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一根鋼絲繩價值千萬,航母阻攔索為何這麽貴?

2025-01-01軍情

一、稀缺鑄就高價,關鍵地位凸顯

在現代海戰體系裏,航母作為核心作戰平台,是艦載機的起降 「基石」,而阻攔索則是保障艦載機安全著艦的關鍵 「生命線」。全球範圍內,直至當下,也僅有中、美、俄、英四國掌握其核心制造技術,此前在 2012 年之前,更是英美俄三國壟斷此技術 「高地」,其余有航母國家,囿於技術瓶頸,只能依賴進口,方能實作艦載機正常起降運作,這稀缺性奠定其高價基礎。

不僅購置成本驚人,阻攔索使用壽命亦頗為有限,統計顯示,一根阻攔索僅能承受百次使用頻次,之後出於艦載機安全考量,必須更換,按其千萬人民幣造價折算,艦載機每降落一次,阻攔索損耗成本便達 10 萬人民幣之多。即便強如美國,掌握技術且大量套用,也在阻攔索上 「栽過跟頭」。2003 年演習時,一架艦載機成功勾住阻攔索後,繩索竟斷裂,飛機直墜大海,回彈的阻攔索還橫掃周邊,致 11 名海軍重傷,凸顯其重要性與潛在風險並存態勢。

二、中國困境與破局之艱

中國引入 「瓦良格」 號(遼寧艦前身)後,阻攔索難題橫亙眼前,航母建設箭在弦上、刻不容緩,向外尋求支持成為無奈之舉。先是嘗試從烏克蘭取經,奈何未獲充分助力,轉向俄羅斯求助,其阻攔索品質與工藝又難契合我方需求,彼時與美交涉購買技術,美國卻獅子大開口,索價每條 1000 萬美元,近乎 「天價」,實質是以技術壟斷行 「打劫」 之事,逼得中國決心自主攻堅,踏上依靠國內科研力量突破技術壁壘的征程。

自主研發之路荊棘叢生,阻攔索工作原理看似明晰,借滑輪阻尼器 「馴服」 飛機降落高速、轉化動能至壓縮空氣罐,聯動甲板下系統實作緩沖制軔,可實際制造挑戰重重。

艦載機飛行時速近 1000 千米每小時,著艦會產生強大的沖擊力,所以對阻攔索強度要求極高;同時,航母裝備精密性決定阻攔索需兼顧粗細適度,太細阻攔乏力,太粗難與飛機尾鉤適配,像美軍航母阻攔索,承載 80 噸拉力規格的,由六股鋼絲繩構成,每股含 12 根主鋼絲、12 根輔助鋼絲,直徑卻控制在 35 公釐左右,足見材料遴選、工藝把控難度之大,更兼需耐磨、高回彈、耐腐蝕、耐極端天氣等嚴苛效能要求,研發難度呈指數級攀升。

三、突破封鎖,實作逆襲

中國自主研制阻攔索行程中,美國商業布局 「無心插柳」,助了一臂之力。美國為降成本,將阻攔索制造拆分承包,中國巨力公司,本就專長索具制造、技術過硬,恰是美方合作商之一,借合作洞悉相關技術奧秘,察覺產品軍工用途端倪。恰逢國內因阻攔索困局致遼寧艦交付受阻,巨力公司秉持擔當,主動請纓,依托過往與美合作積累及自身鉆研沈澱,接下攻堅重任。

歷經短短四月攻堅,成果斐然,成功產出適配中國航母的阻攔索。2012 年 11 月 25 日,堪稱中國海軍裏程碑節點,首條阻攔索實戰測試,與艦載機 「交匯」 瞬間,僅耗時 2 秒有余,便穩穩 「馴服」 飛機,令其安全制軔,宣告中國突破技術封鎖,航母戰力補齊關鍵拼圖。

四、砥礪前行,居安思危

如今,中國軍工國產化闊步邁進,阻攔索技術封鎖已成為歷史,彰顯中華民族獨立創新、絕境奮起的堅毅決心,讓世界見證 「封鎖無效」 的中國力量。反觀俄羅斯,蘇聯解體後雖繼承部份技術遺產、坐擁航母,可因烏克蘭分走關鍵技術環節,現僅握 「半吊子」 技術,難以獨立制造阻攔索,折射技術傳承與自主發展的復雜性。

即便中國已攻克難關,亦未松懈,持續最佳化改進,只因艦載機起降事故頻發 「警鐘長鳴」。2016 年,美軍 「艾森豪」 號航母上,預警機降落遇阻攔索斷裂,險象環生,幸飛行員技藝高超、二次起飛避險,可甲板人員仍被斷索重傷致殘;同年,俄羅斯亦有飛機因阻攔索拉斷、更換不及,燃油耗盡墜海悲劇,警示著阻攔索技術完善永無止境,唯有精益求精、持續創新,方能築牢航母戰力根基,捍衛國家海洋權益。

「靠人不如靠己」,這句樸素話語蘊含深刻哲理,在中國航母阻攔索研發歷程中盡顯無遺。美國昔日漫天要價 「短視」 之舉,反倒催生中國自主創新 「加速度」,錯失合作共贏契機。如今,中國憑借自主研發實力,於深藍航道穩步前行,持續書寫海洋強國建設新篇章,在全球海軍發展格局中,以自立自強之姿,樹起技術突破與民族奮進的鮮明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