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民國的大佬們怎麽吃?15件逸聞趣事,一定有你不知道的

2024-07-04軍情

1.張勛是一個吃飯很挑剔的人,無論是早餐、午餐、下午茶還是晚餐,他都不輕易滿足。在天津,要吃午餐點心,就一定要坐車去特一區公館。張老人定居在天津,懷念家鄉的美食。每當過年,他的二弟總是從江西奉新寄來烘好的鰍魚、臘肉、辣椒末、豆豉和米粉。夏天到了,就會有許多馬瓜從撫州運出。「張勛鐘情的一款菜肴是‘瓜子盅鴨’,制作方法是將大而完整的瓜皮挖空,填入去除內臟的鴨肉,再加入燕窩、江貝、海參等調料,放入瓷煲中,隔水慢燉。」

2.袁世凱吃飯的速度非常快,他用著大碗吃面條,很快就把它們吃光了。每當他喝粥或者喝湯的時候,常常會濺出湯汁,弄得胡子和衣服都沾滿了。他從不攜帶手帕,只是用衣袖擦拭大鼻涕。因為行動迅速,無論是在家還是外出,袁世凱總是第一個在餐桌上吃完,在等待其他人吃完時他有時會閑談一番;有時吃完就會立刻起身離席。這取決於他的情緒狀態。袁平平時不飲酒,每逢節日只飲少量紹興酒。

3,宋子文的內弟張遠西曾任九江市長。在日本侵華時期,張遠西在廬山當公館主。張生活歐化,有人在他家用餐後感嘆:連喝的酒都是自家釀制的,連罐頭也是自家制作的。無論是什麽與市場上出售的東西不同,口味都是完全不同的,需要花費的不止是金錢,象征著豪門的生活,確實如此。

4.張學良在東北長大,在飲食上喜歡重口味,特別喜歡吃湯面。他偶爾會玩一些烹飪的技巧。一次與周大文、胡若愚下廚,各做一道菜。張學良燉了一道豐盛的馬鈴薯茄子菜肴,是具有代表性的東北菜。據說,胡若愚做炒雞蛋時,加少許酒醋出鍋,嘗起來略有不同的味道。周大文是無錫人,名旦劉長瑜的父親,名店玉華台的創始人,自然也是烹飪高手。他烹飪了一道糖醋排骨。在廚房裏,有五六位廚師圍在三位主廚周圍,忙碌地烹飪幾道菜。事後有一位廚師說:「如果這幾位再來廚房,可能比準備幾桌宴席還要忙。」

張學良在禁閉期間的飲食條件良好,有專屬廚師。1943年冬天,軍統訓練處長鄭錫麟代表戴笠前往拜訪張,張學良和趙四請鄭吃飯,準備了七八道菜。張對鄭說:「我妹妹知道你來自四川,親自下廚房烹飪了一道帶有辣椒的菜,請你多吃一點,不必客氣。」

5. 1932年,馮玉祥途徑開封時,劉峙邀請河南省主席馮玉祥共進晚餐。餐桌上有一道紙包雞,馮吃得紙帶雞一起吃。飯後,劉鎮華說,馮故意假裝,他相信馮一定吃過紙包雞。也有人覺得馮可能沒有嘗試過這道菜,因為馮很少去餐館。

馮玉祥吃飯雖然不註重講究,但也並非到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地步。馮任擔任軍政部長時,曾在勵誌社招待西北陸軍幹部學校幾個準備到歐洲留學的學員,向他們介紹西餐的用餐禮儀,包括餐具擺放和賓主入座等。他特別提醒他們:「吃西餐需有規矩,不像我們在家吃饅頭那樣隨便,吃得過多。」每次吃麵包都要很少的兩三片,要是多了會被嘲笑的。

6.現在的徽菜餐館,很多都有一道「胡適一品鍋」,據說這道菜是由胡適的妻子江冬秀創造的。胡適在1918年6月15日寫給母親的信中提到了他眼中的家鄉美食:「冬秀帶來了許多家鄉食物,例如茶葉、幹掛豆、蘿蔔絲、筍衣、豆豉等等,都是我母親親手料理的。」我心裏非常感謝,母親對我們如此慈愛。過幾天後,讓我們邀請幾位好友來品嘗正宗的家鄉菜,如筍衣燒肉、蘆筍燉肉和蘿蔔絲做塌果,這樣不是更棒嗎?胡適在「正宗家鄉菜」這幾個字下面,加重了語氣。中國南部地區的美食,類似於胡適所說的家鄉菜,讓人回味無窮。

7. 20世紀二十年代,尚未背叛國家的王克敏在北洋政府擔任過財政總長、國務總理等職務。他每天早晨七點就起床,然後洗漱並吃早餐。早點為燕窩粥或銀耳粥,是女仆頭天晚上用文火燉燒的。王的五姨媽早上喝的是一大碗雞湯,是前一天晚上用一只雞熬制的。王克敏和偵緝隊員一起吃午飯和晚飯,每頓飯都有八道菜和一碗湯。他們家裏有兩個廚房:一共六名廚師做中餐,是京城已經倒閉的名號老米齋飯莊的主廚和全體員工;另外有兩名廚師負責做西餐,主要用於宴請。

8.民國時期的貪婪之神孔祥熙年輕時喜歡吃家鄉的油條和大餅,但成為顯貴後很久沒有再品嘗到這種美味。一個中央銀行的副總裁是孔的學生,知道孔喜歡這種口味,所以某一天特意準備了這種味道邀請孔共進晚餐,提前告訴了孔。孔非常高興地前來,吃得津津有味,非常滿足。回到家後,孔和宋靄齡交談,宋責備說:「你作為院長,吃這種豬食,顏面掃地,人格何在?」

9.在20世紀二十年代,每晚閻錫山都在其辦公室對面的房間擺上一桌精致的中餐,軍司長以上的人員輪流陪他用餐。閻雖然對滿桌豐盛的菜品不太感興趣,但是對面前擺放的一大碗山西特色蓧面情有獨鐘,認為這是一頓必不可少的美食。

10. 溥儀回憶起他在宮中生活時的早餐場景,還記得清朝末代皇帝嫡母隆裕太後每餐的一百道菜,擺放在六張膳桌上,是慈禧太後傳承而來的排場。而他的早餐菜肴雖然比隆裕太後的少,也有約三十種左右。

口蘑肥雞 三鮮鴨子 五鴻雞絲 燉牛肉 燉牛百葉 肉片燉青菜黃燜羊 花肉燉菠菜豆腐 櫻桃肉山藥 驢肉燉青菜 羊片汆小蘿蔔 鴨條溜海參 鴨丁溜葛仙米 燒茨菇 肉片燜玉蘭片羊絲燜敏督利絲 炸卷黃韭菜炒肉 熏臂花小肚 鹵豆腐熏幹絲 烹切菜 花椒油炒白葉絲 五味幹 祭神肉片湯 白煮勞勒 烹白肉

誰說鳳凰落難不如雞?

11.與許多民初人物不同的是,吳佩孚並不在意吃喝,對米面等食物不挑剔,只要有口飯吃就行,偶爾喜歡喝一點山東黃酒。可以從他們簡樸的生活和平民化的方式中看到這一點。

12,在直皖戰爭(1920年)之後,段祺瑞開始素食。他多次因為飲食不良被迫入院治療。他在晚年定居上海,中醫和西醫都建議他多吃有肉食以增加營養,但他堅持吃素,認為人可以離世,但道教戒規不能違背。段宏鋼讓廚師將雞湯去掉油脂後,加入菜肴或湯中,段祺瑞發現後大怒,說道:「我自從庚申年開始吃素念經,已經快二十年了。現在國家正面臨嚴重危機,讓我感到羞愧,無法為國家貢獻力量,只希望能盡快擺脫困境。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再做違法行為,避免增加我的罪過。

13,孫中山吃的食物非常淡。在大元帥大本營為孫中山服務過的梁照林回憶說:孫中山早晨常常吃一碗甜點,午餐和晚餐通常是一盤青菜、一份蒸魚和一份炒雞蛋。孫每次吃飯都把青菜吃光,但魚蛋總是剩下來。留法學者張競生回國後,獲孫中山邀請,前往廣州總統府聚餐。與他一同用餐的有張繼、吳稚暉等人。據悉,餐桌上只有一個大冬瓜盅作為一道豪華菜品,其他都是幾盤普通的蔬菜。

14、在抗戰期間,蔣中正生活簡樸。俞濟時回憶道,有一天蔣聽說要每天宰一只雞,於是讓廚師改成兩天宰一只。但由於菜湯味道乏味,廚師順應上級命令,但實際上還是繼續每天宰一只雞。每次被邀請到蔣公館用餐的政要,經常因為食物太少而不敢動筷子,結果常常只吃了一點點就算了。

15.相反地,在抗戰期間,蔣介石的親信戴笠經常利用巡視東南沿海省份的機會,帶回幾輛貨車裝滿當地特產送給別人。某人購買了成千上萬只金華火腿,然後一次性送給何應欽一百只。每年的八九月份,他在重慶招待客人時,每次都會拿出一二十只來自陽澄湖的大閘蟹供客人品嘗,這些大閘蟹要從三千公裏以外運來,經歷了許多周折。

戴笠口味挑剔,一頓飯要上十多道菜,對腸胃不好。他每次進餐之前,總是先飲用一杯開胃酒或者服用其他開胃品,飯後也需要吃一些促進消化的藥物。戴有很高的酒量,可以一次喝下一兩瓶白蘭地或茅台酒。每次他請客的時候,總是會在大家面前開瓶,先喝一大口,以示一切無虞。開啟的酒一旦沒喝完,絕對不再飲用。即使戴笠被譽為能喝酒的人,但他平常吃飯時並不經常喝酒。

每次軍統聚餐都由戴笠親自客製選單,通常是四道菜一道湯。其中有三道菜是固定的,包括紅燒肉燉油豆腐、紅燒牛肉和辣椒炒醬肉丁,另外一道素菜則根據季節提前三四天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