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軍校學員的青春答卷

2024-07-25軍情
近日,第77集團軍某旅在野外駐訓時組織重裝倒運分隊赴高原開展極端環境下的駕駛訓練,錘煉部隊遂行多樣化運輸投送任務能力。蘇森林/攝
「我誌願到基層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盛夏時節,陸軍工程大學大禮堂內燈光璀璨、掌聲雷動,學員代表周子龍在畢業典禮上的誓言鏗鏘有力。
又是一年畢業季,周子龍和該校1000多名2024屆畢業學員即將告別校園生活,奔赴祖國大江南北座座軍營,開啟軍教嶄新篇章。
面對畢業分配這道重要的「選擇題」,他們義無反顧作出抉擇,誌願去邊遠艱苦地區逐夢奮鬥、到一線作戰部隊建功立業、為新質戰鬥力建設貢獻力量,用實際行動書寫強軍興軍的青春答卷。
堅守初心
深夜,學員隊的學習室燈光明亮,該校通訊工程學院學員麥思俊正在抓緊謄抄有關通訊裝備原理的專業知識,筆記本空白處密密麻麻寫滿了註釋。
3年前,麥思俊作為優秀士兵保送入學。開學後,面對快節奏的軍校生活,麥思俊拿出了在部隊備戰比武競賽的勁頭和決心。不熟悉專業問題,他就追著教員問;理論基礎弱,他就往圖書館跑。熄燈後加班成為常態,有時甚至為了搞懂1個知識點學習到深夜。
就這樣,他把重難點全記下來一個一個解決,成績也穩步提高。最後,畢業時麥思俊的綜合成績排到了專業第四名。
「到一線磨礪,去基層建功。」在打包好行囊,即將奔赴崗位之際,麥思俊在學員隊的畢業學員紀念板上寫下了自己矢誌強軍的火熱誓言。
推進強軍事業需要一批具有崇高理想的年輕軍官,部隊火熱一線正是堅定理想信念的試煉場,是經風雨、見世面的「大課堂」。該校國防工程學院學員林旺曾服役於喀喇昆侖高原,在拿到陸軍工程大學錄取通知書時,他就下定決心,一定要透過軍校學習成長為一名全面的基層指揮員,更好地守衛祖國的邊疆。
然而,入學後面對緊湊的學訓生活,林旺也出現了「水土不服」。他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擊倒,迅速調整狀態,拿出了高原官兵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韌勁,每天堅持飯前拉單杠、熄燈後做伏地挺身,每次長跑訓練都竭盡全力,課余時間不是在訓練場就是在學習室。從及格到優秀,他每天都在進步。
4年軍校時光,林旺先後擔任學員隊班長、排長,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他還參加大學高等數學競賽斬獲本科組一等獎,畢業設計被評為「優秀」。林旺還多次被評為「四有」優秀學員,榮立個人三等功。
在陸軍工程大學,主動申請戍邊已經成為畢業學員的廣泛共識。盡管很多青年學員沒有到過邊防,但成為祖國界碑的守護者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向往,野戰工程學院學員米航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軍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上,來自邊防一線的戰士學員劉季钖聲情並茂地講述他所參加的任務場景,看著台上的劉季钖講著講著眼眶紅了,米航也為之動容。
「從海島到高原,從戈壁到深山,總有人捍衛著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那個人為什麽不能是我呢?」米航在心中逐漸堅定了自己的戍邊理想。
2022年6月,習主席給陸軍步兵學院全體畢業學員回信,勉勵他們「好男兒誌在四方」。這讓還在上大二的米航十分振奮,看到學長們積極響應號召、紛紛申請赴邊的場景,他更加堅定了自己衛國戍邊的初心。
米航興奮地把自己赴邊的想法講給父母聽,電話那邊,父母先是擔心,後是理解。「當兵就是要不懼艱險,我們尊重你的選擇!」米航對邊疆的「一往情深」,最終得到父母的支持。
最後一學期,大家都在熱議畢業分配的話題,米航分別從集體主義、初心使命、個人追求、個人得失、黨和黨員5個不同的角度,主動向學員隊黨支部遞交了5份赴邊申請書。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放飛青春夢想。」一條橫幅高高掛在學校的「忠誠大道」上。離校前,米航與戰友們背著行囊在橫幅下排成一排,向培育他們4年的母校敬禮致敬,轉身奔向新的征程。
不懈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要立鴻鵠誌、做奮鬥者,培養奮鬥精神,做到理想堅定,信念執著,不怕困難,勇於開拓,頑強拼搏,永不氣餒。回顧畢業學員四年的軍校生活,奮鬥這個詞早已融入他們的學訓生活當中。
「在這裏不僅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還能找到更多一路同行的戰友。」該校通訊工程學院學員王詩悅對此感觸很深,作為跑步愛好者,王詩悅在大二時加入了飛馬俱樂部,成為這支「長跑隊伍」裏為數不多的女生。
為了挑戰自我,王詩悅主動報名了定向越野比賽。近20公裏的山路、17處打卡點,需要在兩個小時內找到所有的標點,這對於參賽選手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但王詩悅卻格外喜歡這種在拼搏中突破自我的感覺。
備賽期間,她堅持每周40公裏以上的跑量,周末不是在宿舍內研究快速標圖識圖的方法,就是在健身房進行專項力量訓練。帶著這股拼勁,王詩悅在這條與男生同台競技的賽道中,取得了江蘇分組第8名的成績。
「奮鬥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往往荊棘叢生、充滿坎坷,只有不懈奮鬥的人才能最終收獲碩果。」王詩悅總結說。
對於該校指揮控制工程學院學員吳晶晶來說,這4年最難忘的經歷,就是首次帶隊參加全軍軍事建模競賽。
「那段時間,日程表被我寫得密密麻麻。」面對緊張的課程、繁重的訓練,吳晶晶擠出時間研究軍事運籌學和編程軟體運用,「5+2」「白+黑」成了他的常態。漸漸地,吳晶晶對Matlab軟體的使用越來越熟練。
決賽的四天四夜裏,學習室裏始終燈火通明。吳晶晶和組員們不斷調整框架方案、確定邊界條件、編寫程式碼、整合成文,終於趕在最後一天的深夜4點,成功完成了選題。
在論文送出成功的那一刻,吳晶晶和組員們大聲歡呼,絲毫不在意過去的48小時裏,他們只休息了不到4個小時。兩個月後,他們團隊的成果從全軍3000余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吳晶晶和組員們收到了夢寐以求的特等獎。
在2024屆畢業學員中,還有很多像王詩悅、吳晶晶一樣不懈奮鬥的學員,他們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實驗室爭辯討論、在演武場揮汗如雨、在國際舞台展現風采……4年時間,他們在一次次挑戰中砥礪拼搏,用一條條向上攀登的成長軌跡,書寫出屬於他們的青春答卷。
為戰向戰
畢業前夕,該校野戰工程學院學員俞震洋再次走進專修室,整理起辦公桌上擺放的專業書籍和構圖稿件。厚厚的一摞資料,見證著俞震洋在本科階段最大的一項收獲——申報發明專利。
大三在基層實習期間,俞震洋了解到部隊對於「棧橋無人化連線」的實際需求。一回院校,俞震洋就找到自己的導師討論這個課題的可行性,得到導師的鼓勵,俞震洋決心瞄著這個方向做出點東西來。
近200個日夜,俞震洋始終鉚定目標,一步步向前邁進,從初代的機械臂連線,到最後的「機械臂+柔性鋼索」連線,俞震洋的方案被導師前後否定了12次。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俞震洋對課題的構思方案也越來越成熟。當實物模型按照3D骨架圖制作出來,並成功透過人工造浪池的檢驗後,俞震洋激動地抱住身旁的導師,這一刻,4年所學的專業知識終於凝結出了科研的果實。
「為戰而研帶來的快樂,讓我覺得很充實。」俞震洋說,未來,他要繼續完善這項發明,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運用到基層一線練兵備戰實踐中去。
01,是編程的基礎程式碼,但放在科研領域,從0到1,意味著開拓和創造。在陸軍工程大學,不同專業、不同研究方向的學員都懷揣著對創新的無限熱情,在各自領域深耕實幹,渴望用4年所學在專業發展上貢獻自己的力量。
去年,該校通訊工程學院學員麻鷗喬,帶隊參加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中國賽,6名本科學員組建的「刀鋒」小隊,圍繞山地偵察機器人的課題一路過關斬將。
準備階段,麻鷗喬和隊員們常常在俱樂部裏加班到深夜。從整體設計規劃到模組編碼偵錯、上百根數據路線、幾十次拆解重組……他們不斷試錯,力求每一個細節都做到完美。兩個月後,麻鷗喬作為代表趕赴北京參加決賽,最終成功斬獲賽事一等獎。
大四學年,麻鷗喬又跟著指導教員,對ORB-SLAM即時建圖與定位的難題展開研究,從硬體上實作了雷射雷達、雙目網路攝影機和慣性導航的異頻回傳數據同步化,為他所在教研室的科研計畫提供了數據支撐。
「無人作戰將會是未來戰場的主旋律。」隨著麻鷗喬在機器偵察和數據傳輸領域越來越深入的研究,他逐漸確定了自己下一階段的鉆研課題。在麻鷗喬看來,將興趣付諸實踐,讓科研對接戰場,就是軍教青春最美的樣子。
肖力銘 劉立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龔阿媛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