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中印在邊境的對峙好多人到現在都記得清楚,當時在加勒萬河谷地區,中印雙方起了沖突,咱這邊有 4 人犧牲、1 人重傷,對咱們來講,這可是相當嚴重的一次沖突。
再說了,後來大家才知道,犧牲的烈士陳祥榕曾經寫下「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這麽讓人感動的話,這就越發讓人覺得遺憾了。
如今,印軍前參謀長納拉瓦內的回憶錄馬上要出版了,從現在公開的資料來看,他在回憶錄裏講了 4 年前那場危險的對峙。實際上,當時的狀況比咱們想的還要嚴重得多,中印差點就打仗了,但凡有一步走錯,中印就開戰了。
【加勒萬河谷沖突】
中印邊境問題向來是咱們周邊的一個不安定因素,原因是印度老是對咱們的領土心懷不軌,還企圖拿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當作中印的邊界。
因為印度對咱們國家領土存著野心,咱們實在沒法忍受了,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咱們就不得不展開了對印自衛反擊戰。把印度狠狠教訓一頓之後,印度老實了好幾十年。中印邊境雖然還沒劃定,不過大體上還算和平。
不過這幾年,印度好像又找回了自信,在邊境問題上又不安分起來。就在 2020 年,印度還在中印邊境挑事,致使雙方起了沖突,中方 4 人犧牲、1 人重傷。
媒體報道說,從 2020 年 4 月起,印度就單方在加勒萬河谷地區不停地修道路、橋梁這類設施,咱們多次提出抗議,可印度那邊根本不聽,還越發過分地越線惹事,想要改變中印邊境的管控情況。
等咱們軍隊非得采取必要舉措的時候,印度又「軟了」,承諾讓邊境局勢緩和下來,還把越線的人員撤回了。
誰能想到,2020 年 6 月,印度竟然違背承諾,越線展開攻擊,沖著中國官兵就去了,引發了很激烈的沖突。
對印度來講,這絕對是一次「預謀多時」的舉動。有相關資料顯示,印度早就弄好了「雪豹」作戰計劃,打算讓比哈爾團第 16 營當主力,偷襲解放軍,還想霸占中國實控的大片土地。
但估計印度軍方沒料到,印度軍隊居然如此不禁打,哪怕雙方都用冷兵器,哪怕印軍人數是解放軍的兩倍,印度軍隊還是沒討到好。
在遭到突然襲擊時,解放軍馬上有了反應,迅速組成陣型跟印軍打起來了,經過一晚上激烈戰鬥,印軍人多卻被打得一敗塗地、四處逃竄。
雖說印度那邊講只有 20 名士兵死了,可一份數據表明,印軍有 200 多人受傷或死亡,20 多人被抓,就連「雪豹」計劃的關鍵人物、第 16 營營長桑托什·巴布上校都在沖突裏沒了。
這次大敗不光讓印度官方丟盡了臉,也讓印度民眾特別生氣。隨後,在國內輿論的壓力還有自己想爭回面子這兩個「動力」的促使下,印度往岡仁波齊峰附近增兵,想要換個地方打贏解放軍。
【印軍前參謀長回憶更驚險的對峙】
這一回的對峙,國內媒體基本沒怎麽詳細報道,好多人都不知道這事兒,可實際上那是一次特別危險的對峙。印軍當時已經把炮口對準咱們中國了,指揮官還被允許開戰,但凡有一步走錯,中印就得打起來。
2022 年退休的印度前陸軍參謀長納拉瓦內,從退休後就著手寫自己的回憶錄,現在這本回憶錄馬上要出版啦。就目前透露出來的情況看,納拉瓦內在回憶錄裏仔細描述了 2020 年中印軍隊對峙的場面,他講,當時情況特別危急,而最終拍板做決定的實際決策人就是他自己。
據納拉瓦內講,2020 年 6 月加勒萬河谷沖突過後,中印兩軍在 8 月底於岡仁波齊峰旁邊又有了新的對峙。
岡仁波齊峰周邊海拔有五千多米,印軍不光在那安排了好幾支精銳的山地師和幾百輛主力戰車,還建了防禦工事,瞅準機會占了班公湖南岸的 4 個制高點。
作為回應,解放軍也朝著楚提昌拉地區行進,在距離印軍前沿陣地幾百米的地方停住,挖壕溝堅守。
印軍自己說,他們陣地地勢比較高,對解放軍有「視野和火力壓制的優勢」。但實際情況可能不是這樣,不然納拉瓦內也不會這麽「犯難」。
納拉瓦內表示,當時印度總理莫迪和國防部長辛格跟他強調,印軍得捍衛所謂的「印度領土」,一步都不許退,還授權他能開戰。這意味著,中印兩國是否開戰,決定權其實在他那兒。
2020 年 8 月 31 號的時候,兩國對峙的情況特別緊張。納拉瓦內回憶說,那天白天,印軍瞅見解放軍的裝甲部隊在莫爾多駐紮區現身了,接著,印軍又看到解放軍的好多支部隊出現在了印軍駐地的不同方位。
在戰場上,這表明解放軍已經著手對印軍展開多路包抄,隨時準備開戰了。
這時候納拉瓦內已經有點「發慌」啦,作為一名前線指揮官,他心裏很明白印軍跟解放軍的差距。納拉瓦內說,自己一邊指揮印軍朝著熱欽山口行進,一邊和莫迪等高層「狂打電話」,就想從高層那獲取「明確的指令」。
可當時印度的那些高官壓根就沒人敢做這個決定,莫迪給納拉瓦內最後的指示是「這屬於軍事方面的判斷,你想怎麽做合適就怎麽做」。
當他琢磨接下來到底該咋行動的時候,當時擔任印度北方軍區司令的喬希中將給他來了電話,講解放軍的坦克和步兵已經朝著山頂沖去,跟那裏的印軍就相距 1000 米啦,可納拉瓦內還是沒法拿定主意。
過了 10 分鐘,喬希中將又打電話來報告說,解放軍跟自己就相距 500 米,他懇請用 T-90 坦克向解放軍發起攻擊。
這表明納拉瓦內得做決定啦,當時的情況很清楚,要是印軍先開第一槍,解放軍肯定會回擊,中印兩國就得打仗了,至於戰爭的結局,估計大家心裏都明白:肯定不會比上世紀 60 年代那場對印自衛反擊戰的結果強。
要是真成了這樣的結果,甚至更糟的話,那納拉瓦內就會變成印度的「罪人」,得承擔一切後果。
【「未得到允許不能開第一槍」】
納拉瓦內經過一番思考和權衡,下達了「沒得到授權絕對不能先開火」的命令,在最後時刻還讓印軍停下操縱火炮,把炮口壓低、給火炮重新披上偽裝,也就是不再沖著中國了,這無疑是個非常正確的指令。
雖說納拉瓦內在書裏使勁美化自己跟印軍,還講自己不好戰,可實際上從相關的敘述來看,納拉瓦內得出這樣的判斷,大概是基於下面這些理由。
一方面,解放軍基本上不會先開槍,對咱們來講,「反擊」能讓咱們處在真正的有利位置,掌握主動。只要印軍不瞎折騰,兩國基本上不太會真打起來。
另外來講,如果解放軍真想進攻,壓根沒必要把裝甲部隊推到離印軍陣地這麽近的地方。
畢竟,解放軍的遠端火箭炮和大口徑火炮完全能覆蓋印軍陣地,壓根用不著派兵上來冒險。
所以啊,解放軍有這樣的舉動,更多是在向印軍發出警告。
決定做好以後,納拉瓦內把自己的決定告知了印度政府,還跟中方進行了聯系,希望雙方能透過對話處理問題、讓局勢緩和下來。
得說一說,事後納拉瓦內從美國那兒知道了個情況:解放軍最強的重裝合成旅早就部署到邊境了,可印軍居然沒察覺。
就是說,要是納拉瓦內真同意開槍,那印軍肯定會被解放軍完全打敗,對印度來講,「悲劇」必然又會出現。
之後,中印邊境緊張的局勢有所緩和,雙方借助軍長級對話的溝通機制減小了沖突爆發的可能。
納拉瓦內在書裏把「功勞」全算在自己頭上,說自己的決策保住了兩國和平,不過這大概也是納拉瓦內僅有的選擇。
在這場沖突中,莫迪絕對不能拍板「服軟」,不然會影響他在國內的支持率。可他們也清楚,印軍根本打不過解放軍,要是邊境的態勢真升級成沖突了,十有八九印軍又得大敗。
要說納拉瓦內不是看清了邊境局勢,而是猜準了莫迪的想法。所以後來納拉瓦內匯報說自己不打算先開槍,還決定和解放軍對話,莫迪政府也沒反對,這本來就是莫迪政府想看到的。
但這可不是說印度就不想打中國領土的主意了,到現在,中印之間好幾十輪的對話啥成果也沒有,印度那邊還往邊境地區增兵呢,估計印度又不安分了,想占中國的領土。
就印度而言,咱們得加強防備,決不能讓加勒萬河谷那樣的悲劇再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