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拒止介入,能否嚇住美國幹預烏克蘭,得看俄核力量能將其打多慘

2024-10-28軍情

地緣政治一直都是引發大國沖突的最直接因素呢,尤其在冷戰那幾十年裏,以美蘇(俄)為核心的東西方兩大陣營展開了全面對抗。即便冷戰結束之後,繼承了蘇聯衣缽的俄羅斯依舊在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進行全面對抗,就像這些天打得熱火朝天的俄烏沖突,這同樣是美俄在地緣戰略上的一番較量。只要有對抗,那必然得以軍事作為後盾呀,雖說美蘇在全球爭霸時基本勢均力敵,但在冷戰結束後的現在,美國明顯在軍力方面更加強大,進攻多於防守。

那為啥俄羅斯敢動手呢?其實除了美國老愛欺軟怕硬這毛病,更關鍵的是俄羅斯有強大的戰略核打擊手段當後盾。不過俄軍在戰場上的表現沒預想中那麽幹脆利落,原本該是高科技資訊化戰爭,現在卻感覺更像二戰那風格,地面戰成了主戰場,這充分暴露出俄羅斯常規軍力嚴重落後。面對美歐各國可能的軍事介入,俄羅斯甚至宣布把戰略核力量轉入特殊戰備狀態,就是為了達到戰略威懾,避免沖突升級引發大戰,那俄羅斯這種戰略核打擊能力到底能不能遏制住美國蠢蠢欲動的心呢?

攻守情況不同,美蘇在 70 到 80 年代實作了戰略核方面的平衡。

1949 年呀,蘇聯成功完成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試驗嘞,這一下子就打破了美國多年來的核壟斷以及核訛詐呀。接著呢,就迎來了半個多世紀的冷戰啦。美蘇為了保證能壓制住對手,就開始瘋狂地進行核軍備競賽啦,要知道跟常規武器相比呀,最直接有效的獲勝辦法那就是扔核彈啦。誰要是擁有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核武器,誰就有可能成為最後的贏家呢,當然啦,最大的可能就是兩敗俱傷,順便把地球都給毀嘍。

從 1949 年起開始算哈,那時候美國有大概 235 顆核彈呢,接著蘇聯的核彈也成功試爆啦,核武器制造就加快啦。到 1953 年呀,美國的核彈數量一下子就漲到 1436 顆啦,蘇聯也有 120 顆啦,這種增長速度快得嚇人,把末日之戰的風險大大增加了。不過呢,因為雙方地理位置隔得比較遠,在那個還沒有洲際飛彈和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的年代,還沒到一按核按鈕就開啟世界末日的地步,這期間核武器就只是起到了戰略核威懾的作用哦。

1957 年的時候呢,蘇聯的第一枚 R-7 洲際彈道飛彈開始試射啦,它成功命中了 6000 公裏以外超遠的目標呢,這一下美國本土就被納入到蘇聯的核打擊範圍裏啦。R-7 飛彈那可重啦,有 300 噸呢,最大射程能達到 8800 公裏,圓機率誤差是 5 公裏,不過配上一枚 300 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精度就不是最主要的啦。蘇聯這下可算挺直腰板啦,走在美國前面啦。從這以後啊,所謂的戰略縱深再也不是能有效遲滯的手段啦,因為擔心失去二次核反擊能力,美國也趕緊開始加快研制同類的戰略核武器(包括發射平台),誰都怕落後,結果就這麽惡性迴圈,核武器的制造和部署就進入到更瘋狂的階段啦。

上世紀 70 年代初那會兒,美蘇加一塊兒有各類核彈頭大概 5 萬枚呢,占當時世界核彈頭總數的 97%。那爆炸當量可高啦,能到 130 到 160 億噸 TNT 當量呢,這威力大得能把人類和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淪陷 20 次呢,平均算下來,全世界每個人頭上都頂著 3 噸炸彈在過日子。現在回想當年的古巴飛彈危機,雖然隔著老遠好像跟自己沒啥關系,可實際上要是哪一方不小心點著了戰火,那全人類都得被動地往裏搭,根本沒得選。

古巴飛彈危機一檢驗,蘇聯就覺得,只有讓洲際飛彈和核彈頭的數量全面壓住美國,才能在全球戰略裏拿到主動權。所以從 60 年代起,就拼命增加造核武器,經過努力,在 70 年代中期,終於達成了對美國戰略飛彈和核彈頭數量上的優勢。回想 70 到 80 年代這段時間,蘇聯在全球那是到處擴張勢力,而美國呢,就全面處於戰略守勢,很明顯,核彈頭帶來的可不只是心理上的優勢。

其實美蘇在全球戰略上一直是相互交替攻守的,冷戰初期是美國進攻蘇聯防守,到了 70 年代以後,隨著蘇聯經濟不斷變好,美國卻深陷「越戰泥潭」出不來。雙方的攻守形勢不一樣了,出現了蘇聯在全球擴張而美國默默無聲的情況。但是隨著雙方核軍備競賽不斷加劇,不光各自的財政受不了,全球安全也很難得到保障。西方世界一提到蘇聯就害怕,就怕哪一天蘇聯把核彈扔到自己頭上,核彈數量越多,全球核戰的風險就越大,於是就開始了核裁軍或者限制使用進攻性戰略武器。

在 90 年代之前呀,雙方搞了好多輪軍備控制和裁軍的條約呢,這對防止核戰爭那可是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嘞。因為要考慮實戰需求,所以就一邊搞軍備競賽,一邊搞軍備控制,從之前只知道無限制地追求數量,變成了提高核武器的品質,還進一步提升了射程和命中精度。在這個階段呢,蘇聯的核武器效能又提升啦,實作了從固定式發射到機動式發射的轉變,同時把第四代核武器給部署了,還開始研制第五代核武器啦,跟美國在數量和品質上就達到平衡啦。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連對美國進行戰略核反擊的能力都沒有了。

90 年代呀,冷戰結束後,那曾經超龐大的蘇聯就四分五裂啦,好多科研人員都跑掉啦,各個加盟共和國就開始分蛋糕,一人拿一點兒。就像烏克蘭有 19 架圖-160 戰略轟炸機,27 架圖-95 戰略轟炸機,130 部 SS-19 發射架和 24 部 SS-24 發射裝置呢。白俄羅斯有 81 套 SS-25「白楊」洲際彈道飛彈,哈薩克有 104 套 SS-18 飛彈井下發射裝置,還有 40 架圖-95 戰略轟炸機之類的。往後的幾年時間裏,獨立國協國家都主動選擇放棄核武器啦,由俄羅斯繼承蘇聯留下的戰略遺產,可好不容易才形成的戰略核平衡在那動蕩的環境中又被動搖啦。

戰略核武器再厲害它也是有使用期限的,還得進行常規的高額維護呢,像那些用了微電子芯片還有半衰期核材料的,整個壽命也就 15 到 18 年。隨著時間不斷往前走,超過 60%的戰略核武器都已經到了超期服役的地步啦,像 SS-18「撒旦」、SS-19「匕首」,還有 SS-25「白楊」陸基洲際彈道飛彈,都已經服役 30 年啦,遠遠超過設計壽命的 2 到 3 倍呢。那些老式的核武器和運載工具壽命到啦,可新式的「白揚」、「圓錘」洲際彈道飛彈,還有新的「北風之神」戰略核潛艇部署得特別慢,供應根本就跟不上需求,在這脆弱的經濟環境下,只能幹著急呀。

從 1991 年開始呀,美俄簽了【第一/二階段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呢,條約規定得把戰略核武器彈頭數量控制在 2000 到 2500 枚。實際上俄羅斯因為缺錢,執行得那叫一個給力,都累計接受美國 150 億美元以上的資金啦,用這些錢去炸毀戰略飛彈發射井,拆解戰略轟炸機、戰略核飛彈、戰略核潛艇啥的,還把拆卸下來的核燃料送到美國去稀釋民用呢。

俄的戰略核武器到 2003 年的時候,削減比率都達到 48%啦,這就把戰略核平衡給打破啦。美國通用那可是精心算過核軍備控制呢,這樣一來他們就有更可靠的第一次核打擊能力啦,再加上 BMD 飛彈防禦系統能有效抵消,美國甚至都有一次摧毀俄羅斯核力量的絕對優勢啦。這就是為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敢一步步緊逼東擴,都快到俄羅斯家門口啦,還敢再次祭起核訛詐呢,因為俄羅斯實力不夠呀,只能一直退讓。

同樣地,海基核力量的戰略巡邏也曾一度停止。1991 年的時候,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巡邏的戰略核潛艇有 37 艘呢,可到了 1993 年,一下子就銳減到 19 艘啦。到 2001 年之前呀,甚至就只剩一艘在白令海那一帶巡邏啦,到 2002 年更是直接把海上戰備巡邏給停了。空中戰略核力量不但落後,數量還不夠呢。1997 年的時候,俄羅斯戰略空軍的主力是 63 架圖 -95MC 和 6 架圖 -160 戰略轟炸機,等到 2003 年才恢復到 78 架,這裏面還包括從烏克蘭拿回來抵債的 8 架圖 -160 呢。

因為經濟基礎不太給力,俄羅斯沒辦法,就只能對戰略核力量做出調整啦。為了讓那本來就有點虛弱的軍力能應對戰爭威脅,甚至還強調要是發生大規模戰爭,可能會首先使用核武器呢(1982 年的時候,蘇聯可是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哦)。他們重點在搞新型陸基洲際彈道飛彈、新型戰略轟炸機,把海基核武器給改進改進,研制新式戰略核潛艇,還跟美國展開限制戰略核武器的談判之類的。

從曾經的衰落狀態到如今的新生面貌,俄羅斯的戰略核力量再次獲得了能夠進行二次打擊的能力。

1987 年的時候,美蘇簽訂了【中導條約】。到 1992 年那會兒,把戰略火箭部隊裏裝備中程飛彈的部隊給撤銷啦。一共解散了 58 個飛彈團呢,這裏面有 45 個是 SS - 20 公路機動飛彈團,還有 13 個 SS - 4 飛彈團。另外一些部隊就改編啦,變成裝備洲際飛彈啦(這就是以數量換品質)。1993 年,美俄又簽了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規定雙方擁有的進攻性戰略武器核彈頭總數,得分別削減到 3500 枚和 3000 枚。可後來雙方關系變得特別差,都沒交換條約的批準檔。2002 年 6 月,美國直接就結束了反導條約,俄羅斯肯定不接受第二階段條約的約束啦。

被蒙了好幾年呀,俄羅斯最後總算是察覺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沒安好心啦。重新審視並且把位置擺正之後,就開啟了三軍振興計劃呢。早在 2003 年的時候,就開始著重提倡優先發展戰略火箭軍啦,把 SS - 19 這類洲際多彈頭彈道導道給進行延壽處理,這樣就能讓它們的服役時間延長 10 到 15 年,然後利用爭取到的時間去研制新型飛彈。

因為俄烏關系變糟啦,俄羅斯有好多老式的 SS-18、SS-19 這類彈道飛彈呢,它們沒法讓烏克蘭南方設計局去維護升級啦,只能在延壽之後慢慢退休咯。不過 SS-25「白楊」還有它後面的 RS-24「亞爾斯」呀,是莫斯科熱力研究所研制出來的,跟烏克蘭的配套軍工企業沒啥關系,完全能大量生產制造呢。所以經過好多年的更新發展呀,現在俄羅斯的主力洲際彈道飛彈有三個型號呢,分別是 SS-25「白楊」洲際彈道飛彈、SS-27「白楊」M 洲際彈道飛彈,還有 RS-24「亞爾斯」洲際彈道飛彈。

俄羅斯經濟越來越好啦,普亭上台後可不得了,投入了好幾千億美元去研制新武器呢,還加快了戰略飛彈部隊的現代化更新速度。戰略火箭軍一直在新增改進後的「白楊」M,同時也把新的「亞爾斯」洲際彈道飛彈給換上啦,另外還重新啟動了 RS-26「邊界」飛彈系統的研制工作,這款新式的下一代飛彈是用來取代「白楊」M 和「亞爾斯」洲際彈道飛彈的。特別要說的是 RS-26 呀,它雖然是基於「亞爾斯」研制出來的,但能攜帶好多枚高超音速分導式彈頭呢,每個彈頭都有自己獨立的制導艙,美國現有的中段攔截系統基本上沒啥用啦。要是說攔截一枚「白楊」M 大概得要 2 到 3 枚「標準」3 吧,那攔截一枚「邊界」至少得要 50 枚「標準」3 反飛彈呢,高超音速突防和全導式核彈頭帶來的優勢那可太明顯啦。

經過十來年的發展呀,俄羅斯已經把蘇聯留下來的差不多三分之二的飛彈都換成新型號啦。雖然整體上洲際彈道飛彈的數量減少了,但換成新型號後,戰鬥力反倒提升了呢。俄羅斯的戰略火箭軍包含 3 個飛彈軍、11 個飛彈師、39 個飛彈團,一共裝備了 6 種不一樣型號的洲際彈道飛彈,這些飛彈分別透過固定式地下井、車載或者列車等方式來發射。現在俄羅斯的軍事儲備核彈頭大概有 4495 枚,其中大概 2585 枚是進攻性的戰略核彈頭,這當中 1625 枚部署在陸基以及海基的彈道飛彈上,另外還有大概 1760 枚退休彈頭(隨時可以用哦)。

另外呢,俄海空軍作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打擊平台,也在逐年進行換代和成長。海軍一直在持續交付「北風之神」戰略核潛艇,再加上「戴爾塔 IV」戰略核潛艇等,配備了大概 192 枚潛射彈道飛彈,還有 560 枚核彈頭。在戰略空軍方面,有大約 70 架戰略轟炸機,像圖 -95MS、圖 -22M 以及圖 -160 這三種型號。這些機型雖然是蘇聯時期留下來的老飛機,但經過一番修理後,目前仍是全球第二大戰略空軍。空軍擁有 500 件戰術核武器,能夠在上述機型的攜帶下進行空中突防,當然啦,這只是針對有限的戰術核打擊。

全球的有核國家一共擁有 13080 枚核彈呢,其中美國擁有 5550 枚,俄羅斯有 6255 枚,這兩個國家加起來大概占全球總數的 90%。從規模和品質方面來比較的話,美國已經沒有那種壓倒性的優勢啦,俄羅斯也已經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重新獲得了二次核打擊的能力。

結束語;結尾語;總結語;終篇之語;收尾之辭。 (根據不同語境選擇合適的表述)

冷戰到 80 年代那會兒,美蘇兩國的人口大概在 2 到 3 億左右,兩邊的城市化率呢,也在 66%到 80%之間,城市的數量差不多都有 2000 多個。好多人口和工商業都比較集中,要是打起核戰爭,別說是把每一寸土地都覆蓋到了,就用他們擁有的那幾萬枚核彈頭對扔,都足夠把對方淪陷個 7 到 8 次啦,這種攻擊模式現在也還是適用的。不過這種打法其實沒啥大意思啦,對雙方來說,扔一次就夠啦,所以這些年大家都進行了最佳化調整,基本上就保持在現在 5000 到 6000 枚核彈頭的水平啦。

那回到現實裏呀,從俄烏沖突開始後,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制裁,還有各種武力威懾之類的情況,俄羅斯宣布戰略核力量轉入特殊戰備狀態,這能把美國嚇到不?其實就現在俄羅斯的戰略核力量來講,如果不計代價往美國頭上扔,那誰都攔不住呀。就算反導系統能攔截一部份,就算核反擊能最終取得勝利,可只要有十來枚落到主要城市,傷亡以千萬來計算,那一切就都結束啦。

很明顯,北約東擴這件事,再加上烏克蘭毫無限制地倒向西方,對於俄羅斯而言,就好像有人一直頂在自家門口不斷進行威脅,這讓他們很難受。所以俄羅斯下定決心要全力出擊一次,把可能的威脅都排除掉。而戰略核力量的主要作用就是為常規作戰保駕護航,很明顯美國人也不敢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一直都很堅定地表示不會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