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殲35戰機效能細節曝,起飛重量35噸,雷達反射面積僅0.01平方米

2024-10-07軍情

盡管殲35早已開展全面的試飛工作,並陸續亮相於杜拜與利雅德的防務展覽,其詳細效能數據卻一直未有權威解釋,僅知其是基於「鶻鷹」驗證機演變來的一種雙中推艦載五代戰機。然而,最近香港文匯網公布了一份殲35的效能參數,這份資料來源自中航工業的公開資訊,其可信度相當高。

此處分析香港文匯網所公布的殲35關鍵參數,並嘗試得出一個客觀評價。

最為顯著的是,殲35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35噸,這明顯屬於重型戰鬥機的級別。考慮到蘇30MKK的最大起飛重量僅為38噸,F35為32噸,而且殲35的尺寸較F35更大,翼展同樣增加,幾乎與機身長度一致,這不僅提供了更多的升力,也意味著更重的空重及更強的掛載能力。因此,與F35相比,殲35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35噸是合理的。

然而,達到2.2馬赫的速度似乎較為困難。考慮到艦載機的設計強調低速效能以適應艦上起降,要兼顧高速與低速效能是一大挑戰。殲35既未采用鴨翼也未使用變後掠翼,而是常規布局,這使得其高低速效能難以兩全。比如采用變後掠翼的F14最高速度僅為2.3馬赫,裝鴨翼的飆風為2馬赫,而稱能達到2.4馬赫的殲15,其基型蘇27的速度僅為2.3馬赫。再考慮到殲35采用了DSI進氣道,其最高速度也應在2馬赫左右,最高巡航速度約1.8馬赫。

關於1350公裏的作戰半徑非常引人註目,因為這對應的內油航程超過3000公裏。例如,為適應艦載的重型艦載機蘇33,其內油航程從蘇27的3690公裏減至3000公裏。F14的航程也只有3300公裏。殲35若達到1350公裏作戰半徑,其航程至少需重新整理F14的3300公裏記錄,盡管殲35有8噸內油,達到3300公裏航程已屬於優異表現。

當然,要達到上述效能指標,必須依靠目標發動機渦扇19,而且該發動機的效能需足夠出色。否則,用渦扇13E的推力、推重比和燃油效率,殲35與F35C相比將有明顯不足。

另一個引人註目的是0.01㎡的正面最小雷達截面積(RCS),這一效能已非常優秀。即便是設計為隱形的F117,其RCS值也宣稱為0.01㎡。而與殲20相比,殲35沒有采用鴨翼和腹鰭,也未使用全動垂尾,體型更為緊湊。如果殲20的RCS可以做到0.05㎡,只要妥善處理機翼折疊的縫隙,殲35的RCS可以達到0.01㎡。這意味著,殲35的RCS只有殲15的千分之一,其被雷達探測的距離只有對殲15的五分之一。如果這是真的,遼寧艦配備殲35後,其戰鬥力將大幅提升。

最後是關於氮化鎵雷達,作為比殲20晚出現十幾年的殲35,其雷達技術理應更先進。加之中國在氮化鎵雷達技術上已有重大突破,例如去年公布的「高功率寬頻公釐波積體電路」使用了氮化鎵材料,功率達10瓦。盡管看似不高,但由於公釐波雷達器件易損,其功率受到嚴格限制。考慮到中國已能制造氮化鎵公釐波雷達,殲35使用的氮化鎵厘米波雷達的先進性不言而喻。

在全向向量推進噴管方面,則完全無需裝備。在采用氮化鎵雷達的情況下,其探測距離可比上一代砷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增加77%,殲35的態勢感知能力將大為提升。同時,使用雙脈沖技術並最佳化彈道後,PL15的有效射程可達200公裏,而四代格鬥彈PL10的離軸發射角可達土90度。這表明,未來空戰對戰鬥機的機動性要求將逐漸降低,向量推進對殲35的作用越來越小。而作為艦載機,解決向量噴管的防潮、防鹽霧問題的代價巨大,既然收益不成比例,裝備向量噴管就顯得沒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