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新中國發起對越自衛反擊戰,此戰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後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針對外部威脅進行自衛。
這場戰爭持續僅一個多月,卻如新加坡前領導人李光耀所言,深刻改變了東亞歷史行程。
多年後,美國人回望此戰,驚訝於中國所獲,認為其瞞過了全球。
中國從這場戰爭中究竟獲得了哪些益處?關鍵在於分析戰爭帶來的實際利益,確保邏輯清晰且用詞精準,以明確中國所獲好處。
【餵不熟的白眼狼】
自明清時期,越南與北韓在中國朝貢體系中,作為關系最為緊密的藩屬國,占據重要地位。
越南與順從的北韓不同,歷來心存異念,自五代十國獨立後,便與中原王朝多有摩擦,關系時好時壞。
兩國因同文同種、同根同源,中原王朝統治越南無文化障礙。因此,越南自獨立後,其統治者始終有意營造對華敵視氛圍。
歷經千年影響,越南文化基因中已蘊含對北方人的深刻敵意。
19世紀初,越南試圖借法國之力驅逐清朝勢力,未料引狼入室,反被法國人掌控主導權,玩火自焚。
盡管如此,中國仍為援助這個表現不佳的盟友,冒著巨大風險與法國爆發了中法戰爭。
晚清統治腐敗導致中法戰爭結局異常,中國雖未戰敗卻似敗,法國未取全勝卻似勝。
越南自此經歷了長期的沈淪與不振,歷經漫長歲月,國家發展陷入低谷。
二戰時,法屬越南被日本占領。戰後,日本勢力撤離東南亞,依羅斯福總統規劃,越南被劃分為由中國接收的區域。
日軍撤離後,蔣介石依約派遣國軍接管,但胡誌明等人拒絕此安排。
胡誌明曾言:為擺脫中國影響,寧願忍受法國統治五年,也不願長期依賴中國的不利條件。
胡誌明背信棄義,迅速與宿敵法國人勾結。此舉猶如今人私通日本,皆為忘本逐利之行,令人不齒。
法國人借收復駐地之名,派軍艦企圖強登越南,與國民黨駐軍交戰,終遭慘敗。
隨後,蔣介石因內戰繁忙,不願在越南與法國人深陷糾葛,結果中國又一次在未敗之名下實則落敗。
國民黨軍隊撤離後,法國再度對越南實施殖民統治。
隨著中國人撤離,法國人與越共間的矛盾再度顯現。
雙方交談不合,迅速轉為敵對,不久便反目成仇,動手相爭。
法國雖難以匹敵國民黨軍,但應對裝備簡陋的越共軍隊,其力量仍顯綽綽有余。
幾回合後,胡誌明等人被迫撤至中越邊境深山,只能在密林中艱難求生。
1949年中國解放戰爭取得勝利後,越南局勢得以好轉。
渡江戰役結束後,我軍分三路進軍江南,中路軍負責清除兩廣地區國民黨殘部,領軍者為東野林總及中野陳賡。
陳賡解放廣州後,持續追擊國民黨潰軍,直至抵達廣西南部、中越邊界地區。
陳賡與胡誌明是舊友,他們於黃埔軍校時期共事,結下了深厚的交情。
胡誌明得知其到來,迅速指令聯絡陳賡,請求給予援助。
當時,中共領導人周恩來、陳賡等與胡誌明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且因歷史局限,中共領導人並不了解中越兩國歷史上的紛爭細節。
錯誤地認為雙方同屬革命陣營的兄弟,便對越南施以慷慨援助。
解放軍在解放大西南後,將繳獲的美式裝備全贈予越南,並派遣顧問團,對越南遊擊隊實施全面軍事改革。
越南接受中國軍事指導後,軍力迅速增強,迅速超越昔日對手法國。
1954年奠邊府大捷,成功將法國勢力完全驅逐出北緯17度線。
中國對越南有深厚恩情,可謂有再造之功。這一中心思想體現在歷史交往中,用詞準確,邏輯清晰,且字數未超65字限制。
這家夥如同其先輩,常將恩惠視為仇怨,屢屢做出恩將仇報之舉。
1954年,中、美、英、蘇、法五國於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議,旨在討論並尋求印度及北韓半島問題的解決方案。
五大國決議以越南地區及北緯17度線為界,明確兩大陣營於越南的勢力劃分範圍。
基於當時中國國力,爭取到此結果已屬不易,展現了國家的全力付出。
若堅持不讓步,很可能招致美國介入,最終導致的結果無非是再次爆發韓戰。
中國不會出兵與美國直接對抗,為越南統一戰爭承擔後果,即使中越關系再好,也不能采取這樣的行動。
越共南方派認為,承擔此義務對我們而言是理所當然的。
不支持他們完成統一戰爭,等同於對朋友的背叛。我們堅持這一立場,確保邏輯清晰且用詞準確,維護朋友間的信義。
【狼子野心】
日內瓦會議後,胡誌明影響力減弱,支持統一的南方派掌權,該派無視會議協定,直接對南越發動了進攻。
中蘇美法均被卷入戰爭,我們因此被迫承擔其統一所帶來的後果與責任。
南方派掌權越南政壇後,雖因現實所迫與中國表面周旋,但內心早已與中國貌合神離,關系疏遠。
1972年,尼克森對中國進行存取,此舉標誌著中美兩國關系實作了歷史性的突破,雙方關系開始逐漸緩和。
南方派重燃我們損害其國家利益的疑慮,導致雙方關系公開出現裂痕。
1975年越南統一後,迅速轉變立場,與中國保持距離,轉而投向蘇聯,成為其盟友。
試圖利用蘇聯的支持,整合法屬印度殖民地,以此與中國形成勢均力敵的局面。
越共領袖黎筍為取悅蘇聯,清除黨內親華勢力,驅逐迫害國內華人,並派軍越境,襲擊中國村莊,殺害邊民。
越南行為令中國憤怒,但當時中國剛從動蕩中恢復,內部問題亟待解決,故只能暫時忍耐,未予計較。
1978年12月18日,三中全會後,中國解決了國內問題,得以著手應對外部挑戰,特指長期以來的敵對勢力。
1979年2月17日,即三個月後,中國發動了對越自衛反擊戰。
開戰僅一月,中國突破越南首都河內最後防線諒山,成功瓦解其最後一道屏障。
越南政府戰前揚言要攻打友誼關,然而戰後卻變得驚恐不安,每日處於極度惶恐之中,無法安寧。
此時,若中國增強力度,越南恐將重歷亡國之危,且當時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會采取此行動。
關鍵時刻,鄧小平在北京緊急命令前線許世友將軍撤退。
中國撤出所占越南全部領土,恢復至戰前的邊界線。
【戰爭紅利】
當時情境下,鄧小平的舉措極為高明。
若我們掌控河內地區,致使越共政權覆滅,
接下來應如何行動?是否應持續擴張,吞並越南?
這無異於明目張膽的侵略,將導致中國在國際上陷入孤立境地。
此舉違背了我們改革開放、廣泛結交的既定策略。
若我們不予幹預,越南地區勢必將重陷動蕩局面。
若日後出現親美政權,那數十年的越南戰爭成果豈不付諸東流?
因此,越共政權可受打擊,但不可徹底摧毀。
越南共產黨縱有諸多不足,但至少不會全面倒向美國。其立場在關鍵時刻,仍能保持一定的獨立性與距離感。
雙方間血海深仇深厚,非一代人時間所能消解,恩怨糾葛,難以輕易化解。
即便仇恨消解,鑒於越共對民族獨立的堅定追求,他們絕不會成為美國的附屬國。
權衡兩害選其輕,保留越共可確保二三十年內,其不轉變為美國反華據點。
這是我們戰爭中的第一個收獲:成功保留了越南戰爭的大部份成果。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們獲得的第二大益處是阻止了越南在中南半島的擴張意圖,並贏得了東南亞國家的正面看法。
在毛主席時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相對緊張,一直較為僵化。
昔日,我們倡導向緬甸、越南、柬埔寨、寮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輸出革命,這些國家的遊擊活動中均有我們的支持存在。
這致使東南亞地區的領導者對我們保持高度警覺。
對越自衛反擊戰前,鄧小平存取新加坡,意在尋求李光耀的支持。
李光耀直言不諱:你期望我們與中國共製「北極熊」,但我們意在借「北極熊」之力以制衡中國。
若不消除這種戒備心理,它將成為我們未來對外開放事業發展的阻礙因素。
當時,越南吞並寮國與柬埔寨,東南亞各國因軍事實力不足,無人能阻越南擴張,普遍感到惶恐不安。
這足以作為一個極佳的表忠誠之舉。
中國打擊越南以維護地區和平,同時不貪圖其領土,此舉極大改善了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印象。
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後,李光耀態度驟變,稱此戰改變了歷史。
對越自衛反擊戰不僅贏得了東南亞國家的好感,還成功阻斷了越南邁向強大的道路。
越南地域狹小,資源匱乏,欲擴張唯有西越長山山脈,並寮國、柬埔寨,再圖泰國、緬甸等富饒之地。
解放軍僅用一月抵達越南首都河內城下,關鍵原因之一在於越軍主力被牽制於柬埔寨,無法及時回援。
解放軍撤回國後,越南領導層因驚懼,被迫將柬埔寨的越軍主力調回北部,於老山、者陰山區域與我軍對峙長達十年。
兩山輪戰對中國而言是鍛煉實戰,而對越南則是重創國力,影響深遠。
越南二戰後歷經30年內戰,稍得喘息,卻又迅速陷入新的戰爭困境。
十年兩山輪戰,嚴重消耗了越南國力,導致其資源枯竭。
1986年,越南北方領導人長征執政後,立即著手主動尋求與中國進行和平談判。
1989年東歐劇變後,蘇聯衰落,越南失去最大支持,被迫放棄強硬立場,向中國妥協,並放棄對寮國和柬埔寨的控制。
中國透過此戰贏得了寮國、柬埔寨的友誼,至今,這兩國仍是中國在東協中最親密的夥伴,保持著深厚的友好關系。
若兩國支持中國,越南向西擴張之路將被阻斷,僅能被困於長山山脈以東的狹長沿海區域。
然而,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們取得的最大戰果遠不止於此。
中國在此戰中的最大收獲,是獲得歷史機遇,果斷與蘇聯陣營決裂,並順利加入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
季辛吉回憶道,中國最卓越之處是適時與蘇聯撇清關系,站在了冷戰勝利陣營。
若非80年代末社會主義運動低谷,我們或隨蘇聯一同崩潰,成為西方急於消滅的敵人。
對越自衛反擊戰勝利後,美國認識到中國在制衡蘇聯上的作用,雙方因此進入了長達十年的友好合作時期。
美國放寬了西方資本進入中國的限制,使中國得以初步融入西方全球化秩序。
八九十年代,中國開放後,雙方經濟聯系取得顯著進展,成果突飛猛進。
80年代末,西方資本,特別是日韓資本,在中國已占據重要地位。
面對龐大經濟利益,西方若欲與我們徹底決裂,應深思熟慮後再行動。
有句話言道,世事之所以敗壞,皆因彼此纏結不清,你融入我,我滲透你,界限模糊。
若中國未與西方有利益緊密相連,西方將不介意將中國與蘇聯同等對待,采取不利措施。
嘗到中國發展甜頭後,他們將更加深陷其中,直至將中國全面融入全球化,卻意外培育出一個難以駕馭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