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一旦美俄爆發戰爭,會發生什麽?張召忠:不出意外會有2種結果

2024-10-18軍情

美俄關系,經歷過多次起伏。

從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時期的核戰爭邊緣,到戈巴契夫時代的和解,再到蘇聯解體後的短暫蜜月期。

然而,當前的俄烏沖突,將兩國關系推向了低點。

其深遠影響,恐怕不亞於六十年前的加勒比海危機。

在這場被稱為「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軍事行動」的沖突中,美國選擇了全面支持烏克蘭的立場。

從M1艾布拉姆斯主力戰車,到布雷德利裝甲車。

從155公釐榴彈炮,到海馬斯火箭系統。

美國的軍事援助清單,不斷延長。

01

什麽是集束彈藥?

拜登,在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批準向烏克蘭運送五次集束彈藥。

這一決定,遭到了聯合國和21個國家的批評。

那,什麽是集束彈藥?

集束彈藥,設計初衷是在戰場上獲得最大效益:

一枚母彈,可以釋放數十乃至數百枚子彈,覆蓋範圍可達數個足球場大小。

然而,這種設計恰恰暴露了現代戰爭的殘酷性。

2023年的數據令人震驚:

在全球範圍內,集束彈藥造成的傷亡中,93%是手無寸鐵的平民,其中將近一半是兒童。

這些數位背後,是無數破碎的家庭和永遠無法愈合的傷痛。

更為可怕的是,集束彈藥的「後遺癥」。

就像二戰後,歐洲土地中的地雷一樣。

未爆炸的子彈藥,成為和平年代的隱形殺手。

在柬埔寨、寮國等地。

農民們至今仍在與幾十年前的未爆集束彈藥作鬥爭。

一片片肥沃農田,變成了危險地帶。

一座座村莊被迫遷徙,學校和醫院變成廢墟。

2020年,全球至少有360人,因集束彈藥傷亡。

其中142人,因集束彈藥襲擊傷亡。

其余218人,則因遺留彈藥而傷亡。

正是基於對人道主義的深切關註,國際社會在2008年達成【集束彈藥公約】,並於2010年正式生效。

這是繼【渥太華禁雷公約】之後,又一個重要的軍控事件。

然而,遺憾的是,一些主要軍事大國至今仍未加入公約。

02

可能演變為美俄對抗

大國賽局,往往借助第三方力量。

從20世紀50年代的韓戰,到60年代的越南戰爭,再到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

這種模式一再重復。

當前的烏克蘭戰場,也延續了這一歷史邏輯。

白宮將對烏克蘭的集束彈藥支援,定性為:

「必要的軍事物資」。

然而,從軍事效果來看,集束彈藥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戰場態勢。

在明知這種武器,存在重大人道主義隱患的情況下。

美國,為何還要冒著巨大的國際輿論壓力,作出這一決定?

答案,或許要從美國的全球戰略中找。

冷戰結束後,美國始終將俄羅斯,視為潛在的競爭對手。

華盛頓是想透過烏克蘭,削弱莫斯科。

正如著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所指出的:

「這場沖突,甚至可能演變為美俄之間的直接對抗。」

更深層次來看,這關乎美國的全球領導力。

在後冷戰時代,美國構建了一個以其為核心的同盟體系。

如果在烏克蘭問題上,表現出猶豫或退縮,將嚴重損害其在盟友心目中的可信度。

但,代理人戰爭往往會難以控制。

畢竟,在這個核武器時代,任何戰略誤判都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

「戰爭,從來就不是一場數位遊戲。」

03

兩種結果

那,一旦美俄戰爭,會發生什麽?

張召忠表示,將會出現兩種結果。

第一種結局,美國透過常規戰爭戰勝俄羅斯,看似遵循了歷史上強者勝出的鐵律。

就像1991年的海灣戰爭。

美國憑借其優勢軍力,在戰場上取得壓倒性勝利。

但在核武器時代,這種「單純的勝利」,幾乎是一種理想化的假設。

因為任何一方在面臨失敗時,都可能開啟那個潘朵拉魔盒。

第二種結局,也是更為可怕的情形:

用核武器。

1945年廣島、長崎的蘑菇雲,那是人類首次見識核武器的恐怖威力。

但今天的核武器,較之七十多年前,威力何止百倍?

如果核按鈕被按下。

不僅參戰雙方會陷入災難,整個人類都將面臨存亡。

放射性塵埃會汙染土地、空氣和水源,核冬天將重創全球農業生產。

這就是「雙輸」。

但,沒有任何一場戰爭的勝利,值得以整個人類文明為代價。

04

中俄實力對比

從歷史維度看,美俄(蘇)軍事對抗由來已久。

二戰後的軍備競賽,讓兩國都積累了龐大的軍事遺產。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雖然經歷了一段軍事實力衰退期。

但在21世紀重新崛起,研制出「先鋒」高超音速飛彈、「海燕」核子動力巡航飛彈等新型武器。

而美國,作為全球軍費開支最高的國家,其軍事實力同樣不容小覷。

然而,烏克蘭戰爭,暴露出美國軍工體系的一個意想不到的弱點:

產能不足。

如今,北約國家為烏克蘭提供的彈藥,卻難以跟上戰場消耗的速度。

在重型戰鬥機的總量上。

美俄兩國,似乎保持著某種微妙平衡。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蘇軍備競賽時期,雙方都在致力於保持戰略均勢。

美國空軍引以為傲的F15EX戰鬥機,這種被譽為「空中霸王」的戰機,目前服役數量僅有80架。

尖端武器的研發和列裝,並非一日之功。

即便是軍費支出全球第一的美國,也面臨著更新換代的壓力。

相比之下,俄羅斯空軍的第三代半戰鬥機隊伍,顯得更為龐大:

75架蘇30SM和115架蘇35,總計190架的規模,令人側目。

這支力量,繼承了蘇聯時期的軍工底子。

更值得關註的是,美國海軍實力的相對式微。

曾經主導了二戰後太平洋戰略格局的海上力量,如今似乎也面臨著更新換代的挑戰。

維持全球存在的成本,正在變得越來越高。

軍事力量的消長,往往伴隨著更深層的社會變遷。

05

不會有真正的贏家

在國際關系中,軍事對抗從來都不是單一手段。

經濟制裁,這把美國慣用的「經濟武器」,在烏克蘭危機中,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余輪制裁措施,從能源禁運到金融封鎖,其規模和強度超過了冷戰時期。

然而,正如1973年,石油危機改變了全球能源格局一樣。

今天的制裁,也催生出了意想不到的後果:

俄羅斯轉向盧布結算,加速了全球「去美元化」。

持續的高通脹,讓人想起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滯脹"危機。

而全球去美元化趨勢,則讓人聯想到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時的場景。

歷史,似乎在以某種方式重演。

只是今天的世界,已經遠比半個世紀前復雜。

在外交層面,美國試圖構建一個「反俄聯盟」。

這種做法頗,具冷戰思維的影子。

然而,當美國以「涉嫌規避制裁」為由,幹預中國等國家與俄羅斯的正常經貿往來時,卻遭遇了與冷戰時期不同的局面:

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簡單的陣營對立已經難以奏效。

那,美國這種全方位施壓的策略,是否真能實作預期目標?

過度制裁,往往會產生反效果。

1919年,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嚴厲懲罰。

不僅沒能阻止德國崛起,反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而今天的制裁政策,是否也可能推動世界經濟秩序的重組,催生出新的國際合作模式?

但,最令人擔憂的是核武器因素。

歷史告訴我們,古巴飛彈危機之所以能和平化解。

正是因為,雙方都意識到核戰爭將導致同歸於盡。

愛因史坦曾說: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什麽武器打,但第四次世界大戰一定會用石頭和棍子。」

這個諷刺性的預言,道出了核戰爭的可怕後果。

在這個背景下,美俄之間的軍事較量,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勝負」概念。

一旦雙方訴諸核武器,不會有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