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殲-15T在珠海亮相,印度認清自身實力:最強蘇霍伊在中國

2024-11-09軍情

印度軍方長久以來力求在軍事領域取得成就,但近期空軍卻遭遇了一系列問題。首先,備受矚目的LCAMK1A「光輝」戰鬥機因美國GE公司發動機供應鏈問題而延遲投入使用,緊接著又發生了米格-29戰機的墜毀事件。這一連串事件使得印度空軍的計劃受到阻礙,實力受到削弱,同時也引發了國內軍事媒體對自家戰機的高度頌揚所遭遇的嘲笑和質疑。

印度空軍面臨諸多挑戰。其中,作為空中力量的中堅力量,蘇-30MKI戰機的數量超過270架,但平均服役年限已超過20年,裝置老化嚴重,亟需升級。然而,解決這些問題卻充滿挑戰。盡管年度升級計劃投入巨大,高達6000億盧比(約合75億美元)用於「超級蘇霍伊」計畫,但自主研發的AESA雷達進展緩慢,原本計劃用於蘇-30MKI的雷達研發尚無進展,印度空軍對此並不急迫,甚至計劃讓升級後的戰機服役至2050年。如此發展計劃與現狀,實在難以令人樂觀。

印度的許多戰機計畫問題頻發。其中,「光輝」戰機的服役被推遲,原因在於美國發動機供應鏈的中斷。這一現象暴露了印度戰機研發和生產在自給自足方面的不足。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戰機在眾多關鍵部件上已經實作了自主研發。每當問題出現,印度的軍事相關產業便會遭受重創,這不僅影響了其軍事力量的壯大,同時也對軍事發展造成了阻礙。

中國艦載機的發展勢頭強勁,殲-15T的亮相讓印度深感震撼。它擁有彈射起飛的能力,在福建號航母上能夠攜帶充足油料和彈藥起飛,發揮出最佳效能。這種起飛方式具有顯著優勢,與印度輕型航母上的米格-29K滑躍起飛相比,作戰能力明顯更強。此外,殲-15T的綜合效能更是超越了俄羅斯的蘇-35S「側衛」改進型。

不僅如此,中國的發展潛力巨大。即將投入使用的殲-35艦載版將是一款強大的艦載戰鬥機。中國航空工業的持續進步,使得艦載機得以不斷升級和最佳化。這種進步在海軍航空兵的發展歷程中顯得尤為重要。這種發展勢頭將持續增強海軍的空中作戰能力。

中印兩國海軍航空力量間的差距正在逐漸擴大。印度的艦載機,無論是現役的米格-29K還是計劃中的飆風-M,都存在不足之處。尤其是在雷達探測距離上,印度明顯處於劣勢。相比之下,中國的殲-15T和即將服役的殲-35在效能和未來發展潛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這種差距導致了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軍事局勢逐漸占據優勢。隨著更多先進艦載機陸續加入海軍,中國海軍航空兵在印度洋的活動將更為靈活。這種變化對力量對比的影響愈發顯著,對視中國海軍為最大威脅的印度來說,壓力自然巨大。

印度軍方對這種落後的局面關註不足。在蘇-30MKI升級計劃中,自主研發的雷達進展並不樂觀,盡管如此,他們仍堅持將戰機使用至2050年。這一做法表明,在規劃與重視方面或許存在不足。

成本投入實在過高,蘇-30MKI的升級費用高達一億美元,這筆錢足夠買下三架「梟龍」戰鬥機。若高昂的花費不能帶來實力的顯著提升,那對於印度在軍事上的資源投入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浪費。

中國航空工業的迅猛發展必然會對地區力量平衡產生影響。殲-15T作為一支強大的空中支援力量,正推動海軍航空兵的實力穩步提升。隨著殲-35的投入使用,又將帶來進一步的提升。

這些變化使得印度洋上印度的原有戰略構想受到了沖擊。從此,印度無法再如以往般對待中國海軍在印度洋的活動。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海洋戰略,並對自身在亞洲的軍事地位進行重新評估。

面對這樣的形勢,印度該如何是好?是沿著現有的路線緩緩前進,還是對軍事發展策略進行調整?逃避責任和奢侈的投入似乎並不能真正改變現狀。

印度空軍要如何才能縮小與中國海軍航空力量的差距?這無疑需要印度軍事部門深思熟慮。希望各位讀者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後,能積極參與評論交流。若覺得文章不錯,不妨多點贊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