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第79集團軍某旅創新練兵方法,跨界淬火推動飛行骨幹能力升級

2024-10-16軍情
這一仗,飛行員坐上指揮席
■董茹茹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海 洋
「這次‘作戰’,由我指揮!」秋日,第79集團軍某旅機場,一場實戰背景下的飛行考核拉開帷幕。讓記者感到意外的是,這一次,飛行員王鑫沒有登上戰機,而是坐上指揮席,作為指揮員參與行動。
凝視著停機坪上整齊列隊、蓄勢待發的戰機,王鑫心中思緒翻湧。
近年來,該旅探索推行一線飛行員輪坐指揮席的組訓新模式。此次飛行考核,不僅是對組訓質效的階段性檢驗,更是對王鑫指揮本領的一次大考。
一聲令下,機群按既定編組梯次起飛。目送戰鷹陸續從塔台前掠過,王鑫緊握送話器,眉頭緊皺。
沒過多久,顯示大屏上,一組組數據清晰呈現,指揮員要從海量數據中,精準把控「戰場」態勢。
「發現‘敵’防空火力!」空中梯隊集結不久,塔台便收到偵察直升機的報告。在王鑫的指揮下,機群隱蔽接「敵」、精準打擊,突破「敵」防空火力網,繼續向目標空域機動。
狹長山谷間,機群靈活穿梭,時隱時現。抵達目標空域後,王鑫緊盯回傳情報沈思起來。四面環山、重兵布防,還可能有隱藏火力……戰場環境復雜,該怎麽打?
「‘敵’方已行動!」耳機中響起飛行員急促的報告聲。
王鑫憑借飛行訓練時形成的精準辨識、高效決策、快速反應能力,進行戰場研判。隨著一道道指令下達,機群搶占先機,對「敵」實施有效打擊。
「迅速撤離戰場!」硝煙未散,王鑫深吸一口氣,下達最後一道指令。戰機開始回撤,不久後天邊出現一個個黑點,由遠及近,發動機的轟鳴聲愈發清晰。
「這一仗,打得精彩!指揮員素質過硬,處置果斷、反應迅速。」塔台上,看著戰機平穩著陸,考官們在講評本場考核時,對王鑫的表現也給予肯定。
「駕駛戰機與對手短兵相接需要高超技術,指揮戰鬥時更加註重把控戰場態勢,統籌協調各作戰要素。指揮席位上的磨礪,改變了我的戰場視角,也深化了我的練兵思考。」走下塔台,王鑫感慨地說,新的組訓模式,對飛行員綜合研判全域、強化體系作戰能力是一種有效提升。
跨界淬火推動飛行骨幹能力升級
■王維誠 何 旭 陳 松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海 洋
「讓一線飛行員輪坐指揮席!」幾年前,第79集團軍某旅的一場訓練形勢分析會上,旅領導提出探索施行這一全新組訓模式時的場景,飛行員王鑫至今記憶猶新。
「新時代的飛行員,既要敢於空中亮劍,也要善於運籌帷幄。」基於這樣的戰場認知,該旅遴選經驗豐富、飛行時長達到一定標準的飛行骨幹,按照「資質預培—見習指揮員—副指揮員—主指揮員」的培養路徑穩步推進,引導飛行員跳出單一戰鬥員思維,從指揮層面提高融入體系、應對全域的能力。王鑫正是旅隊重點培養的年輕骨幹。
經過長達半年多的理論學習和見習指揮,身兼飛行員和指揮員雙重身份的王鑫,在跨界實踐中拔節成長,他感到全域意識和能力素質都有了新的躍升。
第79集團軍某旅開展戰術飛行訓練。齊東 攝
從駕駛艙到指揮席——
戰位變化拓寬全域視野
「感覺腦子不夠用了!」初次接觸指揮技能,一組組數據研判、一場場戰場復盤、一道道命令下達……大量專業知識匯入讓王鑫感到應接不暇。
作為飛行員,他對駕駛艙內的開關、電門了如指掌,能精準操控戰機以多種姿態搏擊雲端,迅速應對航線內的各種情況。
可指揮席和駕駛艙完全不同。如何正確研判戰場態勢?如何有效進行人員調配?如何處置突發情況?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全域視野亟待開啟。
面對各種問題,王鑫與戰友們潛心學習,在一次次的「回答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不斷填充理論知識空白。經過不懈努力,他們終於透過綜合考核,取得見習指揮員資格。
第一次以「見習指揮員」身份走進塔台,觀摩學習指揮流程,王鑫內心既興奮又緊張。
負責帶教的指揮員是王鑫的營長。「1號,羅盤故障!」飛行任務即將開啟,電台卻突然傳來機務人員報告裝置故障的聲音。
「一上來就有突發狀況?」王鑫將目光投向營長,想看一下指揮員面對突發情況會有何反應。
「等待排除故障,備份機開始牽引!」隨著營長指令下達,機務人員立即兵分兩路開始行動——一組人將備份機牽引至規定位置;跑道另一側,另一組人迅速趕往故障機,緊急開展檢修工作。
「牽引車從1號路口駛入,註意警戒。」
「機組原地待命,待飛機起飛後再行透過。」
「原地待命?」聽到這一指令,正在認真記錄的王鑫停下筆,疑惑地擡眼望去。原來,停機坪上已有數架直升機開始懸停檢查,若此時有牽引車或機務人員透過,就會導致「打亂仗」,甚至發生危險。
「僅僅是更換主、備直升機,需要註意的細節就如此之多!」看到營長有條不紊地下達一道道指令,王鑫不禁在心底暗問,如果指揮員是自己,遇到此類情況能不能處理妥當?
視線回轉,看著螢幕上各架次戰機的飛行航跡,王鑫意識到,這些數據、影像是指揮員每一道指令的參照和依據。
回想起以往自己作為飛行員執行任務時,地面發現故障,有機務人員檢修維護;空中處置特情,有空勤人員協同配合……飛行員的大部份精力,都集中在控制好「兩桿一舵」,很少關註全域態勢。
此時,看著營長全神貫註地緊盯螢幕,多方調配統籌全場,謹慎斟酌下達指令,王鑫切身感受到,指揮員之所以要放眼全域,是因為每道指令都事關全域。
人員在機場行走的路線和時機、車輛裝備的停放區域和使用等事無巨細,機場內任何一個要素的行動都必須經過指揮員的「授權」。
「場地、人員、裝備,指揮員必須把所有要素納入視野,從全域角度考量要下達的每一道指令。」看到見習指揮員們紛紛陷入思考,營長利用訓練間隙,開始講授指揮要領。
夕陽西下,諾爾漫天。塔台上的「見習課」隨著戰鷹回巢落下帷幕。疑惑、觀察、思考、領悟,王鑫一點點走出思維迷宮,並收獲了一條至關重要的「知識點」——指揮要放眼全域、容納全域、統籌全域。
從執行者到決策者——
身份跨界倒逼思維躍升
連日來,見習指揮員們一次次登上塔台,在主指揮員的指導幫帶下,參悟著指揮員對飛行全流程的精準把控。
然而,在帶教過程中,主指揮員很快發現這些從駕駛艙走出來的見習指揮員,仍保留著「戰鬥員」的慣性思維:格外關註「做什麽、怎麽做」,卻很少思考「為什麽做」。
王鑫亦是如此。每次走進塔台,他的大部份心思都放在觀察指揮員應對什麽情況做了哪些動作,而不註意深挖每一道命令背後的因果由來。
一次飛行訓練結束後,營長看到王鑫對著本子上密密麻麻的指揮流程「背口令」,便提醒他要強化先思考再施令的主觀能動性。
「僅僅‘照貓畫虎’,不註重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指揮員!」 營長嚴厲的語氣,讓在場的見習指揮員們感到了壓力。
「話筒雖小重千斤!」擡頭看到這一行字,王鑫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兩桿一舵」的操作已經了然於心,何時才能自信地拿起這小小的送話器,準確指揮各作戰單元完成各項任務?
傍晚分時,場務正在布設燈光,遠處停機坪上,直升機已經就位,準備開始「夜航」。由見習指揮員成長為副指揮員,必須經過一定時長的夜間飛行指揮帶教。
塔台上,營長下達起飛指令,王鑫則拿起筆記本,仔細記錄夜航指揮的要點。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王鑫在記錄指揮口令時,添加了很多批註。為什麽要嚴格控制燈光使用、人員行動?為什麽要提前下達接機指令和通報著陸順序?每一道指令,他都力求透過「下達指令」的表象,探尋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聽命令只管照著做,下命令卻要考慮更多。」結束夜航指揮見學,王鑫感到格外疲憊,但收獲滿滿。從飛行員到指揮員是身份的跨界,更是思維模式的叠代升級。
在一次次跨晝夜的飛行指揮帶教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見習指揮員嘗試打破以往飛行員的思維「壁壘」,不斷夯實指揮技能,向著成為一名合格的指揮員不斷成長。
從專業精通到運籌帷幄——
經歷融合推動能力升級
從資質預培到見習指揮員,經過多重任務的淬火加鋼,新的考驗終於來了。
「王鑫,下次飛行,你來做副指揮員!」這天,王鑫參加完夜航指揮見學,正準備退場時,營長的話讓他感到既激動又緊張。
「必須打好指揮席上的‘第一仗’!」王鑫暗下決心。
拂曉分時,霧氣繚繞,一場飛行訓練拉開帷幕。塔台裏,第一次坐上指揮席的王鑫,望著機場上空的濃霧愁眉不展。這場濃霧籠罩了機場,也彌漫在他的心頭。
「前出偵察雲層高度!」眼看就要到計劃起飛時間,雲霧卻依然沒有消散的跡象。思索再三,他最終決定派出一架直升機偵測空域環境,根據情報再行判斷。
得到指令,戰機平穩升空,漸漸隱入雲層。
「雲層能見度符合要求,可以正常飛行!」
確認氣象狀況後,王鑫終於松了一口氣。調整好心態,他目光回轉,再次確認指揮席上所有要素均已準備完畢,這才開始下達指令。
編隊飛行、航線起降、空域巡航……在王鑫從容不迫的指揮下,訓練課目相繼展開。
飛行員輪坐指揮席,肩上的重壓倒逼飛行人才隊伍加速成長,能力全面提升。擁有了在塔台指揮席的一段段難忘經歷,他們再次回到熟悉的戰機駕駛艙。重返藍天,那一批本就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如今視野更加開闊,飛行訓練更加自信從容。
「機長同誌,機組準備完畢,請檢查接收!」看著熟悉的「老夥計」,王鑫思緒萬千。
「今天的訓練課目不多,飛行過程中特別是起降階段需要空勤人員著重監測戰機狀態,及時報告。」再次握住駕駛桿,王鑫發現看待飛行的角度已悄然發生變化——大多數訓練課目,他都熟知要點難點,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前做好準備;面對復雜航線,他會預判可能遇到的突發情況,並提前規劃應對策略;在與機組的協同配合中,他更註重資訊溝通與共享,確保每一個細節都精準無誤……
「由飛行員向指揮員跨界淬火,推動飛行人才隊伍能力升級,同時促進二者深層次融合,助力我們更好適應未來戰場。」該旅領導告訴記者,他們將持續深化一線飛行員輪坐指揮席的練兵方法,不斷充盈飛行指揮骨幹人才「蓄水池」,加快實作飛行人才隊伍從專業精通向跨界多能的轉變升級。
銳視點
創新練兵方法 搭建成長平台
■單紀輝
第79集團軍某旅探索一線飛行員輪坐指揮席的練兵方法,推動飛行人才隊伍從專業精通向跨界多能的轉變升級,看似是人才培養的一小步,實則是戰鬥力跨越的一大步,帶來的不僅是飛行員技戰術和指揮能力水平的提高,還折射出部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深刻變化。
當前,戰爭形態樣式正向著資訊化、智慧化條件下的多維對抗轉變,作戰需求千變萬化,單一知識結構、單一技能儲備、單一作戰思維已難以滿足多元作戰需求。從軍事強國建設發展實踐來看,一兵多用、一專多能已是其普遍特征,培養和儲備復合型人才刻不容緩。各級必須緊盯未來戰場需求創新練兵方法,聚焦復合型人才培養,科學規劃訓練路徑,廣泛搭建育人平台,健全完善激勵機制,推動部隊戰鬥力全面提升。
科學規劃訓練路徑。「君子不器,不以一能而盈諸身。」從一域到多域、從一專到多能,官兵需要經過必要的培養和歷練,才能實作作戰技能從「一招鮮」升級為「招招硬」。練兵實踐中,各級要註重強化資格牽引,采取闖關升級培養模式,分崗位、分專業、分梯次建立官兵成長資料庫、為官兵量身客製發展路線圖,加強計劃管理和精準調控,把部隊遂行多樣化任務需求和人才培養統一起來,更新訓練路徑,重視過程培養、系統培養,推動人才隊伍能力持續發展、多維拓展。
廣泛搭建育人平台。綜合能力素質的提升來源於學習歷練、任務淬煉、實踐鍛煉,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充分認識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采取務實舉措幫助官兵廓清思想迷霧、解決訓練難題、搭建成長平台。在日常訓練中,部隊要充分運用各種資源,立足單位實際紮實開展崗位練兵活動,廣泛組織跨專業、多領域輪崗頂崗,結合聯演聯訓、送學培訓等時機,透過崗位輪換、交叉任職等方式,深化部隊同院校、工廠、科研機構、訓練基地聯合育人合作,加強不同軍兵種部隊之間的交流互學、互促幫教,健全完善交流機制,註重在大項任務中鍛煉人才、助力成長。
健全完善激勵機制。切實立起「精武吃香、有為有位」的鮮明導向,不斷激勵官兵自覺打破「思想藩籬」,主動作為、敢於擔當。同時,還要營造良好的幹事創業環境,允許試錯、寬容失敗,消除人才幹事創業的後顧之憂,切實以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最大限度把動力活力激發出來。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