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殲-10從備胎到成為明星選手,僅一次演示定乾坤!

2024-10-25軍情

1982年,中國空軍開始規劃下一代戰鬥機,代號「十號工程」。當時,參與新殲計畫的只有601所,他們帶來了殲-13方案。然而,在一次新殲論證會上,宋文驄帶著他的翼身融合、鴨翼布局新方案,像一匹黑馬般橫空出世,引起了空軍的興趣。他的方案結合了理論和實際,解釋了設計的必要性,最終打動了空軍,並命名為殲-10。

1986年,殲-10正式上馬。然而,當時的中國航空業技術儲備薄弱,連殲-7和殲-8都還沒完全整利索。要研發一款全新的三代機,難度可想而知,最大的攔路虎就是動力。渦扇-10太行剛剛立項,殲-10團隊不敢把希望寄托在這裏。當時的第一選擇是渦噴-15,米格-23的發動機RD-29仿制版。中國透過一些渠道獲得了米格-23M和發動機樣品,可以進行逆向仿制。渦噴-15推力大,但耗油。

然而,1991年,殲-10第一架金屬全尺寸樣機出來後,渦噴-15還沒影子,眼看又要重蹈「計畫被發動機拖累」的覆轍。於是,殲-10團隊果斷決定換裝蘇-27的AL-31F發動機作為過渡,等渦扇-10太行成功了再換回來。沒想到,這一等就是20多年。AL-31F推力大、可靠性高、耗油指標也比渦噴-15好,但吸氣量更高,原來的進氣方案滿足不了要求。為此,殲-10還做了局部修形狀,將早期的進氣道改為更大的矩形進氣道,以滿足AL-31F大口吸氣的要求。

換發後,殲-10的研發進入快節奏。1995年,第一架原型機開始組裝;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成功。為了加快試飛進度,一共建造了6架原型機,用於不同科目的試飛。其中04號試驗機在後期還換裝了渦扇-10發動機,以測試發動機在單發機上的表現。殲-10在試飛時表現出的優異效能讓空軍有點迫不及待,2003年,在試飛科目還沒有全部完成的情況下,空軍就訂購了首批6架,用於編寫訓練大綱。

2003年年底,殲-10完成最後一個科目——霹靂-11的打靶;2004年,殲-10正式服役。很多人習慣上把殲-10的正式量產型稱為殲-10A,其實兩者還是有區別的。2004年正式量產的殲-10,適用的還是1473型雷達,只能制導半主動彈霹靂-11,無法使用霹靂-12。反倒是搭載1492雷達的殲-8F,是國內第一款具備打霹靂-12的機型。一直到2006年之後,使用了提升方案的殲-10才具備了打霹靂-12的能力,型號才前進演化到殲-10A。

國產型號的戰機,除了殲-8,都有發展同型雙座教練機的習慣。2000年,在殲-10單座型的氣動布局、飛行特性等計畫的試飛工作結束後,雙座型殲-10S立項。該計畫的總設計師是楊偉,日後的梟龍和殲-20總設計師。早些年發展殲教-5、殲教-6和殲教-7時,基本都只考慮訓練的需要,不具備作戰能力。但是90年代中國接觸到蘇-27UBK後,思路開啟了。所以殲-10S的定位是戰鬥教練機,要保留殲-10的作戰能力。

殲-10S後座占據的地方原有的裝置,被挪到脊背去了,所以殲-10S的脊梁高大了很多。一來是為了容納挪過來的裝置,二來增加了垂直安定面面積,讓殲-10S並沒有因為加高座艙增加阻力而影響了飛行品質。註意,雙座型殲-10S並不叫殲-10AS,雖然它是基於A型改的。

殲-10研發周期有點長,從1986年立項到2004年服役,歷經18年。所以,殲-10服役時,除了飛行品質,其他的效能比如航電和射控,都有落後了。在基本型開始服役時,殲-10大改方案已經開始了。殲-10B首架原型機於2008年年底出現,並於12月底首飛。殲-10B主要改進的地方是其進氣道變成了固定式DSI進氣道,減輕了重量,最佳化了進氣效率。

另外一個升級的地方,將早前的脈沖都卜勒雷達更換為無源相控陣雷達,是國產第一款裝備相控陣雷達的戰機型號。殲-10B在改進中也增加了和殲-11系列相似的IRST系統,讓飛機在不開雷達的情況下也具備一定的探測能力。垂尾頂端增加了一個電子戰裝置艙,增強了電子對抗能力。相比於殲-10A,殲-10B的效能是全方位的提升。

不過,在殲-10B首飛的2014年,更新的殲-10C也首飛了。後者最大的變化是雷達換成了有源相控陣,進一步提高了探測距離、精度和抗幹擾能力。除此之外,兩者其他的技術狀態差不多。所以,殲-10B只生產了58架就停產了,很明顯是作為一個過渡型號存在的。

另外,前幾年珠海航展,出現過一家換裝向量發動機的殲-10TVC,是基於殲-10B改進而來,主要用於驗證國內的向量推力和飛控技術。不過,該機後來就沒有更多訊息了,也不知道國產的矢推發展的如何。

以上就是殲-10的科技樹。相比於有十幾個型號的蘇-27系列,殲-10譜系確實更簡單。歷史上傳言的殲-10艦載版,目前只在891工程的紀錄片裏看到過模型,真機沒見過。考慮到殲-10在2004年才服役,此時就算搞艦載版本,應該競爭不過航程更遠、載荷大、平台更優秀的殲-15。

殲-10的研發歷程,充滿了挑戰和機遇,也體現了中國航空工業的不斷發展。從最初的「借鑒」到後來的自主創新,殲-10的每一次升級,都代表著中國航空科技的進步。當然,殲-10也並非完美無缺,它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已經成為中國空軍的中堅力量,為維護國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