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俄羅斯千年戰爭史:好戰,不善戰,但在生死存亡之際總能勝利

2024-12-15軍情

「戰鬥民族」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到底如何?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有觀點認為,俄羅斯軍隊曾使得英雄般的拿破侖失敗,讓邪惡的希特勒滅亡,還令整個歐洲心生畏懼,其作戰意誌和戰鬥力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的。

有些人認為,俄羅斯(蘇聯)軍隊的戰術非常僵化,不懂得靈活應變,只會依靠人數和裝備的優勢取勝,幾乎沒有贏得過任何一場弱勝強的戰爭。稱其為「戰鬥民族」,只不過是因為他們勇於參戰,但其軍隊的實戰能力卻不值得稱贊。

戰爭是政治的血腥延續,分析戰爭時不應僅關註戰場。一個國家在戰爭中的表現,往往可以深刻反映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現狀。

每個國家的歷史都會經歷波動,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也會隨著時間變化,因此僅憑一場戰爭來衡量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戰鬥力強弱就像是以偏概全,既不科學也不客觀。

一場戰爭僅能展示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期的綜合實力和社會狀況,但如果對一個國家的戰爭歷史進行全面分析,就能深入理解該國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

現在我們將對自俄羅斯建國以來的重要戰爭進行整理,以便更系統地理解俄羅斯人的戰鬥能力和作戰風格。

血戰頓河

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國都是東斯拉夫民族的一部份。東斯拉夫人在公元6至8世紀期間,在聶伯河流域建立了各自的部落。到了8世紀末,東斯拉夫人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並開始擁有了初步的民族認同感。

擁有相同民族認同的東斯拉夫人逐漸增強了他們的實力,並在9世紀建立了一個以基輔為中心的強大公國:基輔羅斯。

然而,基輔羅斯的輝煌只是短暫的,隨著各地貴族的崛起,基輔羅斯逐漸轉變為各個小公國之間相對獨立的松散聯盟。

在1240年,基輔遭到西征的蒙古軍隊的攻陷,羅斯地區因此淪為金帳汗國的附屬國。

在蒙古統治的羅斯地區,局勢暗潮湧動。到了14世紀,莫斯科大公國逐漸嶄露頭角,成為眾多羅斯公國的領導者,而與此同時,作為宗主國的金帳汗國卻開始走向衰退。

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促使以莫斯科大公國為首的各羅斯公國不再願意繼續充當金帳汗國的奴仆,二者的對抗在1380年達到了高潮。

在1380年,莫斯科大公季米泰瑞指揮著大約15萬的羅斯聯軍(據稱)與金帳汗國的20萬大軍(據稱)在頓河畔展開了決戰。

在這場戰鬥中,羅斯聯軍毫不退縮,勇敢渡過頓河,立誌與金帳汗國進行殊死搏鬥。經過激烈的交戰,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終金帳汗國的軍隊率先潰敗。在莫斯科大公季米泰瑞的指揮下,各羅斯公國開始邁向民族獨立的嶄新階段。

然而,許多事情並不總是順利。在羅斯聯軍於頓河畔獲勝後的兩年內,金帳汗國重新崛起,並透過武力迫使莫斯科大公季米泰瑞再次向其稱臣。

然而,這次金帳汗國對莫斯科大公國的攻擊更像是一個帝國的最後掙紮,之後金帳汗國的衰退加速,而莫斯科大公國則不斷強盛。

1480年,已經分裂的金帳汗國再次出征莫斯科大公國,但令人尷尬的是,戰鬥尚未開始,金帳汗國的軍隊就因內部份裂而崩潰,指揮的阿哈木汗因內亂而死,莫斯科大公國因此不費一兵一卒而獲得勝利,從此蒙古人對羅斯地區長達240年的統治宣告結束。

帝國擴張與拿破侖折戟

隨著莫斯科大公國的不斷壯大,它開始對鄰近國家進行吞並。在瓦西裏三世的統治下,莫斯科大公國陸續兼並了特維爾公國、普斯科夫共和國、梁贊公國以及立陶宛大公國的斯摩棱斯克地區,從而初步實作了俄羅斯的統一。

在1547年,莫斯科的大公伊凡四世加冕成為沙皇,並開始修建凱瑞姆林宮。

此後,俄羅斯曾經歷一段混亂時期,直到1613年洛馬諾夫王朝的建立,局勢才逐漸恢復穩定。

彼得·亞歷克賽耶維奇·洛馬諾夫(彼得大帝)在1682年登基後,俄羅斯開始實施廣泛的改革,借鑒西方的先進技術。經過這些改革,俄羅斯的國力不斷增強,在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及瑞典的戰爭中屢次獲勝,隨後,俄羅斯積極參與歐洲事務,因此被譽為「歐洲的憲兵」。

隨後,俄羅斯帝國的擴張步伐持續加快,並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下達到巔峰。在這一階段,俄羅斯帝國參與了波蘭的瓜分,並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大部份地區納入其統治之中。

隨著俄羅斯帝國的逐步崛起,歐洲的局勢也在不斷變化,戰爭天才拿破侖應運而生。

在19世紀初,法國在拿破侖的領導下實施了針對英國的大陸封鎖政策,俄羅斯帝國也參與其中。然而,拿破侖對華沙公國的支持令俄羅斯感到不安,最終導致其結束了對英國的封鎖聯盟。這一決定激怒了拿破侖,他決意親自出征,以此懲罰俄羅斯,並進一步鞏固自己在歐洲大陸的權威。

1812年夏季,拿破侖匯聚了來自法國、奧地利、瑞典等國的總共60萬軍隊,開始對俄羅斯發起大規模侵略,俄法戰爭由此展開。

俄羅斯帝國的領土廣闊,地形多樣,拿破侖對此深有體會。因此,在開戰之前,他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來進行後勤準備,確保糧草和運輸隊伍的充足後,才率領聯軍向俄羅斯進軍。

俄羅斯帝國的邊防軍力量遠遜於拿破侖統帥的聯軍,因此他們幾乎沒有進行有效抵抗便開始撤退。然而,俄羅斯境內的崎嶇小路卻減緩了聯軍的行進速度,復雜的交通狀況也導致了聯軍的後勤出現困難,一些非法國的軍隊開始紛紛逃離。

盡管如此,以法軍為主的聯軍依然展現出較強的戰鬥能力。在進入俄羅斯境內後,盡管俄軍試圖進行幾次防禦戰,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直到9月17日,俄羅斯軍隊才在莫斯科周邊展開了一場有效的防禦戰。這場戰鬥異常激烈,最終拿破侖指揮的聯軍展現出更強的戰鬥能力,成功擊敗了俄軍,直逼莫斯科。

拿破侖的戰略是透過一場猛烈的戰鬥奪取莫斯科,從而迫使俄羅斯帝國屈服。然而,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俄軍選擇主動撤離莫斯科,並在離開之前實施了堅決的清場行動,留下給聯軍的只是一個空蕩蕩的城市。

在聯軍占領莫斯科後,由於無法獲得補給,他們只能在占據這座城市一個月後撤退。在這段時間內,俄羅斯帝國釋出了全國動員令,動員了境內成年男性的全部力量。聯軍撤出後,俄軍重新組織了近百萬的士兵,對聯軍展開了反攻。

俄軍首先切斷了聯軍撤離俄國的捷徑,迫使聯軍沿著原路返回,而他們來時的路線更為艱難且補給困難。隨後,俄軍不斷派遣小規模部隊騷擾聯軍,襲擊他們的補給線,使聯軍處境艱難,越來越多的非法國士兵開始逃離。

11月26日,疲憊不堪的聯軍撤退至現今白俄羅斯的別津納河附近,俄軍趁聯軍尚未渡河逃命之際展開了三麵包圍。此時,聯軍士氣低落,面對俄軍的猛烈進攻,陷入了崩潰的境地。拿破侖帶領幸存的士兵艱難返回法國,此次遠征中,成功回國的聯軍幾乎所剩無幾。

俄軍憑借堅定的戰鬥精神和精準的作戰策略,成功讓橫掃歐洲的拿破侖遭遇了慘痛的失敗。

帝國衰落:從凱瑞米亞到日俄戰爭

19世紀中葉,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已趨近於盡頭。表面上,該帝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但實則其繁榮背後隱藏著嚴重的內部矛盾與保守停滯。

盡管在表面上俄羅斯帝國顯得極為強大,但在許多技術領域,它已與英法等一流強國存在顯著差距。

1853年,已經發展乏力的俄羅斯帝國將註意力轉向了那個比它更為「古老」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俄羅斯帝國認為鄂圖曼帝國已是風燭殘年,毫無威脅可言,因此在巴爾幹問題上不斷施壓。面對俄羅斯的強硬態度,鄂圖曼帝國拒絕妥協,最終兩國爆發了戰爭。

戰爭開始時,交戰的主要是俄國和土耳其。雖然俄羅斯帝國在戰場上占據了一定的主動權,但即使對手只是土耳其軍隊,俄軍也很難展現出絕對的優勢。

隨著戰爭的爆發,英法兩國迅速對俄軍提出警告,要求其立即撤回軍隊。然而,俄方認為自己可以依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支持,因此並未重視英法的警告。

然而,當英法兩國開始對俄展開軍事行動時,他們才驚訝地發現,奧普的盟友卻袖手旁觀,導致俄國不得不孤軍奮戰,面對英法和土耳其的聯軍。

盡管俄羅斯方面明白可能會處於劣勢,他們仍希望透過幾次成功的軍事行動為自己在談判中爭取更多的優勢,但遺憾的是,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

在陸戰領域,俄軍在與裝備先進、訓練有素的英法軍隊交戰時,屢次處於被動局面。

在海戰方面,俄羅斯黑海艦隊的木質帆船在面對英國皇家海軍的蒸汽戰艦時完全沒有抵抗能力,甚至連俄國海軍的官員也意識到沒有獲勝的希望,只能選擇自沈艦艇來延緩英法海軍的進攻。

在主要戰場凱瑞米亞半島,英法土聯軍與俄軍就登陸和反登陸戰鬥進行著激烈的較量。

盡管面臨困境,俄羅斯方面仍希望透過增派兵力來扭轉局勢,而英法兩國則加大了先進武器的投入。處於劣勢的俄軍士氣低迷,經過慘重的損失後,最終選擇了停戰。

凱瑞米亞戰爭被譽為「第一次全球戰爭」,主要原因在於參與國眾多以及大量先進技術和戰術理念的套用。此戰中,俄軍傷亡人數超過52萬,戰爭揭示了許多社會問題,並暗示了其帝國內部矛盾開始變得日益尖銳。

20世紀初,衰落的俄羅斯帝國開始關註一個更加虛弱的帝國:極為衰弱的清朝。

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俄軍出動兵力最多,戰爭結束後,他們並沒有像其他列國一樣撤離,而是繼續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

清朝意識到自己無法與俄國抗衡,因此只好寄望於日本的援助。俄軍在東北的長期駐紮嚴重影響了日本的利益,這讓日本感到非常憤怒。因此,日本全國上下決定孤註一擲,發起一場與俄軍的生死較量。

戰爭同樣涵蓋陸地和海洋兩個領域,無論是地面戰鬥還是海上交鋒,俄軍本來都充滿信心。

在海戰領域,俄羅斯最初的策略是讓太平洋艦隊堅守陣地,等待波羅的海艦隊支援後聯合攻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而在陸戰方面,俄方正加快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計劃從歐洲大量調動兵力以徹底擊敗日本陸軍。

然而,這兩個計劃都由於俄羅斯內部低效的組織而失敗,俄國太平洋艦隊在沒有等到波羅的海艦隊的情況下,便遭到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全殲。在徹底擊潰俄太平洋艦隊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甚至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整備,以便等待俄波羅的海艦隊的到來。

在陸戰方面,日軍毫不猶豫地不斷向俄軍發動猛烈攻擊,而西伯利亞大鐵路直到俄軍徹底失敗時仍未能實作通車。

最終,日俄兩國的決戰在對馬海峽展開,疲憊不堪的俄波羅的海艦隊在以逸待勞的日本聯合艦隊面前全軍覆滅。

在風雨動蕩的沙俄時期,日本成功逆襲,從而順利進入了強國之列,而持續近三百年的俄羅斯洛馬諾夫王朝也即將走向終結。

力挽狂瀾:衛國戰爭

20世紀初,盡管國土廣袤,但國內矛盾重重,且這些矛盾已無法僅靠改革來解決,一場風暴正悄然醞釀。

1917年,俄國經歷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最終在列寧的領導下,布爾什維克成功掌握了全國政權。新成立的蘇俄政權透過與鄰國結成聯盟的方式,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國家:蘇聯。

在蘇聯成立的前後,俄羅斯的土地上曾經歷過激烈的戰鬥,過去的沙皇軍隊與外來幹涉軍曾一度占領了大部份的俄羅斯領土,但最終都被蘇聯紅軍擊退。

在政權穩固之後,蘇聯透過計劃經濟迅速推動了工業化行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其工業產值已躍升至全球第二位。

史達林執政期間,開展了「大清洗」運動,許多高級軍官遭到處決,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蘇軍的作戰能力。

在納粹德國迅速攻陷波蘭後,蘇聯意識到與德國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因此開始在周邊地區建立戰略緩沖區。蘇聯曾向芬蘭提出領土交換的建議,但遭到拒絕,於是對芬蘭展開了大規模進攻。當時蘇聯軍隊人數超過500萬,而芬蘭總人口僅約400萬,這場戰爭顯得極為不對稱。然而,蘇軍的戰鬥表現卻相當糟糕,原本預計幾周內就能勝利的戰鬥竟然持續了四個多月。盡管蘇聯最終戰勝了芬蘭,但其傷亡人數卻是芬蘭的近十倍。

蘇芬戰爭使希特勒產生了蘇聯脆弱的錯覺,因此他決定提早對蘇聯發動攻擊。

在戰鬥的早期階段,納粹德國軍隊如猛虎下山,開戰不久便對蘇聯軍隊造成了嚴重打擊,並成功占領了當時蘇聯的第三大城市基輔。

為了應對強大的德軍,蘇聯啟動了全面動員,工廠迅速增加軍需物資的生產,並調動遠東的部隊支援前線。同時,來自英國和美國的援助也陸續到達蘇聯。

1942年,盡管德軍在戰場上仍占據主導地位,但他們攻陷莫斯科並迫使蘇聯投降的計劃並未成功。

1942年夏季,史達林格勒戰役如火如荼地展開,蘇軍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堅韌地抵抗了超過三個月,成功將德軍困於史達林格勒。隨後,蘇軍實施了反包圍戰術,最終消滅了德第六集團軍,雙方力量的對比開始發生變化。隨著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的失敗,戰爭局勢徹底轉變,蘇軍開始展開大規模的反攻。

並沿途追擊至柏林,最終徹底擊潰了納粹德國軍隊。

蘇聯軍隊以無畏的鬥誌擊退了殘暴的納粹德國,為全球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帝國墳場:蘇聯侵阿,慘淡收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進入了冷戰時期。

在20世紀70年代,蘇聯的國力達到了巔峰,甚至一度顯示出超過美國的趨勢。此時,蘇聯充滿信心,認為全球霸權即將到手。因此,蘇聯希望透過控制阿富汗來獲取通往印度洋的海上通道。在支持傀儡政權的努力失敗後,蘇軍於1979年毫不掩飾地大規模入侵阿富汗。

從常規戰爭的角度來看,蘇聯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相當有效,蘇軍僅用一天的時間便占領了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並在一周內掌控了該國所有主要城市的交通要道。按照正常的情況,這意味著蘇聯已經成功地占領了阿富汗。然而,阿富汗被稱為「帝國的墳場」,其復雜的局勢並不能簡單以常理來分析。

當時的阿富汗是一個前現代化的國家,更像是一個部落的聯合體。即使摧毀了阿富汗的中央政府,各部落的武裝力量依然透過遊擊戰的方式對蘇軍進行騷擾和攻擊。

這些地方武裝的抵抗逐漸使蘇軍陷入戰爭的困境。

蘇聯軍隊在阿富汗陷入困境,作為老牌對手的美國怎會袖手旁觀?美國不僅秘密向阿富汗的各個遊擊隊提供武器和訓練,還借助輿論的力量,號召全球的穆斯林前往阿富汗參與對抗蘇軍的「聖戰」。

逐漸地,蘇聯軍隊無奈地意識到,阿富汗的遊擊隊似乎永遠無法被消滅,不僅如此,他們的戰鬥力還在不斷增強。

蘇軍隨後停止了對阿富汗遊擊隊的全面進攻,轉而進行重點打擊。然而,那些被蘇軍「重點關註」的阿富汗軍隊中,恰恰有很多戰鬥力強大、意誌堅定的「硬骨頭」。在潘傑希爾谷地,馬蘇德指揮的遊擊隊成功抵禦了蘇軍九次圍攻,令蘇軍顏面盡失。

毫無疑問,對於強大的蘇聯軍隊而言,戰場上遇到的問題是能夠解決的,真正的挑戰則來源於國內。

當蘇聯軍隊開始入侵阿富汗時,國際油價保持在高位,蘇聯的財政狀況相對寬裕,盡管戰局不利,依然能夠支撐軍事行動。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國際油價開始下跌,蘇聯財政狀況緊張,無法繼續在阿富汗進行軍事幹預。

1989年,蘇聯軍隊狼狽不堪地撤出了阿富汗。

阿富汗戰爭的失敗就像是壓倒蘇聯這座巨人的最後一擊,最終導致了1991年蘇聯的解體。

總結:哪些仗打的贏?哪些仗打不贏?

以上是對俄羅斯戰爭歷史的簡要回顧,現在我們可以簡單描繪出俄羅斯(蘇聯)軍隊的作戰特征:

首先,俄(蘇)軍隊確實很少出現以少勝多的戰鬥例項,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通常不會以劣勢兵力與敵人交戰。

其次,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俄(蘇)軍隊通常能夠戰勝強敵,贏得勝利。

第三,俄(蘇)軍在作戰時註重核心目標,不拘泥於細節,傾向於直接進攻,不太講究戰術,常常選擇正面交鋒,因此在戰爭中傷亡人數往往較高。如果戰場環境適合俄(蘇)軍的強勢推進,他們通常能夠取得成功;反之,如果戰場不利於這種進攻方式,俄(蘇)軍往往會遭受損失。

綜合上述三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俄(蘇)軍在戰爭中並不註重戰術,而是依靠其龐大的規模取得勝利。

戰爭是政治的極端表現,軍隊規模反映了一個國家社會動員的能力,而在戰爭期間,國家內部各個部門的協調能力則顯示了社會組織的效率。

俄羅斯民族的動員能力較為突出,因此俄軍在兵力上通常不會處於劣勢。

在國家崛起的時期(無論是沙俄還是蘇聯),俄(蘇)軍的組織效率相對較高,加上其龐大的規模優勢,使得俄(蘇)能夠戰勝所有強大的敵人。

在國家衰退的時期,即使俄(蘇)軍能夠勉強組建一支龐大的軍隊,其組織效率依然較低,這常常使得俄(蘇)軍無法充分展現其規模優勢,最終導致戰爭的失利。

俄羅斯人民展現出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在國家面臨重大危機時,他們總能團結一致,形成堅不可摧的聯盟,這樣的團結既高效又強大,幾乎沒有敵人能夠動搖;然而,當國家遭遇內外困擾,權貴們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而發動戰爭時,往往會導致軍隊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不僅無法取得良好的戰果,反而會引發嚴重的反噬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