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珠海航展的力量,藏在角落的格子間裏

2024-11-22軍情

2024年中國航空航天博覽會於11月12日上午10點在珠海金灣機場隆重新開機動,吸引了眾多關註。

坦白說,作為一名資深的珠海航展觀眾,軍武菌曾多次參觀這個展覽。毫無疑問,此次航展規模空前,驚喜不斷,前沿科技表現尤為突出。單是三種隱身飛機同台展示的場景,就足以讓人覺得票價非常值得。

然而,當大家都在關註那些熱鬧的戰鬥機、機器狼、貓貓車,以及各類雷達和無人機時,軍武菌卻在珠海航展的一個角落,揭示了這一展覽的最大秘密。

相信在航展遊覽結束後,大多數網友都會有這樣的感受:中國的軍工產業已經全面崛起,無論是陸、海、空、天還是電、火、網,各類裝備應有盡有。人們感覺只要不是特別尖端的技術,無論需要什麽,珠海航展都能滿足。

顯而易見,大家對不斷湧現的新型武器感到欣慰和自豪。然而,問題在於,軍工行業屬於高投入、低報酬的領域,其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從基礎理論的研究到軍方的需求,從論證研究到計畫的立項,再到總體設計和子系統的研發,時間通常以年為單位來衡量。

那為什麽大家會覺得中國軍工的發展似乎是「唰」的一下就完成了呢?

軍武菌對此問題一直感到困惑,直到在上廁所時,偶然看到航展大廳角落裏一排排的小格子,才恍然大悟,原來中國軍工迅速崛起的秘密就在這裏!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瓦良格號航母的故事。在蘇聯解體之時,瓦良格號航母僅建造了一半。有人曾詢問廠長馬卡羅夫:「要把航母完成,工廠需要什麽?」

馬卡羅夫回應說:「我需要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以及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行業和8000家配套企業,簡而言之,只有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它,而那個國家已不復存在。」

航母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要建造航母自然需要一個強大的主導部門,但更為關鍵的是你需要「8000家配套企業」,這體現了一個國家強大的工業體系。

這樣說可能讓人難以理解,我們不妨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例如,航母所用的鋼板,必須具備防磁、高韌性和耐低溫等特性,同時還需要具備高斷裂韌性、耐高溫形狀不變,以及抗腐蝕與防彈的能力。如果沒有這樣的鋼材,就無法建造航母。

瓦良格航母回國後,在海上停了幾年未動工,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的企業尚未能夠生產航母鋼。最終,是鞍鋼承擔了這一任務,經過幾年的努力,成功研制出了2000噸的航母鋼,才使得瓦良格的續建得以進行。

再以航母的閥門為例,盡管閥門尺寸較小,但在航母上卻有成千上萬個。如果閥門的品質不達標,導致某個管道發生泄漏或無法開啟,那麽後果將不堪設想。

此外,還有重型壓力槽、冶金裝置、大型鑄鍛件、船舶配電系統、船舶機艙自動化系統、艦載機起落架和機輪剎車系統、錨鏈與海洋工程系泊鏈、燃氣輪機整合產品、汽輪機組及余熱鍋爐、高效能鉛酸動力電池等眾多裝置。如果某一個環節無法順利進行,那麽總裝廠的裝置就無法進行安裝。

這正是系統化所體現出的復雜性和重要性,盡管它可能無法決定整個產品的最高水平,但肯定能夠影響產品的最低標準。

在這次珠海航展中,軍武菌註意到,在一個角落的格子間裏,竟然隱匿著「8000個配套廠家」,其中許多都是不為人知的行業巨頭!

例如,軍武菌路過的一個展位是飛沃科技。

這個展位顯得相當低調,軍武菌初看時甚至以為它是在售賣不銹鋼鍋!但實際上,這家公司可是上市企業!

這家公司主要是從事航空航天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的熱端精密鈑金部件的加工與制造,具體包括燃燒室、火焰筒、尾噴管、緊固件、渦輪盤、機匣以及壓氣機部套元件等。

聽起來確實很厲害!在過去,這些無疑屬於高精尖技術,但如今連民營企業也能制造出來了!

果然,頂級的食材只需最簡單的烹飪方法。高科技公司只需花2000元一天租個展位,再加上30元一把的折疊椅……

接著,軍武菌又走到了旁邊的一家展位,北微傳感。

這個公司主要從事哪些業務呢?它專註於研發慣性導航系統、傾角傳感器、航向與姿態參考系統、電子羅盤、光纖陀螺儀等智慧傳感器產品。聽起來是不是有些陌生?簡單來說,這些產品實際上就是飛彈的制導系統。

如此有實力的公司,竟然只有4平方米的展位?

如果紹伊古見到這一幕,想到自己家的蘇34只會投放鐵炸彈,是否會想著把這家公司打包帶回俄羅斯呢?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中國還有許多類似的公司存在。

接著,軍武菌繼續遊覽,終於找到了一家國有單位:天津大學。

這個攤位所展示的產品包括無人機的機載光電吊艙、經濟實惠的一體化巡飛光電吊艙、捷聯成像導引頭以及捷聯紅外成像導引頭等。

聽起來很先進,其實可能只是「天津大學智慧校園海陸空智慧無人系統安全巡查平台」的產品化版本。這個平台最初是由天津大學的教師和學生開發的,旨在進行校園安全巡檢。後來,他們可能意識到這個產品有市場潛力,因此決定進行銷售。

不過如果你仔細想想,這個東西不就是一個集陸地、空中和海上於一體的無人作戰系統嗎?

看著這裏,軍武菌已經不敢繼續觀察了,誰知道這些看似普通的小攤位背後,會隱藏著什麽了不起的人物呢?

或許從產品角度來看,這些專註於子系統的公司並不如那些生產整體產品的企業那麽顯眼,但只有業內人士才能清楚,他們實際上是中國軍工發展的堅實基礎。

原因很簡單,大多數人參加航展只是為了熱鬧,而對於他們來說,則是真正希望在航展上尋找客戶並實作盈利!

根據軍武菌這幾天逛展的情況來看,這些小展位前面聚集了相當多的外國人。

毫無疑問,這些各個小展位正是中國軍工行業的「隱形冠軍」。

「隱形冠軍」是指在某個領域或行業中,雖然未必廣為人知,但在市場上占有領先地位且具有很強競爭力的企業或產品。

這一概念最早由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提出,專指那些不為大眾所熟悉,但在特定細分市場或行業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中小型企業。它們擁有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和清晰的戰略,其產品和服務往往難以被其他競爭者超越或模仿。

在提出「隱形冠軍」企業理論後,赫爾曼·西蒙對全球企業進行了分類,其中德國企業占據了最多的數量。全球共有2500個隱形冠軍,其中德國擁有1307個,盡管美國的人口接近德國的四倍,但其隱形冠軍僅有366個。

當時德國工業之所以強大,主要歸因於多個因素。首先,德國在工程技術和制造業方面具有深厚的傳統,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其次,德國的企業註重研發和創新,持續投入資源以提升產品品質和技術水平。此外,德國的中小企業特別靈活,能夠快速適應市場變化,並且在特定領域中具備有利競爭。最後,德國的職業教育系統也為工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使得勞動力素質普遍較高。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德國工業的蓬勃發展。

並不是因為有寶馬、奔馳和大眾這幾個知名品牌,而是德國供應鏈中數以千計的「隱形冠軍」企業,造就了其工業的強大。

這些隱形冠軍的重要發展方向是專註於成為配套專家,持續提升行業的專業水平,並力求精益求精,而非盲目追求多元化的發展策略。

在專註於專業化領域深入耕耘多年的過程中,德國的「隱形冠軍」中有不少企業已經發展成為行業內唯一或為數不多的能夠滿足產業鏈特定需求的供應商。

比如,德國舍弗勒集團就是全球頂尖的捲動軸承和直線運動產品制造商。

此外,德國伍爾特集團經過70多年的努力,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螺絲。他們能夠提供超過12.5萬種產品,包括螺釘、螺釘配件、錨固件、工具、化學技術產品以及個人防護裝置等,每年的銷售額高達199.5億歐元。

與此類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漢臣公司專註於設計和生產用於工業領域的液壓缸和驅動系統等產品,其技術水平同樣無人可及。

盡管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看似平凡,但正是它們構成了德國經濟的中堅力量。

它們猶如毛細血管,向德國的大型企業輸送力量,同時又將養分註入國家的各個部份,連線著80%的就業人口和60%的出口產品。

憑借這些「隱形冠軍」,德國工業無論制造何種產品,都無需從頭進行研發,而是能夠直接使用現成的高品質零部件。

當然,德國的「隱形冠軍」也面臨一些挑戰,它們未能緊跟電子化和智慧化的潮流,目前的隱形冠軍仍以機械產品為主。

相對而言,中國目前在材料、機械、電子和智慧化等領域都在同步發展,制造業中湧現出更多的「隱形冠軍」。這些企業在中國有一個獨特的稱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例如,碳纖維的直徑僅有5微米,約為一根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到十二分之一,但其強度卻超過鋁合金的四倍!因此,它已開始在航天產品和工業品中得到廣泛套用。

中國最大的碳纖維市場竟然是釣魚!釣魚愛好者對這種輕量、彈性佳且堅固的魚竿情有獨鐘,但由於進口碳纖維價格昂貴,普通人根本不敢奢望。

結果,一家「專精特新」企業——威海光威脫穎而出,經過6年的研發攻克了碳纖維技術的難題,成功實作了從解構到大規模生產的飛躍,並連續推出了T300級、T700級、T800H級的產品,價格也降到了令人驚訝的低價。

從此以後,中國的釣魚愛好者購買魚竿時,不再需要擔心被妻子責罵了。

沒過多久,國家意識到這種魚竿所采用的碳纖維可以大規模生產,不僅適用於魚竿,甚至還可以用於戰鬥機、飛彈以及無人機等領域!

因此,中國在高效能碳纖維材料方面的問題得以迅速解決。

例如,熱成像裝置在90年代被視為高科技,中國始終未能掌握可靠的熱成像儀。因此,在99坦克的初代型號中,僅預留了熱成像儀的安裝位,並沒有進行實際安裝。

在國際上,由於熱成像儀所需的紅外技術屬於國防核心科技,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對中國實施嚴格的技術封鎖。高端紅外熱成像傳感器禁止出口至中國,而關於技術方面的交流更是無從談起。

嚴峻的形勢促使中國自力更生,為了確保「核心關鍵技術不受制於他人」,不論是國家還是民營企業,大家都積極行動,奮起直追,開始走上自主研發國產紅外芯片的發展道路。在這個過程中,高德紅外、艾睿、大立等企業相繼取得了突破,且發展勢頭強勁,有後發之勢。

尤其是高德紅外,2013年率先開發了自主可控的紅外探測器芯片,隨後在1280×1024@12μm的碲鎘汞中波制冷紅外探測器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在低成本和大規模生產的領域,高德紅外無疑是國內的領頭羊。

以前一台紅外夜視儀的價格需要幾十萬元,而現在呢?在某東、某寶上,只需幾千元就能輕松購買,甚至連牧民都開始使用紅外夜視儀來尋找羊群了!

另外,HUD技術最初是美國為海軍的A-5攻擊機飛行員開發的。它使飛行員無需低頭觀察儀表操控台,就能獲取到戰機的飛行狀態、姿態參數和導航資訊。沒想到,現在這種技術已成為中國高配置車輛的標準配置了!

HUD在中國車企中迅速普及的原因是什麽呢?主要是因為像澤景電子、怡利電子等公司迅速崛起,短短幾年內就使HUD的價格變得親民,普及到千家萬戶。

簡而言之,近年來中國的軍工產品、汽車、電子科技等領域如井噴般迅速發展,諸多垂直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們功不可沒。

透過觀察,軍武菌還註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大展廳的租用方主要是一些中字頭和國字頭的企業,如中航、中兵器和中船等。而那些位於角落的小展位上的「隱形冠軍」大多數則是民營企業。

民營企業是如何轉變為軍火商的呢?

這可能需要從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談起。

大家都知道,在建國初期,為了應對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將企業劃分為軍用和民用兩條路線,軍工廠專門生產軍用產品,而民用工廠則只負責生產民用產品。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這種模式逐漸顯得與形勢要求不相符合。

一方面,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民用產品的品質和技術水平已與軍工產品相當,但由於資質限制,無法獲得軍隊的訂單。

另一方面,習慣於依賴國家訂單的軍工企業,往往面臨創新動力不足和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有時候,即使民營企業已經掌握了相關子系統的技術,這些軍工企業仍對此無所了解,只能重新進行研發,造成資金的浪費。

因此,國家層面針對這種現象,提出了「軍民融合」策略。

軍民融合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軍轉民」,即將軍用技術套用於民用領域;二是「民參軍」,則是指民營企業、民營資本以及民用技術參與到軍工行業中。

顯而易見,「軍民融合」,尤其是「民參軍」,是軍工發展的正確方向。

為什麽呢?因為民營企業參與軍隊有三個優勢。

首先,有助於引入前沿技術並降低費用。

對於傳統的軍工企業而言,只有獲得批準的計畫我才會參與,盡管某個計畫看起來非常有潛力,只要沒有立項,我就不敢去嘗試。而民營企業就不同了,他們沒有那麽多限制,只要政策不明文禁止,他們就可以進行。

資本本身具備追求利潤的特性,因此為了獲得收益,資本會熱衷於技術研發,不斷推出創新技術和新產品以占據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國家實際上無需投入研發資金,也不用承擔研發失敗的風險,只需在民營企業取得成功後,直接購買現成的成果即可。

例如,現今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套用的大疆,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項,國家並沒有花費一分錢,卻獲得了全球領先的四軸無人機技術。

如果最初將四軸無人機計畫交給軍工企業,結果可想而知,缺乏利潤動力的情況下,進展絕對不會如此迅速。

此外,軍用產品對成本和價格並不敏感,而民用產品對這兩個因素非常敏感,甚至可能因為差價100塊錢而影響生死存亡。因此,民用產品在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和動力,將高端產品以低價提供,因為這關乎其生存和發展。

因此,將民營企業直接納入采購清單,明顯比讓軍工廠從頭開始進行研發更加經濟劃算。

其次,這有助於促進技術的更新換代。

軍用裝備的技術叠代過程是怎樣的呢?首先進行驗收,接著讓部隊進行試用,依據部隊反饋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然後確定型號並投入列裝。在幾年後,再次收集部隊的反饋意見,以便對改進型號進行升級。

這個過程通常需要耗費長達數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

但是對於民營企業來說,市場的變化使得你必須不斷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穩住腳跟。如果你不信,可以觀察一下現在的汽車公司,如果你把一年前流行的CPU和雷達裝到車上,各種網路車評人立刻就會對你大加撻伐。

因此,能夠推出更先進硬體的企業,就能獲得勝利。

在競爭的過程中,其實有相當一部份技術是與軍事領域相通的,例如公釐波雷達和雷射雷達。盡管軍隊的使用頻率很高,但相比之下,每天在路上執行的幾百萬輛民用車輛的數量是無法比擬的。同時,民用公釐波雷達和雷射雷達所產生的大量反饋數據,遠遠超過了軍用雷達所能獲得的數據,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因此,民營企業的雷達可以利用積累的數據快速改進演算法,這種叠代速度遠超軍用技術的更新速度。透過讓「民企參與軍隊計畫」,可以使民營企業在民用市場中迅速推進技術進步,最終促進軍用產品的升級與叠代。

第三,有助於保持產能的穩定。

大家都知道,軍工產品在和平時期很難隨意擴大生產能力,因此許多專註於單一產品的軍工廠常常面臨訂單不足的困境,只能勉強維持營運,以確保一旦發生戰爭,能夠及時提供所需的物資。

然而問題在於,由於訂單不足,軍工廠缺乏擴大產能的動力。這導致一旦戰爭爆發,雖然工廠能夠繼續生產,但其生產能力往往很難滿足作戰需求。

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俄羅斯,過去一年多的炮彈短缺問題都體現了這一點。

如果允許民營企業參與軍事生產呢?那麽這種問題就不會存在了,因為民營企業平時有民用產品和出口軍火的訂單。這相當於利用社會資本和海外訂單來支持國家的軍火生產能力。這樣一來,一旦發生戰爭,國家便能依靠強大的民營產業鏈和供應鏈,迅速提升生產能力,從而壓制敵人。

毫不誇張地說,像伊朗的小摩托無人機這種武器,國家只要放寬限制,單憑廣東一個省,輕松一天就能生產出1萬架。

當然,由於軍用品市場龐大,自然會吸引眾多民營企業的加入,但關鍵在於如何實作資訊的互通。

例如,有一個計畫需要某種武器的子系統,那麽誰能知道哪家民營企業有現成的產品呢?又或者,哪家民營企業具備研發能力呢?總不能每天都進行大規模的工業調查吧?

在這個時候,珠海航展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盡管仍稱為珠海航展,但它已經演變為中國軍工業界最大規模的交流盛會。在這個平台上,不僅是展示和銷售產品的良機,更是進行技術合作與交流的絕佳機會。對於一個有些實力的綜合研究所來說,只要在航展上找到合適的供應商,就能夠實作他們的創新設想了。

因此,強大的民用工業產業鏈和完善的供應鏈進入軍工領域,這正是近年來中國先進武器快速爆發的根本原因。

在這裏,我們祝願那些在珠海航展小展位上的參展商們,在展會期間能夠取得豐碩成果,產品暢銷,財源滾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