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菲律賓匆忙推出「海洋區域法」和「群島海道法」,試圖將南海仲裁案的非法裁決「合法化」。
小馬科斯政府一心謀利,見美國現政府支持力道稍顯,便在南海興風作浪,妄圖挑動局勢,為己攫取更多利益。
但菲方小算盤未及打完,中方已雷霆反擊。
黃巖島領海基線劃定之日,解放軍迅速行動,以戰巡黃巖島海空及周邊海域的實際行動,向世界昭示主權不容挑釁。
挑事者妄圖攪亂風浪,反被擊碎其妄念。
中國收回黃巖島全過程,菲律賓直呼:我們被美國人騙了
黃巖島模式
黃巖島,中沙群島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島礁,以其豐富的漁業資源而著稱,長期無人駐守,卻在中菲爭端中成為焦點。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圍繞這片島礁的較量幾度升級,沖突頻發。
1997年4月,菲律賓海軍公然幹擾中、美、日三國無線電愛好者的探險活動,炸毀中國在黃巖島豎立的主權界碑,更將菲律賓國旗插上島礁,以挑釁之姿妄圖覆寫歷史。
次年初,又以「非法入侵領海」為借口,攔截4艘中國漁船,拘押51名漁民半年有余。
1999年5月,菲軍艦在黃巖島附近撞沈中國漁船,11名漁民落水,險些釀成大禍。
中國外交部隨即提出嚴正抗議。
同年11月,菲方軍艦借「擱淺」為名,試圖長期駐守黃巖島,但最終在中國的強硬交涉下脫淺撤離。
2009年2月,菲律賓國會透過「領海基線法案」,再次將黃巖島列入其領土範圍。
2012年4月10日,菲律賓軍艦「德爾皮拉爾」號攔截正在黃巖島瀉湖內例行作業的12艘中國漁船,並試圖抓扣漁民。
收到求救訊號後,中國迅速派遣海監船75號、84號前往事發海域,與菲軍艦展開對峙。美濟礁上的漁政303船也迅速支援。
4月12日,菲律賓迫於壓力撤出軍艦,改派海岸防衛隊船只繼續對峙。
4月20日,中國漁政310船抵達黃巖島海域,開展護漁巡航任務,顯示強硬態度。
6月18日,台風席卷南海,菲律賓船只被迫撤出黃巖島海域。
自此,中國正式取得對黃巖島及其周邊海域的實際控制權。
歷時多年的較量,以中國的堅決行動畫上句號,宣示了主權不可侵犯的立場,也昭示了一個事實——黃巖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任何挑釁都難以改變這一鐵律。
當時,中國不僅派遣海監船和漁政船與菲律賓軍艦展開長期對峙,還對菲律賓實施了精確的經濟反制措施。
旅遊業驟然降溫,農產品出口受阻,菲律賓經濟一時間承受巨大壓力。
在緊張局勢升級的背景下,雙方的外交對話被迫中斷,僵局一觸即發。
這一系列行動,後來被稱為「黃巖島模式」。
其核心在於中國以實力為後盾,不再單純依賴外交辭令,而是靈活運用綜合手段,在維權問題上打出一記組合拳。
透過強硬的威懾與精準的反制,中國迫使菲律賓讓步。
這是中國南海維權策略的重大轉折點。
美國推波助瀾
去年年底,菲律賓悍然推出「海洋區域法」和「群島海道法」,妄圖以國內立法形式固化南海仲裁案的非法裁決。
表面是法治,實則是挑釁,顯然想借「法律外衣」掩蓋其侵權行徑,為後續行動鋪路。
去年11月4日,菲律賓又舉行軍事演習,內容直指奪島演練,地點選在南海爭議水域,目的昭然若揭。
與此同時,馬尼拉還積極籌劃向美國采購中程飛彈發射系統,意圖借助外力增強自身軍事籌碼。
密集挑釁接連上演,時間點極為敏感,很難讓人不懷疑其背後的深層動機。
尤其是兩部法律的出台,菲律賓顯然意在制造既成事實,借國內法的形式為其非法擴張披上「合法」外殼。
馬尼拉以為,借助美國的庇護,便能在南海局勢中穩操勝券。
然而,火中取栗者多半忘了,這把火隨時可能反噬自身。
美國的態度並不令人意外。
菲律賓立法剛落地,美國國務院便火速表態支持,助其火勢更旺。
美方的支持究竟是戰略考量,還是權宜之計,恐怕連菲律賓自己都心中無底。
此刻的馬尼拉,儼然成了甘當棋子的典型。
面對菲律賓的接連挑釁,中國反應迅速且果斷。
第一時間公布黃巖島領海基線,規範命名南海64個島礁,並嚴正要求菲律賓撤離非法侵占的8個島礁及坐灘軍艦。
中國捍衛南海主權的決心和能力,不容置疑。
與此同時,解放軍南部戰區的海空力量展開高強度巡弋,直抵黃巖島海空。
紅線已然劃定,警告清楚明白:勿再輕舉妄動,否則後果自負。
菲律賓原本妄圖趁拜登政府任期尾聲撈取一筆,卻未料到美方正忙於為中美關系築底,哪有意願為其冒險?
值得註意的是,菲律賓內部的聲音並非鐵板一塊。
前總統發言人提格勞就公開抨擊國防部長特奧多羅等人是「美國洗腦的爪牙」,將菲律賓綁上了遏制中國的戰車。
中國對黃巖島的實際控制,特別是近期公布領海基線的果斷之舉,無疑讓小馬科斯政府推行的「親美」政策嘗到了苦果。
正是這種政策,使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越陷越深,自釀自飲,難以自拔。
2025年伊始,中國海警5901艦——萬噸級執法船,在中國管轄海域內進行正常巡航執法,然而菲律賓某些政客和媒體卻掀起一場輿論狂潮。
5901艦被冠以「怪獸船」的荒唐標簽,各種汙名化言論如潮水般襲來,不乏失實之辭、刻意誇大。
顯然,這背後不僅僅是菲律賓單方面的言行。
這種有計劃、有步驟的輿論抹黑手法,顯然是別有用心之人精心策劃的結果。
從少數政客到附庸媒體,手法如出一轍,蓄意炒作,渲染「中國威脅」。
這些手段,正是幕後勢力慣用的伎倆,在全球範圍內煽動對抗、挑動沖突、制造混亂時屢試不爽。
至於幕後之人是誰,答案不言自明。
美國在這場鬧劇中既不親自下場,也不直接幹預,而是透過輿論和政策操縱,煽風點火,推動地區局勢復混成。
菲律賓不過是其一顆棋子,既要承受沖突帶來的代價,又難以擺脫其擺布。
菲方和背後勢力的這場輿論攻勢,不過是為自身失敗的策略找借口,妄圖轉移焦點。
菲律賓就是犧牲品
近年來,菲律賓內部暗流湧動。
美國利用菲律賓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殖民歷史影響,將其塑造為反華橋頭堡。
與此同時,菲律賓內部的政治鬥爭更讓這一問題復混成,成為外部勢力操弄和內部賽局的工具。
馬科斯上台後,美國迅速加緊部署,以南海問題為抓手,全面滲透菲律賓。
馬科斯政府則希望透過在南海問題上的強硬姿態,與杜特爾特時期的靈活務實政策形成對比,從而借此壓制杜特爾特家族的政治影響。
其劍拔弩張的對華政策,更多是為爭取國內民意支持,標榜杜特爾特「軟弱外交」的失敗,試圖為自身贏得更多政治籌碼。
美國抓住機會,將菲律賓北端距離台灣不足200公裏的島嶼迅速納入軍事基地布局,進一步推動其「印太戰略」。
看似為菲律賓提供安全保障,實則是利用其地理優勢,挑動地區局勢,制造緊張氛圍。
菲律賓在這場賽局中,不僅未能獲得所謂的安全感,反而淪為美國遏制中國的前沿陣地,成為其犧牲品。
菲方押寶美國,賭上國家安全,實際上是一場高風險的豪賭。
美國的對菲安全承諾和美菲同盟關系,十分脆弱。
歷史一再證明,美國從不關心盟友的利益,只在意自己的戰略收益。
菲律賓一旦失去利用價值,便會被棄之如敝履。
長期以來,美國在【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是否涵蓋南海爭議島礁及海域的問題上,一直采取模糊戰略。
既不明確承認,也不完全否認。
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為美國留下了操作空間,卻讓菲律賓陷入深深的不安。
從1995年的美濟礁事件到2012年的黃巖島對峙,菲律賓多次向美國尋求實際支持,卻始終只得到有限的外交表態。
2016年「南海仲裁案」裁決結果公布之時,美國政府並未明確強調裁決的權威性,而是以「冷靜與耐心」模糊帶過。
這一態度讓當時的杜特爾特政府意識到,在缺乏美國明確安全保證的情況下,持續對抗中國只會徒增損失,於是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采取更為務實的外交策略。
近年來,中美競爭的加劇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
隨著美國全球戰略的重心轉向「印太地區」,東南亞作為「亞洲咽喉」的戰略價值被進一步放大,而菲律賓作為「第一島鏈」的重要支點,再次成為美國政策的核心焦點。
2019年3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首次明確表態,南海地區適用於【美菲共同防禦條約】,聲稱任何針對菲律賓武裝力量、飛機或公共船只的武裝攻擊都將觸發共同防禦機制。
這一表態被視為美國「撐腰」菲律賓的公開承諾。
2021年1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再次重申這一立場,同時批評中國在南海的「超範圍主權主張」,並承諾將與東南亞聲索國一道對抗所謂「中國壓力」。
美國顯然意在強化其對菲律賓的影響力,同時擴大中菲在南海問題上的分歧,挑撥地區關系,制造更多摩擦。
近年來,美菲關系的「火熱」程度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拜登上台後,成為首位致電祝賀小馬科斯當選的外國領導人。
國務卿布林肯、副總統哈裏斯等高官頻繁訪菲,與菲方高層密切接觸。
針對菲律賓提出的軍事援助、明確防禦承諾等要求,美方也幾乎有求必應。
美國是希望「捆綁」菲律賓,透過菲律賓制造南海局勢的不穩定,從而服務於其遏制中國的長期戰略。
在美國的戰略視野中,菲律賓早已被視為印太地區的關鍵支點,其在第一島鏈中的位置,直接關乎美國「印太聯盟」體系的完整性與戰略縱深。
這正是美國願意為菲律賓提供安全承諾的根本原因之一。
2023年初,菲律賓宣布向美軍開放4個新軍事基地,其中3個位於呂宋島北部的卡加延省和伊莎貝拉省,面向台灣海峽;另一個則位於巴拉望島,直指南海。
美軍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增至9個,其分布直接釘選台海與南海。
與此同時,美國在菲律賓的布局不僅限於軍事基地的數量增加。
在菲律賓的全力配合下,美國推動「美菲+」小多邊機制建設進展迅速,透過強化菲律賓的前沿力量部署體系,以確保其在印太地區安全框架中的核心地位。
自2022年9月首次「美日菲安全政策」對話啟動以來,三方合作顯著加速。
不僅如此,菲律賓與澳洲的安全合作也在這一行程中迅速升溫。
雙方提升為戰略夥伴關系後,安全領域的互動愈加頻繁,甚至可能形成「美菲澳」或「美日菲澳」的多邊安全架構。
透過將菲律賓納入這一體系,美國的印太聯盟布局更加完善,菲律賓也因此成為這一戰略網路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國以「支持菲律賓」為名,實則將其作為圍堵中國的工具;而菲律賓一旦過度卷入地區沖突的賽局,便可能淪為大國角力的前沿陣地,其國家安全與利益恐怕難以得到真正保障。
這種「主動融入」的選擇,究竟能為菲律賓帶來多少利益,明眼人都看得清。
菲律賓還經得起多少次折騰呢?
參考資料:
對華挑釁,馬尼拉沒有「保單」
環球時報
菲律賓小馬科斯政府南海政策變化解析
王傳劍,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