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1999年,大家會想到啥呢?可能有些人馬上就會想到,那年是新中國成立50周年,那年的國慶閱兵還有慶祝儀式都特別壯觀,讓人難以忘懷,感慨萬千。
而也有人會想到,那一天是澳門回歸的日子,有一群人守在電視機旁邊,跟電視裏的孩子們一起唱【七子之歌】,忍不住熱淚盈眶。
也有人會想起,在那年的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神舟號發射成功了……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不管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方面,都展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但是那年,邵雲環的親人和朋友根本沒心思管那些振奮人心的好訊息。為啥呢?因為他們深愛的妻子、媽媽、同事,在南斯拉夫大使館轟炸事件裏不幸遇難了。
邵雲環是新華社的記者。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制造了一起案件,這起案件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因為這個案子,中國有三位新華社記者喪生,還有20多人被炸傷……
邵雲環的丈夫和兒子顯然一時很難接受這個訊息,他們覺得邵雲環前一天還和自己通著電話呢,結果第二天就因為一場襲擊去世了。
他們是怎麽從失去至親的痛苦中走出來的呢?還有,為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要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呢?
【北約轟炸的背後】
南斯拉夫以前一直是社會主義國家呢。1991年蘇聯解體後,南斯拉夫就開始動蕩起來了。接下來的幾年裏,受蘇聯解體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南斯拉夫也解體了。
而緊接著,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在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的經濟、政治對抗中不斷失利。
北約想爭奪南斯拉夫科索沃和塞爾維亞這兩個地方的主權,畢竟這倆地方資源多、經濟發展得不錯,還是交通要道呢。
於是,北約組織就打著維護正義的幌子轟炸南斯拉夫。他們找了個虛偽的理由,在那兒大搞暴行,把南斯拉夫的和平與穩定破壞得一塌糊塗,搞得當地居民整天提心吊膽的。
雙方關系越來越差了,咱們國家就越來越擔心在南斯拉夫僑胞的生命安全,所以在1999年加派了專機把他們護送回國。
但是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總有那麽些人把新聞人的使命擔起來,就連自己的安危都顧不上了,邵雲環就是這樣的人。
邵雲環是新華社的特派記者,她心裏很明白,追蹤南斯拉夫的最新動態和情況,這既是最重要的任務,也是新聞人最基本的素養。當初,她之所以毫不猶豫地選擇前往戰火紛飛的科索沃,正是源於這樣的職業態度。
【因公殉職】
邵雲環到了南斯拉夫之後,很多次都面臨危險境地。她好像早就不把生死當回事兒了,就想把南斯拉夫最真實的情況和一手的新聞展現給大家。
她把一支筆和一個錄音筆當作自己的武器,在不到二十來天的時間裏,給國內帶來了很多珍貴的報道。
有一篇文章叫【悲壯的貝爾格勒】,這篇文章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北約根本不把人命當回事,特別殘暴,而且肆意妄為。她還一個人跑到南斯拉夫聯盟大廈,打算去采訪當時的副總理利利奇呢。結果她剛走進大廈的大門,就聽到特別刺耳的防空警報響起來了。
這就表示這大廈可能馬上就會被夷為平地,可邵雲環卻像個戰士似的朝著利利奇的辦公室走去,因為她認為轟炸是沒個準兒的,但要再見副總理一次可沒那麽容易。
就這麽著,她見到了利利奇。第二天呢,她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在血與火的所見所聞】。她在文章裏寫著,北約在南斯拉夫上空總共投下了6000噸炸藥,可南斯拉夫總共才10萬平方公裏。
邵雲環做這樣的采訪就跟家常便飯似的,這說明啥呢?這說明她可不是頭一回面臨被炸藥炸到的危險,可這個勇敢又堅強的女人從來就沒怕過。
但很可惜,幸運最終還是沒有降臨到她身上。轟炸越來越頻繁,邵雲環的工作強度也越來越大,她經常在大使館加班到淩晨。就是這麽一位偉大且愛崗敬業的女性,因為北約的轟炸,倒在了被炸藥炸成平地的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裏。
邵雲環才45歲就因公殉職了。
【丈夫未娶,子承母業】
其實大使館被炸的時候,邵雲環的丈夫就在大使館裏頭呢。他也被炸彈波及,受了重傷。不過他比邵雲環要幸運些,好歹保住了命,可他的雙眼卻被炸傷得很嚴重。
災難發生後的好長一段時間裏,曹榮飛都不清楚妻子已經不在人世了。大家都瞞著他呢,就怕他知道了眼睛沒法恢復。每次他問到妻子的情況,大家就跟他說邵雲環在另一家醫院,恢復得挺好的,等他病好了,他倆就能見面了。
而當時,他們的兒子曹磊正在南斯拉夫交流學習呢。他剛沒了母親,心裏特別悲痛,可每天還得強忍著,在父親面前裝得很鎮定,細心地照顧父親。只有等父親睡著以後,他才敢自己找個沒人的地方偷偷地哭。
經過幾個月的治療,曹榮飛的視力恢復了一大半,能出院了。紙包不住火,他也得知妻子已經去世的訊息。
他痛苦地扶著額頭,嘴裏哽咽著念叨:「我就知道……我就知道……」
悲劇已經發生了,活著的人就得堅強起來。曹榮飛得知這個訊息後,就暗暗決定終身不娶,他想繼續為國家做奉獻,好慰藉亡妻的在天之靈。
【小結:】
邵雲環的生命很短暫,可她在新聞領域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卻是永恒的。她去世之後,被授予了「革命烈士」、「人民的好記者」的稱號。
人們還給她立了烈士紀念碑呢。我想啊,所有人聽到她的故事都會特別感動,她也肯定會成為眾多新聞人心中的榜樣,就像燈塔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