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是在討論日本為什麽會在二戰之中投降,我想很多人都會回答 「因為美國向日本投了兩顆原子彈」。
這是我們很多人認為的「顯而易見」的答案,因為在 1945年8月 6日和8月9日 , 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就是因為這兩枚原子彈,造成這兩個地方數十萬人傷亡 ,很快日本就投降了,因此大多數人會認為日本是因為害怕美國原子彈而投降的。
如果按照這個角度來思考,美國似乎成為了二戰時期的「救世主」,就是因為美國的「果敢」加速了二戰的結束。
不過,近來有學者分析一些歷史資料後,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他們認為日本無條件投降並非原子彈所致。
那麽, 日本投降的真相是什麽呢 ?
1945 年 8 月 9 日,美國的 B-29 轟炸機在日本長崎市投下了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這座城市瞬間成為了廢墟和瓦礫。
而就是在三天前,一顆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也炸死了廣島的數十萬居民。
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後,日本不到一周就宣布無條件投降,這也是為什麽很多人認為原子彈是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要知道,日本關東軍一直呼籲「放棄日本所有領土,在滿洲重建國家」,日本內閣也提前確定了可以犧牲放棄的城市 。
可見,無論是日本軍方還是內閣,都已經做好了放棄日本部份城市的準備。
也就是說這兩座城市被原子彈轟炸,這是日本人早就有心理準備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根據這些專家分析,給全人類帶來巨大痛苦和巨大災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因為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巨大問題而爆發的。
1929年10月,華爾街紐交所股市崩盤,美國出現了經濟危機。
那個時候,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已經夠大了,國家經濟崩潰了, 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影響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而這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
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各個國家受到了戰爭的影響,實力受到了嚴重破壞,西方各個國家迫切需要一個相對和平的恢復時間和發展環境。
這個時候, 西方各個國家受各國反戰情緒影響,同時也為加強反蘇實力,對法西斯國家的擴張視而不見 。
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在英、法、美綏靖政策的影響下,加快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
1938 年【慕尼黑協定】的簽署進一步鼓舞了這些法西斯國家的「雄心壯誌」。
英美等國本以為可以置身事外, 但1939年9月德國閃電入侵波蘭 ,一下子就暴露了法西斯國家要征服世界的野心,綏靖政策被證出來其實是這些列強的一個「糊塗賬」!
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軍力隨之大增, 他們開始對老牌的帝國瓜分世界殖民地的事實極為不滿,法西斯主義因為綏靖政策瘋狂發展壯大,他們企圖重新分配勢力範圍和領土 。
其中德意誌帝國對一戰結束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心有芥蒂,德國為了擺脫這種條約束縛,做了一系列的行動,於是乎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變得更加尖銳了。
而一些國家非常渴望向外擴張的心越來越強烈,他們試圖透過侵略戰爭擺脫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各方面的問題。
再加上軍事法西斯專政,種種因素推動了二戰的爆發。
戰爭末期的日本
1937年7月,日本率先挑起了戰爭。兩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全世界掀起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浪潮。
義大利和德國於 1943 年 9 月和 1945 年 5 月投降,只剩下日本戰鬥到了最後 。
盡管自己的戰友們都向同盟軍投降了,法西斯主義也被打敗了,但日本仍然不願投降,甚至積極號召國民參戰備戰,甚至兒童也被拉去訓練,成為童子軍。
日本在那個時候真的是魔怔了,就是要和反對他們的國家同歸於盡!
1945年8月14日深夜,槍聲在戒備森嚴的日本皇宮之中響起,東京城也開始出現了動亂 。
首相鈴木貫太郎官邸 被士兵包圍。
而皇宮之中到處都是要叛亂的士兵,他們叛亂的原因是日本裕仁天皇同意了【波茨坦公告】,這個公告是天皇準備在 8月15日發表【終戰詔書】。
而這些士兵的 目的是為了讓天皇拒絕投降,繼續參與戰鬥。
因為在當時,被洗腦的大多數日本士兵根本就不甘心,他們還沒有準備投降。
他們相信大日本帝國仍然擁有 數百萬海陸空軍 ,而且中國的大部份地區也已經淪陷。
無論在戰略上還是戰術上,他們都是有利的一方。
所以他們不明白為什麽裕仁天皇這個時候要選擇投降,他們平時是很尊重天皇的, 而這一訊息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所以他們不惜發動兵變也要繼續戰鬥下去!
而事實上我們知道,最終日本還是無條件投降了。
日本究竟是不是因為兩枚原子彈而投降的呢?
這個觀點其實的確是有一點偏頗。
從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迫使日本投降的因素有三個:
1.美軍的轟炸決定和蘇聯的突然參戰
2.中國軍隊的頑強反擊
3.蘇聯的參戰。
美日之間的「梁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
早在19世紀末,美國和日本就在亞太地區爭奪霸權。
日俄戰爭後,日本在東北的勢力得到加強,美國的利益受到損害,兩國關系變得十分緊張。
一戰後的華盛頓會議上,日本因堅持 「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 ,不得不放棄在中國「來之不易」的絕對優勢,這一舉動加劇了美日關系的惡化。
兩國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霸權之爭愈演愈烈。
此後, 日本公開宣布廢除【海軍軍備條約】,這對一戰後美國主導的世界體系產生了嚴重影響,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利益。美日的仇恨開始愈發嚴重 !
1941年日本為消滅美軍在太平洋的主力軍隊,進一步對美國士氣進行打擊,另外日本為了打破同盟國對日本實施的資源和經濟制裁。
而掠奪石油資源看起來是刻不容緩了,這對他們繼續發動侵略行徑至關重要,之後日軍對美國發動了偷襲, 美國的珍珠港事件這個沒有宣戰的進攻,讓美國方面非常惱火。
日本這樣做,是為了換取美國的讓步,減輕日本在亞太戰場上的壓力。
在兩次轟炸後, 珍珠港損失慘重,之後日本正式向美國宣戰 。
我們要知道珍珠港是太平洋的重要交通樞紐,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日本的舉動無疑是激發了美國的狠狠反擊。
次日,羅斯福總統發表國恥演講,正式向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隨之爆發。
1942年5月,美日在珊瑚海發生海戰。
由於無法及時補充空中力量,日軍不得不放棄對莫爾茲比港的進攻。
美國最終以不小的代價阻止了日本南下的步伐,因此珊瑚海戰役被視為日軍取得的戰術勝利,而盟軍則屬於戰略勝利。
這場戰役之後,日本在太平洋第一次戰敗,太平洋戰場由此進入了戰略相持狀態。
1942年6月,美國在中途島對日本機動艦隊進行偷襲,以比較小的代價給日本航母艦隊造成了巨大損失。
而為了保護盟軍之間的運輸路線,盟軍於8月在瓜達康納爾島進行了一次小型登陸戰,然後逐漸加強了軍隊數量。
經過半年多的苦戰,日本軍隊在這裏已經不堪一擊了,失去了戰略主動權,陷入了被動局面,被迫在太平洋戰場上轉向戰略防禦。
此後,盟軍不斷推進,逐步逼近日本領土。
1945年6月,美國發動沖繩戰役,這也是太平洋戰場上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
經過80多天的激戰,美國徹底殲滅了日本的海空力量,對日本造成了重大打擊。
1945年,經過一系列的跳島戰,美軍逐漸向日本本土逼近,在這過程之中美軍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所以為了減少戰爭損失,美國不得不改變原定的作戰計劃,直接給日本「迎頭痛擊」。
而事實上,美國之前已經制定了侵日戰略計劃, 代號「沒落行動」 ,他們計劃在日本投入250萬士兵完成對日本的最後一擊。
只是美國在考慮了硫磺島和沖繩之戰後,美國覺得自己損失實在是太慘重了,如果按照原計劃打,美國在入侵日本時將損失大約100萬士兵,這在美國本土肯定會激起民怨,所以美國就放棄了這個計劃!
而在當時,日本的情況真的不容樂觀。
美國就是要追著打你,另一方面日本也被盟友出賣了。
二戰期間, 德、意、日三國因利益走到一起,形成了短期合作。 但是三方因距離和種族的原因一直沒有達成有效合作,他們只是表面合作關系,在各個戰場牽動盟軍,客觀上緩解了對方的壓力,實際上「情誼」真的很淺。
日本的盟友,義大利早在1943年就向盟軍投降了,在當時德國和日本已經被盟軍攻勢所壓倒。
1945年4 月,蘇聯召集了大約 250 萬名士兵對柏林進行了決定性的進攻,20多天後柏林陷落,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
希特勒之死給德國帶來了沈重的打擊,德國國防軍士氣低落,一度出現了自殺潮。
而在當時,不願意投降的日本還面臨著來自中國、美國和蘇聯的攻勢。
日本在太平洋戰場要和盟軍周旋, 另外一方面還要全力投入中國戰場,抵抗軍隊的反擊,難度真的很大。後來蘇聯出兵東北戰場,日本局勢愈發惡化 。
中國對抗擊日本侵略者做的貢獻
在前面我們基本上就知道了美國對日本戰場上的打擊以及投射兩發原子彈對日本的投降真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中國人民在八年抗戰中的貢獻和付出。
自從日本侵略者與中國發動戰爭以來,他們本以為可以輕松占領,但是逐漸成為了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的巨大代價。
這很大部份要歸功於偉大的中國人民的努力,就是因為在全體中國人民的努力下,日本侵略者才 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
從淞滬會戰到台兒莊戰役到平型關大捷,每一場戰鬥都是中國人民以生命為代價的勝利。
其中八路軍和新四軍都在敵後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建好的抗日根據地慢慢連成了片,最終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開始了抗擊日寇的最後一戰:戰士們英勇抗敵,瓦解了日本在中國的統治。
中國人民在東方反法西斯戰線上做出了巨大犧牲,就是因為如此才使得西方國家和蘇聯在西線戰場上才發揮了真正的實力。
蘇聯正式參戰也是壓垮日本的最後一根「稻草」
僅僅在1945 年,在日本發生的三起美軍轟炸就造成了十四萬人死亡,被轟炸的城市占50% 以上的房屋被毀,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而就在美軍長期轟炸的情況下,很多日本民眾開始醒悟,接連不斷的轟炸也給他們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
在當時, 「聖公會的聖路加國際醫院」、「基督教救世軍」以及「東京大學」這些極少數逃過轟炸的地點經常人滿為患。
在當時的日本民眾心中產生了戰爭的疲憊感,既然連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了,為何還要戰爭呢。
因此,與其說是原子彈導致日本被迫投降,倒不如說是美國近一年的轟炸逐漸摧毀了日本人民的狂熱信仰的最後防線,日本軍事家的戰爭宣傳和洗腦也在接連的轟炸之下失去了效果!
只不過在這個時候,日軍之中還有一些絕不投降的頑固派,他們之中仍有相當多的高層軍官為了繼續戰鬥,燒毀了裕仁天皇投降的錄音帶。
一些日本高級軍官計劃將裕仁天皇轉移到中國東三省, 此時日本在東三省還有70萬關東軍隊,加上分散在中國各地的士兵,足足有100萬軍隊。
這讓他們覺得這場戰鬥是可以打的,而且他們堅信美國不會有第三顆原子彈。
在此期間,許多日本士兵已經有了投降的想法,但他們的意見無法完全統一,主戰派和和投降派的談判陷入了僵局,所以說這個時候日本也沒有正式投降。
所以咱們可以如此分析,美國的兩顆原子彈造成了絕大多數日本官兵投降的念頭——這也是日本最終宣布無條件投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是蘇聯的加入。
當時日本把矛頭指向了中國和美國,因為日本和蘇聯在1941年簽訂了【日蘇互不侵犯條約】。
日本頑固派認為,這個條約肯定可以保障蘇聯不對他們發生攻擊。
可是令日本始料不及的是,蘇聯非但沒有像日本最早預期的那樣牽制住美國,反而是積極參與抗日戰爭了。
日本本來已經將關東軍的大部份精英轉移到內陸,然後在太平洋戰爭後將其主力轉移到太平洋戰場,所以讓日本剩下的關東軍對160萬蘇聯士兵這完全就是癡人說夢。
所以說蘇聯正式參戰也是壓垮日本的最後一根「稻草」。 此時日本已經完全看不到一絲勝利的希望了。因此,日本才在美國長期轟炸之後,提出:無條件投降 。
日本國家內部的矛盾不可調和
在當時日益嚴峻的國際形勢給日本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日本就算有再多的頑固派也難以繼續了。
而除開外面的局勢,此時的日本內部也是一團漿糊,在當時的日本陸軍與海軍完全就已經進入了明爭暗鬥的階段,而軍隊和政府之間也是矛盾重重。
雖然說,陸海兩軍之爭已經是一個老問題了,可追溯到明治時期的常州與薩摩之爭,直到戰爭中後期都沒得到妥善解決。
當時日軍與海軍的沖突有多嚴重呢?
在陸軍和海軍都有自己的兵工廠的前提下,戰爭期間陸軍從海軍工廠抽調了大量技術工人,這一度加劇了雙方的矛盾,以至於海軍後來制造了許多類似的「特二式內火艇」的怪坦克。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陸軍是不允許使用的。
而在海軍的挑釁下,陸軍也不甘落後,他們在不需要使用大量燃油的情況下搶占了85%的石油資源,這讓海軍艦隊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戰後,陸軍甚至一度將戰敗的全部責任推給了海軍,認為他們「誤判了美國對日本的威脅」,「沒有阻止陸軍從而導致戰爭的失敗」。
從這互相推脫責任的結局看來,陸軍和海軍之間的矛盾真的很大。
另外軍隊和內閣之間的矛盾也不容忽視。
在戰爭的末期,以日本首相為代表的內閣明確預見到了日本的失敗,認為是時候接受【波茨坦】公告、開展無條件投降了;
然而以 阿南惟幾 為代表的軍方卻要繼續戰鬥。
他們認為日本有52個師團還在戰鬥,整個陸軍、海軍和空軍超過370萬人有能力繼續進行戰爭,就算是自殺式攻擊也在所不惜 。
所以導致了雙方爭論不休,最終還是日本天皇自己決定了無條件投降的策略,才得以使得軍方閉嘴。
結語
在最開始,日本的計劃是想盡快結束侵華戰爭,進而侵略世界占領更多的地盤,取得更多的利益。
但沒想到事情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麽簡單, 直到戰爭結束,他們也沒有順利離開中國 。
而這場戰爭的持續時間,也遠超他們的原本想象。
戰爭初期,日本依靠國內的工業儲備以及對中國的搜刮得以維持軍隊的需求,但戰爭持續時間久了之後,日本軍隊已經無法獲得足夠的供應了,日本國內的工業也超載了,瀕臨崩潰。
再加上美國優先對日本的許多軍火庫進行了 「特別關照」 ,導致日本整個工業體系都處於崩潰的邊緣,日本這個時候只能選擇投降。
而中國為遏制亞洲戰場上的大部份日本軍隊做了有效的牽制,以至於為其他國家爭取了時間。更具體地說,日本之所以會投降是除法西斯主義之外的全人類的結果,並不僅僅是因為美國的原子彈,在當時那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日本不投降還有別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