊」,還集聚了「莉莉絲」「趣加」「三體宇宙」等國內領先、海外聞名的頭部企業。
「一批上海原創文化IP,正在進入全產業鏈的深度開發,能夠帶來物質和精神的疊加效益,也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信。」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說。
融通中外:在「對話」中營造文明互鑒新生態
一邊是頭發飄逸、表情恬靜的西方女子,正在沈思;一邊是衣袂飄飄的中國明代仕女,輕搖手中紈扇,凝神遠眺……這是上海博物館與義大利文博機構合作「碰撞」出的展覽巧思。數月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與中國明代的唐伯虎,在上博人民廣場館「相遇」,來了一場跨時空的藝術「對話」,他們的作品同室陳列,訴說著中西文化的異曲同工之妙。
黃浦江西岸「中國看世界」,黃浦江東岸「世界看中國」,2月2日上海博物館東館揭開神秘面紗,迎來「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這是迄今為止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省外最大規模、最高規格的展覽陣容。
「人氣旺到超乎想象!僅5分鐘,東館首日預約入館名額就一搶而空。」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說,為更好地回應時代之變、人民之需,上博「大博物館計劃」應運而生,不僅造福廣大參觀者,更希望在博物館裏搭建起促進人類文明「百花園」交流互鑒的平台。
蘇州河連著黃浦江,一江一河奔湧向前。因水而生的上海,枕臥長江入海口,面向浩瀚無垠的海洋……專家學者在解讀上海文化時,亦特別看重其與生俱來的開放氣質和融通中外的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領風氣之先,率先探索舉辦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旅遊節、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周等。而今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文化+」模式,正在內通外聯,為城市發展註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從上海黃浦江,到巴黎塞納河,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上海市的「奔流計劃」走向多國多城,促進文化交流,首站落地巴黎;歡度新春佳節,豫園龍燈在上海巴黎雙城點亮,非遺標桿南翔小籠包跟隨燈會出海揚名;站在新起點上,國家級合作計畫上海西岸美術館—法國蓬皮杜中心展陳計畫達成新一輪五年合作。
2024年,上海交響樂團迎來145周歲「生日」。這支中外文化交流的老牌勁旅,前不久將「中國農歷新春音樂會」帶到了美國費城。由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著名指揮家余隆執棒費城交響樂團奏響中外名曲,其中不乏【春節序曲】【茉莉花】等優美的旋律飄揚在大洋彼岸。
「讓中國音樂和音樂人‘閃耀’世界!」余隆說,「在中美音樂交流領域,上交正不斷推出中國新人新作。2月20日,我將執棒紐約愛樂樂團,上演中國作曲家的多部新作,用音符來表達各國人民在龍年新春的美好期許,這樣的大型演出也是向世界推介中國文化及中國音樂人才的絕佳機會。」
彰顯文化之力,深耕文化之美。前不久在第三屆中國城市國際傳播論壇上,上海再度獲得「中國國際傳播綜合影響力先鋒城市」稱號,連續三年蟬聯這項殊榮。IP SHANGHAI、Shanghai Let's meet、City News Service、Shanghaieye等上海城市形象國際傳播的重要品牌和平台贏得大流量、好口碑,增加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國際美譽度。
一年之計在於春,上海正在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和熠熠生輝的精神財富。「文化自信既‘寫’在老百姓臉上,也流淌在每個人心裏。自信的源頭,或許就是博物館內、大劇院裏持續點亮的那盞燈、敞開的那扇門。」著名劇作家王麗萍感慨。
「文化軟實力,也是發展硬道理。」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趙嘉鳴說,上海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提出要「打造文化自信自強上海樣本,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這既是上海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必須擔負起的任務,也是上海牢記囑托必須完成好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