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接連發射洲際飛彈後,美國無奈之下只得亮出自己的「戰略底牌」,據美媒報道稱,美軍將朝著太平洋方向發射一枚洲際飛彈,用的還是服役於50多年前的「民兵-3」飛彈。
近年來,全球舞台上洲際飛彈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在短短的近3個月時間裏,這場洲際飛彈的「大戲」可謂是高潮叠起——中國首當其沖,成功發射了射程高達1.2萬公裏的「東風-31AG」。
【中國發射東風-31AG飛彈】
這款飛彈不僅代表著中國洲際飛彈技術的一個裏程碑,同時也是在向世界展示其核威懾與戰略打擊能力的增強。
緊接著俄羅斯不甘示弱,在核戰略演習中一口氣發射了三枚洲際飛彈,包括陸基型和潛射型,無論是從勘察加半島升空的「亞爾斯」,還是從潛艇中發射的「青斑」和「布拉瓦」,這些舉動不只是簡單的武器試射,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實力展示,告訴那些虎視眈眈的國家:俄羅斯依然有足夠的底牌還擊。
這樣的局勢下,美國這個「超級大國」自然也不會坐視不理,搬出了「民兵-3」作為回應。
「民兵-3」作為冷戰時期的產物,早已在美國核武庫中占據一席之地,這款飛彈的首要任務就是在核戰爭爆發時進行首輪核突襲,確保美國的即刻報復能力。
然而其服役時間之長,也頗具爭議性,自21世紀以來,「民兵-3」的表現似乎開始出現下滑,發射成功率與飛行完好率徘徊在85%左右。
【美國「民兵-3」洲際飛彈】
看似不錯的數據背後,卻隱藏著可能的隱患:在核大戰條件下,400多枚「民兵-3」中可能有60枚無法順利抵達目標,這個「漏洞」無疑會影響到美國的戰略打擊能力。
那麽,為何美國還在使用這款「古董」?當然是因為新一代洲際飛彈「哨兵」的研發進度似乎陷入了泥潭。
「哨兵」計畫不僅超支嚴重,交付時間也被一再推遲,這種情況下,美國只能讓「民兵-3」繼續承擔重責。
但問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民兵-3」的效能只會進一步下降,這無疑是個巨大的戰略風險。
有專家認為,洲際飛彈的頻繁試射背後,實際上夾雜了復雜的國際政治賽局,在中俄相繼進行大規模飛彈試射後,美國選擇緊隨其後,這不僅僅是為了測試飛彈本身的效能,更是對內對外的一種雙重宣誓——對內穩定美國國內支持,對外則是施加戰略壓力。
洲際飛彈作為現代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中俄美洲際飛彈試射熱潮,不過是大國核賽局的一次小小縮影。
【「民兵-3」發射的場景】
盡管科技在不斷進步,但其背後的國家戰略考量始終沒有改變,如何在保持自我安全的同時,避免大國間的誤判與沖突,這是每一個擁有核能力的國家都必須面對的難題。
未來可以預見,大國肯定會在洲際飛彈的發展和部署上持續發力,各方勢力之間的賽局也將不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