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歐亞兩個棋盤上都投入了大量籌碼,但似乎越下越難脫身。
烏克蘭戰場:
美國的援助,其實是在打「代理人戰爭」。
從2022年至今,近千億美元的援助,堪比一個中等國家的年度軍費。
這些援助,包括「海馬斯」火箭炮(射程可達80公裏)、「愛國者」防空系統、M1「艾布拉姆斯「主力戰車等尖端武器。
中東戰場:
美國,直接派出「福特」號航母打擊群。
這艘造價130億美元的新型航母,首次參與實戰部署。
1973年,贖罪日戰爭,美國同樣派出第六艦隊支援以色列。
但不同的是,當年美國在世界上幾乎沒有對手。
而今天,發生大變化。
這種「兩線作戰」,讓人想起古羅馬帝國晚期,同時應對多線威脅最終導致力量分散。
美國目前的軍費開支,已達GDP的3.5%,國債突破33萬億美元。
持續的軍事投入,像是一個看不到盡頭的「無底洞」。
美國現在面臨著一個典型的「續重倉」困境:
已經投入太多,不敢輕易收手。
就像一個在賭桌上輸紅了眼的賭徒。
明知,繼續下去可能會輸得更慘,但又不甘心就此離場。
同時涉及兩個重要地區。
任何一邊退讓,都可能影響美國的全球信譽。
超級大國,往往會陷入「過度擴張」的陷阱。
維持全球霸權的成本,往往會超過霸權帶來的收益。
美軍的軍火庫,現在透支太多
美國在東歐和中東耗費了太多精力,卻突然發現,中國正在太平洋不斷增強實力。
這種局面,讓美軍高層坐立不安。
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弗林上將警告:
「解放軍在陸、海、空軍事力量上的不斷提升和積累,使其「在邁向地區軍事優勢的道路上進入了加速軌域」!」
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美軍同樣低估了對手。
當年美軍,將註意力過分集中在歐洲戰場,結果在太平洋遭遇重創。
具體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過去20年, 解放軍海軍艦艇總噸位增長超過200%,已成為海軍強國。
空軍的四代機數量也在快速增長,陸軍實作了全面機械化資訊化。
CNAS智庫的海利格,更是直言不諱:
在歐洲和中東投入大量兵力,卻可能在太平洋失去戰略主動。
美軍現在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在次要戰場消耗太多,反而可能喪失主戰場。
美軍曾在二戰後,成功實作戰略重心轉移。
1945年,擊敗日本後,迅速將重心轉向遏制蘇聯。
但當前的困境在於:
美軍,既要應對歐亞傳統戰場,又要面對太平洋新挑戰。
近千億美元的對烏援助、中東的航母部署。
都像是沈重的錨,讓這艘船難以迅速轉向太平洋。
既想不放棄現有利益的同時,又能集中力量應對主要挑戰?
美軍軍火庫,現在透支太多,已經「存款不足」。
全球性散財,讓美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資源困境。
具體數據令人震驚。
過去三年,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軍援價值數百億美元,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年度國防預算。
最近的中東行動,更是暴露了美軍的「彈藥荒」。
在一次攔截行動中,美軍一晚就發射了12枚標準-3反導飛彈。
要知道,這種高科技飛彈的年產量僅有幾十枚!
這就像是把一年的薪資,在一個晚上花掉大半。
這種情況十分危險。
二戰期間,日本就曾因彈藥儲備不足而在中途島戰役後,逐漸失去制海權。
當時日本的「零式」戰鬥機,雖然效能優異。
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沒有足夠的彈藥支撐,再好的武器也成了紙老虎。
軍工產能的跟不上,更是雪上加霜。
當彈藥儲備低於「警戒線」。
意味著,美軍已經失去了打一場高強度地區戰爭的能力。
雖然技術依然精湛,但體能已經不支,隨時可能倒在擂台上。
彈藥儲備不足,往往是失敗的前奏。
一戰期間,德國就是因為彈藥和物資儲備不足,最終在消耗戰中敗下陣來。
後勤補給,比武器先行程度更重要。
中國發展的新路子
中國雖然身強力壯。
卻始終保持謙和,從不恃強淩弱。
海利格的觀點,反映了典型的「修昔底德陷阱」思維:
認為新興大國,必然與守成大國發生沖突。
歷史上,確實有不少國家走了「國強必霸」的老路。
比如1941年的日本、1914年的德國,但中國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以南海問題為例。
中國雖然擁有強大的海軍——3艘航母、現代驅逐艦,但面對挑釁時選擇的是對話而非對抗。
在西南邊境,中國克制更是顯而易見。
盡管在高原地區,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
包括完善的後勤補給系統、先進的高原裝備,但中國始終透過外交談判來解決爭端。
「大國之德,容於物。」
古代中國,在綜合國力最強時期,選擇的是「遠人來服,則懷柔之」的策略,而不是四處征伐。
鄭和下西洋帶去的是絲綢瓷器,而不是刀劍征服。
海利格的觀點,暴露了一些西方智庫的映像思維:
把自己的行為,邏輯強加於人。
一個習慣性緊握拳頭的人,無法理解別人為什麽選擇伸出手掌 。
真正的大國實力。
不在於能打多少仗,而在於能避免多少仗。
從更深層次看,中國的和平崛起之路,提供了一種新的大國發展模式。
不是「國強必霸」重演,而是一條符合時代特征的新路。
集中力量對付中國?
美國空軍參謀長海利格的這一提議,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
但仔細分析美國的全球軍事布局,就會發現難以實作。
來看幾組關鍵數據:
美國目前, 在全球擁有超過800個軍事基地,分布在約70個國家。
僅在中東,美軍就部署了約4萬人,每年軍費支出超過500億美元。
龐大的開支,實際上是在守護美國的霸權利益。
以中東為例:
1971年, 美國解除黃金與美元掛鉤後,與沙烏地達成協定,以軍事保護換取石油美元結算。
這一巧妙安排,讓美元獲得了石油美元的地位。
2023年,沙烏地宣布考慮用人民幣結算部份石油交易時,立即引發華盛頓的強烈反應,就是明證。
再看歐洲:
美國在德國駐紮約3.5萬軍人,每年投入約80億美元。
這些支出不僅是軍事投資,更是在維系跨大西洋聯盟。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後。
北約盟國紛紛增加軍費開支,訂購美國武器。
僅2023年,波蘭就向美國訂購了,96架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和1000輛艾布拉姆史坦克。
1823年,孟洛主義宣示美國只專註美洲事務。
但珍珠港事件,徹底改變了這一認知。
二戰後,美國透過馬歇爾計劃(投入約1300億現值美元)、布雷頓森林體系等一系列舉措,構建起全球經濟金融網路。
這些投入帶來豐厚報酬:
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約60%,國際支付約40%使用美元。
如今的美國:
中東的軍事存在,保障石油美元。
歐洲的軍事聯盟,支撐北約體系,全球基地網路則確保海上通道安全。
貿然將資源集中到西太,可能引發連鎖崩塌。
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時。
英國倉促撤出中東,導致其全球影響力迅速衰落的教訓仍在眼前。
遏制中國?沒那麽容易
美軍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到西太,就能遏制中國嗎?
今天的中國軍事實力,已經不是70年前。
中國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現役軍隊,約200萬人;
擁有355艘各型軍艦,規模超過美國海軍293艘;
空軍擁有2000多架作戰飛機,包括殲-20隱身戰機等先進裝備。
但更關鍵的是,中國的戰略縱深和綜合國力:
地理優勢:
中國在西太平洋,擁有1.8萬公裏的海岸線,從渤海到南海的戰略縱深。
即便美軍集中力量,也難以有效封鎖如此廣闊的區域。
東風-17高超音速飛彈的射程,可覆蓋第一島鏈。
東風-26中程彈道飛彈,更被稱為「關島快遞」。
這些都構成了強大的區域拒止能力。
產業優勢:
中國, 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具備年產1000萬噸以上鋼鐵的企業就有6家。
持久戰中,中國具備強大的產業支撐能力。
對比二戰時, 日本因工業體系不完整而最終失敗的教訓,這一優勢尤為重要。
再看技術實力:
從北鬥導航到山東號航母。
從殲-20到運-20,中國已經掌握了現代戰爭所需的核心技術。
2023年,中國在全球新申請專利中占比超過30%,位居世界第一。
任何試圖,透過單純軍事手段,遏制一個正在崛起大國的做法都難以成功。
拿破侖試圖封鎖英國,結果適得其反;
冷戰時美國對蘇聯的遏制,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更重要的是,今天中國始終堅持防禦。
自1979年以來,從未主動發起對外戰爭,但在維護核心利益上的決心是明確的。
我們既不主動挑釁、又堅決捍衛的立場,止戰之戰。
試圖透過軍事手段,遏制中國的設想。
不僅缺乏可行性,更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