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個人的命運既和自身努力奮鬥有關,也和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個人的未來與國家的未來緊密相連。
一個人的名字凝聚著一個人的生命存在、社會責任、人生軌跡等,也寄托著父母對他的期望。名字裏面有個「國」,正是將個體命運融入家國情懷的具體體現。
時值新中國成立75周年,澎湃新聞推出國慶特別策劃——我的名字裏面有個「國」,以記錄這些年輕人的人生故事,也記錄著他們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心路歷程。
「因為我名字裏包含的‘國’這個字,從小到大其他人一聽到我的名字,就會聯想到‘清澈’,‘清廉’等詞語,這是一個充滿正氣的名字。」張國清說。
「00後」張國清出生於軍人家庭,兩代人從軍的背景凝結成這個家庭的紅色家風,也從小在張國清心雷根植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大二時他選擇應征入伍,以實際行動踐行報效祖國的理想。透過在軍隊中的歷練,張國清不僅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軍人,也更加堅定了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力量的決心。
退休後,張國清選擇繼續深造,目前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告學專業學習。他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希望未來自己能創作出更多具有深遠意義的廣告作品,讓中國廣告走向國際舞台。
張國清 受訪者供圖
紅色基因孕育愛國情懷
張國清的名字是由父母共同所取。「父母覺得這個‘國’字本身就很好,他們對‘國’字拆開來進行了解讀,就是國中有‘王’,國中有‘玉’。既表達了對孩子成才的期望,也寄托了希望我能經過雕琢最終成就一番事業的願望。」張國清表示。
由於生日恰好在國慶日期間,張國清在成長的過程中偶爾會被朋友以「張國慶」或「國慶」相稱。「本身‘國慶’和‘國清’這兩個詞就非常的相似,是諧音,有時候大家就會喊我‘張國慶’。因為我也是出生在這樣一個日子裏,所以大家這麽叫我,我也覺得很正常。」張國清說。
張國清出生於一個充滿紅色基因的家庭。他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是軍人,父親也曾在部隊服役。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張國清受到深厚的愛國教育影響。「父母的言傳身教,總是圍繞著正直、愛國這些主題展開。這種教育方式,並不是刻意為之,而是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細節裏。」
這樣的一種家庭氛圍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張國清。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開始逐漸理解了這些教導背後的意義:新中國由弱到強的波瀾壯闊歷史,激勵中華兒女弘揚忠誠、執著、樸實的鮮明品格,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而心系家國天下就是要將個人價值同國家需要緊密對接,把個人小我融入國家大我。
應征入伍
青年當有報國誌,青春無悔在軍營。2021年3月,還在讀大二的張國清應征入伍,到部隊服役兩年。從一名普通的地方青年成長為合格的軍人,這一過程充滿了挑戰與磨煉,也讓張國清學到了很多寶貴的人生經驗,他將這段軍教生活視為自己生命中最寶貴的經歷。
「當兵改變了我什麽?」每一個曾身披軍裝的年輕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答案,而每一位退休士兵的背後都是一段段精彩故事。在張國清看來,新兵連其實就是打破重組,打破原來的生活習慣、思維模式、價值觀念,讓你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軍人。這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磨煉,更是心靈和意誌上的重塑。
張國清主持相關活動
張國清告訴記者,入伍前他也曾了解到社會上對軍人的一些偏見,認為「無條件服從命令」就像「木頭人」一樣。但在他看來,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義。「部隊就像是一所大學校,讓我不僅學習了軍事技能,也在不斷的訓練和實踐中,明白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培養了自己的責任意識。」張國清表示。
「在部隊裏有一句話經常被提起——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在張國清看來,盡管日常訓練中有許多重復性的任務,但這種持續不斷的鍛煉也讓他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在參軍的兩年裏,他也學會了如何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也更加堅定了為國家和社會奉獻的決心。
「努力讓中國廣告走向世界」
經歷過兩年軍教生涯,張國清重新踏入了寧靜的校園,與過往最大的變化在於心態與眼界。他在心中種下了堅毅的種子,歲月錘煉的堅毅性格,也為他的日後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石。
原本張國清就讀的是醫學類專業。但退伍後,他遵從個人興趣,選擇到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習廣告學專業學習。
「很多國產品牌,比如比亞迪、李寧等,他們的廣告在宣傳產品的同時,也在輸出價值觀。」張國清希望,未來自己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廣告人,透過創作具有影響力的作品來傳播正能量。因為廣告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創意表現,更是一種傳遞價值觀、輸出正能量的重要形式。
「正如【黑悟空神話】這樣的作品能夠在國際上獲得認可一樣,我也希望未來能參與創作出更多具有深遠意義的作品,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張國清表示,自己很熱愛廣告這個行業,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推動中國廣告行業走向世界舞台,使其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視窗,傳遞出更多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作為新一代的中國青年,我們應該保持初心,專註於做正確的事情,不要讓貪婪和不必要的欲望拖累自己前進的步伐。」在張國清看來,成功並非只關乎物質收獲,更重要的是實作自我價值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和從容。
澎湃新聞記者 楊喆 實習生 王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