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狂風」戰鬥轟炸機,這款即將退休的戰機,近日卻因一次看似尋常的訓練,在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掀起了波瀾。它搭載的,不是普通的飛彈,而是一枚 B61-12 型核彈訓練彈。盡管德國官方解釋為例行聯合訓練,但這一舉動,在這個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的時刻,很難不引發外界對其背後深意的揣測。
「狂風」戰機,作為北約核共享機制下德國的「核代言人」,其動向本身就備受矚目。而此次掛載核彈訓練,更是在它即將被更先進的 F-35 戰機取代,接管核打擊任務的背景下進行的。這一時間點的微妙,很難不讓人將其與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以及美國意圖加強對歐洲盟友軍事控制的野心聯系起來。
事實上,德國此舉只是一個開始,其背後所折射出的,是美國意圖將新型核武器部署到德國,加強對俄羅斯威懾的戰略意圖。一直以來,美國以
「維護歐洲安全」之名,在歐洲多國部署了大量戰術核武器,此舉本身就已對地區和平穩定構成嚴重威脅。而德國,作為歐洲傳統大國,一旦同意美國在其境內部署
B61-12
等新型核彈,無疑將打破地區戰略平衡,引發新一輪核軍備競賽,其後果不堪設想。
德國的這一舉動,很可能產生危險的示範效應,刺激日本等國效仿,加速自身軍事化行程,最終突破 「和平憲法」的束縛,成為地區安全穩定的重大隱患。二戰結束後,德國和日本作為戰敗國,被嚴格限制發展進攻性軍事力量。然而近年來,在美國的縱容和支持下,兩國逐漸放棄了戰後對戰爭的反省,不僅積極謀求提升軍事實力,還試圖染指核武器領域,對國際社會構成了嚴重挑戰。
而將目光放至更廣闊的維度,我們會發現,德國加強核力量建設,僅僅是北約戰略重心東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北約不斷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頻繁舉行聯合軍演,並派遣軍艦和戰機前往南海、東海等敏感水域進行挑釁性活動,嚴重威脅地區和平穩定。義大利 「加富爾」號航母存取日本並與日本海上自衛隊舉行聯合演習,其反潛、防空等高難度戰術演練,針對中國的意圖不言自明。
德國海軍艦艇頻繁出現在亞太水域,與日本、菲律賓等國互動頻繁,企圖構建針對中國的海上包圍圈。英國、法國、荷蘭等國也紛紛宣布將派遣軍艦前往亞太地區,進一步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 除了在亞太地區加強軍事存在外,北約國家還以 「航行自由」為借口,不斷加大對中國周邊海域的抵近偵察和軍事活動力度,企圖挑戰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
美國海軍艦艇經常擅自闖入中國南海島礁鄰近海域,並多次在中國專屬經濟區內進行抵近偵察活動,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和安全利益。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也曾派遣軍艦與菲律賓在南海舉行聯合演習,其目的絕不僅僅是「維護航行自由」那麽簡單,更包含著試探中國底線、挑釁中國軍隊的險惡用心。
面對北約咄咄逼人的攻勢,世界需要的是冷靜與克制,而不是火上澆油。在一個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安全問題的本質是共同安全,追求自身絕對安全的做法,最終只會損害所有國家的共同安全。
遺憾的是,某些國家似乎尚未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固守冷戰思維,熱衷於拉幫結派,挑動陣營對抗,企圖透過制造分裂和沖突來維護自身霸權地位。這種做法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
不信任
,最終將世界拖入危險的深淵。
世界需要的是對話而不是對抗,是合作而不是沖突。各國應攜手努力,共同構建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 當然,在維護自身正當權益方面,中國也絕不會退縮。中國軍隊將始終保持高度警惕,並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中國海軍徐州艦曾在演習期間成功驅離擅自闖入演習區的外國軍艦,這便是最好的證明。
和平發展是時代潮流,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我們希望有關國家能夠認清形勢,摒棄冷戰思維和零和賽局觀念,停止一切挑釁行為,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促進世界共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狂風」戰機即將退休,但它所掀起的波瀾,卻遠未平息。它不僅是地區局勢的一個縮影,更向世界敲響了警鐘:和平,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