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依然擅長誇獎他人。2025年1月1日,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旗下的【戰略家】網站在當地時間釋出了一篇文章:
【中國大型新型戰鬥機:空中巡洋艦,專攻空中與地面目標】
比爾·斯威特曼
這篇文章的作者可不是一般人物,而是來自英國智庫「皇家航空學會」的航空專家比爾·斯威特曼。
他認為:
殲-36不僅是中國目前研發的最尖端戰鬥機,也是過去35年來全球最具領先地位的戰機之一。
重點在這裏——自1990年起,過去35年裏,中國的六代機一直瞄準美國和俄羅斯,因為只有這兩個國家擁有五代機。
我們根本不看第四代戰機,直接說第五代戰機。從1990年開始,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發的F-22猛禽,光這個名字就夠響亮了吧?它統治了天空多年,不論是內銷還是出口,都讓美國賺得盆滿缽滿。
F35閃電,空軍型、海軍陸戰隊型、海軍型,無一例外,統統迎刃而解!
中國殲-36一問世,便讓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自愧不如。
英國智庫「皇家航空學會」的航空專家比爾·斯威特曼對中國第6代戰鬥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
中國殲36,將重新定義全球空天秩序,掀起航空領域的一場革命!
上一次引起如此大轟動的,還是B2的亮相。
他認為,其他國家的研究成果充其量不過是空中魚雷艇,而中國的殲-36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中巡航艦。
根本不需要拿它們放在一起比較,因為它們根本不屬於同一個層次。
殲-36讓人細想後不寒而栗。
美國空軍原本還在為B-21「突襲者」戰術轟炸機的首飛舉行慶祝活動,
(盡管慶祝了很長時間,卻始終沒意識到B-21其實是六代機,真是讓人覺得有些奇怪。)
香檳尚未喝完,殲-36首飛的訊息卻傳來了,頓時讓美軍高級將領緊皺眉頭,仿佛能用那表情夾斷一根鉛筆。
美國五角大廈原以為中國僅處於第一層,沒想到中國早已跨越至大氣層!
這件事的敏感程度可見一斑,就連美國地緣政治界的「知名掃地僧」布蘭登·J·魏切特都親自出面了。
此人絕非邊角料專家,他是【國家利益】雜誌的資深編輯,同時也是國家利益中心的高級研究員。憑借對全球格局的深刻洞察,許多鮮為人知的私人機構乃至各國政府都尋求過他的咨詢,這足以證明他的卓越能力。
布蘭登·J·魏切特親自出面,直言警告美國高層:不要與中國展開軍備競賽,六代機計畫意味著全方位投入。如果美國跟進,這將迅速拖垮美國經濟!蘇聯的歷史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鑒!
布蘭登·J·魏切特的警告值得深思,細細琢磨後,不僅普通人會感到震驚,就連五角大廈的資深人士也難免心生寒意。魏切特的意思是,殲-36可能並非中國在軍備競賽中的制勝利器,而很可能是故意制造誤導,讓美國作出錯誤判斷,從而在軍費開支上過度投入,最終耗盡財政資源。
這種「戰略誤導」在歷史上並非首次出現。
插播一段「歷史復盤小課堂」:20世紀80年代,美蘇冷戰激烈進行時,蘇聯推出了一款號稱超級先進的「暴風雪」太空梭。美國人看到後大為震驚,紛紛加速投入資金,啟動了自己的星際大戰計劃。然而,事後才揭曉真相,蘇聯的「暴風雪」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財政黑洞,每造一架就虧一架,最終將蘇聯的經濟拖入困境。
蘇聯以為自己獲勝,結果卻是一團糟。
1960到70年代,蘇聯為了在全球爭霸中占得先機,軍事開支如同過年時的鞭炮,聲聲震耳欲聾,雖然煙花璀璨絢爛,卻也彌漫著一股焦糊的味道。
舉個例子來說,從1963年到1973年,蘇聯在軍備建設上花費了創紀錄的6740億美元!值得註意的是,這可是1963年的6740億美元!
美國總統拜登已簽署202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批準將美國的軍事開支增至約8950億美元。
1963年,1萬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今天的數十萬美元。
蘇聯1963年的軍費支出相當於如今的67400億美元。
年增幅穩定在3%,表面看似是一個健康的經濟增長率,但不要被表象迷惑——增長的其實不是經濟,而是炮彈、坦克和飛彈的庫存!
到1975年,蘇聯的軍費驟然攀升至1023億美元,比1973年的860億美元多出了足以再購置一批核潛艇的資金。
更為荒謬的是,這筆錢竟然占據了蘇聯國民生產總值的9%!相比之下,美國在越戰高峰期的軍費占比也不過是8.4%到9.5%。然而,隨著越戰的結束,美軍的開支逐年減少,到1977年已降至僅占GDP的5.4%,呈現出一種像是懂得精打細算的節儉家庭的面貌。
為了遏制美國,蘇聯徹底瘋狂了!
蘇聯軍隊的規模以「膨脹式增長」而聞名,從1965年的331萬(雖然看起來不算太多,但在刺激政策的推動下,人口數量呈現出爆炸性增長)到1976年,蘇聯的軍隊人數已經達到了427萬!相當於多出了一個大城市的人口。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軍的兵力從266萬減少到208萬,宛如一位成功減肥的明星,顯得格外精幹。而蘇聯的軍隊則不僅在人員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還擁有如邊防軍、內衛軍等各類「附加部隊」。
蘇聯如此操作,國內經濟就像一匹被強迫不停奔跑的老馬,疲憊得幾乎無法喘息。
首先,積累率異常高,尤其是在1960到70年代之間,長期保持在27%到28%。這就好比一個家庭每賺100塊錢,就強制存下30塊,剩下的錢既要用來生活,又要買房,還得養車修路,難怪日子過得越來越拮據了。
為了與美國在軍備競賽中一較高下,蘇聯不得不透過更高的積累率來彌補其經濟上的「先天劣勢」。但這就如同一個月薪3000的人硬要與月薪過萬的人比誰生活更瀟灑,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吃泡面還得喝涼水。
軍費開支持續大幅增長,自戰後以來年年穩步攀升。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蘇聯的軍費占GDP的比例竟高達11%至13%,而美國則相對輕松,始終維持在約7%左右。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數據顯示,1980年蘇聯的軍事開支激增至1750億美元,比美國多出整整600億美元,這一差距比蘇伊士運河還要寬廣。
然而,蘇聯始終未曾意識到,軍事雖然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份,卻並非一切。
社會資源大量傾斜至軍事領域,導致民用經濟遭遇重創,輕工業基礎逐漸惡化。民生設施迅速下滑,整個國家猶如一台調高轉速卻漏油的發動機,雖然轟鳴聲震耳欲聾,但其內部構件早已無法承受巨大的壓力。
蘇聯會不知道嗎?知道,美國會不知道嗎?知道。
美國的目標就是將蘇聯拖向崩潰。
這招陽謀,幾乎沒有破解的辦法。
最終,蘇聯經濟在1980年代徹底崩潰,原因就是軍費耗盡,最終將其燒成了灰燼。
更為可怕的是,蘇聯的高額軍費開支不僅讓經濟陷入「流血」狀態,也使得整個社會處於「失血」之中。所有資源幾乎都被集中投入到軍工領域,科技研發幾乎全都聚焦在飛彈、戰機和核潛艇等軍事裝備上,而民用科技則被完全忽視。舉個例子,當美國在積極發展電腦和互聯網技術時,蘇聯仍在致力於研究如何讓核彈頭飛得更遠。結果是,冷戰結束後,美國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的領跑者,而蘇聯卻連一台像樣的電腦都無法制造出來。
表面上看,蘇聯似乎取得了勝利,但實際上,幾十年後它的真實狀況卻變得一團糟。經濟停滯不前,民眾生活困苦,社會矛盾愈加尖銳,種種問題共同為蘇聯最終的解體埋下了隱患。
中國對第六代戰鬥機的代際進行了定義。
美國原本認為B21已經代表了全球科技的巔峰,因此計劃將研究重點轉向輕型第五代戰鬥機。
2024年7月30日,美國空軍部長法蘭克·肯德爾帶著一絲得意宣布,美國空軍將暫停下一代戰鬥機的研發工作。
美國認為在短期內沒有任何國家能夠研發出第六代戰鬥機,因此決定暫停第六代機的研發,轉而聚焦於第五代機的輕型化。這是美國的戰略方向,但他們根本沒有料到,中國竟然已經成功研發出了第六代戰鬥機。
中國的這一招陽謀實在太高明,幾乎沒有破解之道。選擇跟進?那就得調整戰略,拼命投入資金,拖垮自己的經濟;如果不跟進?那全球警察看到中國的六代機,只能面露尷尬,悻悻然轉身離去,丟盡面子。
魏切特的憂慮並非沒有根據:若殲-36真的是一個「戰略誘餌」,那麽美國高企的軍費支出,最終可能會與蘇聯昔日的命運相似。畢竟,美國的軍費開支已經高得讓財政部的預算幾乎難以承受。
殲-36一經亮相,再加上中國在年底的重大展示,美國方面立即作出反應。根據美國海軍學院近期公布的資訊,已有至少兩篇論文在其內容中提出了美軍應後撤的建議。
在一篇題為【吸取菲律賓陷落的教訓:準備第三島鏈】的文章中,提出了一個觀點:無論第一島鏈或第二島鏈如何,都應將主力部隊撤回至距離中國7000公裏的第三島鏈。
殲36打破了傳統轟炸機與戰鬥機的界限。
這是一架機身長度超過22公尺的空中巨獸,身形比殲-20長出了一米。這一米的增加,不是多余的「贅肉」,而是實實在在的「戰鬥肌肉」,讓戰鬥力直接倍增。
殲36的腹部設計可謂是戰爭藝術的極致表現,大型彈艙與小型彈艙整齊排列,宛如一個流動的武器庫。中央大彈倉長近7公尺,而兩側的小彈艙長度也超過4公尺,寬約1公尺,完全是為多工作戰量身打造。火力配置再也不需擔心,想打哪裏就能打哪裏。
數據雖然冷冰冰的,但用人話來說就是:看看它能攜帶的武器,任何人都會激動不已。
中國最強大的空空飛彈系統,它具備全方位的作戰能力!
四枚PL-17超遠端空空飛彈輕松就能裝入中央彈艙,這款飛彈的射程可達500公裏!
長劍-20巡航飛彈和鷹擊-21高超音速飛彈都能被輕松吞噬。更令人震驚的是,它們甚至能在敵方戰鬥機啟動之前,令其徹底消失,蹤跡全無。
若需執行對陸或對海攻擊,它亦毫不猶豫。
鷹擊-21的艦載版本長度接近8公尺,而空射版本則稍短一些,約為6公尺多,這與殲36的彈艙深度剛好匹配。是不是既驚訝又意外?
這一巧妙的設計有效地解決了殲20外掛隱身問題,徹底消除了相關的顧慮。
殲36在保持隱身效能的同時,采用內建彈艙,可容納4枚PL-17飛彈,並配備4枚PL-15中程空空飛彈。
換句話說,在空戰中,它既能保持隱身,又能精準打擊敵機;在對地攻擊時,它能夠一次性投射遠端飛彈,同時清理戰區空域。這種組合,堪稱「空中豪華套餐」。
從美國海軍學院出發,經過7000公裏的距離,抵達第三島鏈時,論點逐漸顯現。
請留意,以下內容是最為關鍵的——
2500公裏只是殲36的理論射程,值得註意的是,PL-17的射程也達到了500公裏。請各位擅長數學的朋友幫忙算一下,綜合控制範圍究竟有多遠?沒錯,答案是3000公裏。
只需隨意懸掛一個油箱,其威脅的範圍便幾乎能夠涵蓋整個第二島鏈,甚至包括像關島這樣的重要戰略位置。
試想一下,在關島機場,美軍戰機剛剛升空,雷達螢幕上卻猛然閃現出PL-17高速接近的訊號。美軍飛行員恐怕連咖啡都沒來得及喝上一口,就得匆忙拉響彈射座椅逃生。這種無聲而又致命的威脅,仿佛讓空氣都變得沈重,令人窒息。
從外形上看,B21和殲36有些相似,但相似之處並不明顯。如今,中國在航空技術上的能力已經達到了代差的劃分標準,至於地球上第六代戰鬥機的形態,能否達到標準,中國的話語權才是最重要的。
殲36的問世,不僅標誌著一種新型武器的誕生,更是全新作戰理念的體現。
過去,空優戰機、轟炸機和攻擊機各自承擔不同任務,但殲36卻打破了這些傳統界限。它不僅能夠在高空占據制空權,還具備精準打擊地面和海面目標的能力,並且在遠端巡航時,能夠成為一座機動的「戰略島嶼」。與二戰時期圍繞航空母艦展開的島嶼爭奪戰不同,殲36的作戰理念更註重從遠距離消除威脅,而非進入戰區與敵方展開近距離對抗。
對美軍而言,最讓人頭疼的並非能見到殲36,而是或許永遠都無法察覺它的存在!
在中國航空工業的歷史上,殲36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