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打到頭疼了:庫爾斯克戰場吃大虧,談判態度突然軟了
這幾天烏克蘭可真是不好受。就在1月6日,烏軍在庫爾斯克方向的反擊行動就像踩 到地雷一樣,疼得直跳腳。一天之內發動了三波進攻,結果全都鎩羽而歸,好比三拳打在了棉花上,又累又憋屈。
要說烏克蘭現在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一邊是庫爾斯克戰場上碰了釘子,另一邊庫拉霍沃的戰事更是雪上加霜。更讓人意外的是,一向態度強硬的澤連斯基總統,這回在談判問題上松口了。從之前非要加入北約不可,現在改口說只要"安全保障"就行,這態度轉變得也太快了。
這變化說明什麽?咱們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這背後的故事。
說到庫爾斯克戰場,烏軍現在打得可夠嗆。他們主要是沿著森林邊緣往東南和北邊的貝爾丁村推進,這走位看著像是在打遊擊戰。為啥非要躲在森林邊上呢?說白了就是怕俄軍的"千裏眼"——光纖無人機。
這光纖無人機啊,就跟空中的探照燈似的,你在哪兒它都能看見。不過烏軍也不是沒有對策,他們最近搞了個新玩意兒——電子幹擾裝置。這玩意兒就像給無人機戴了個"眼罩",讓普通的FPV無人機找不著北。但俄軍的光纖無人機不吃這一套,而且數量還不少,比烏克蘭的裝甲車都多。
說到俄軍,這回他們可是設了個"連環套"。就像下象棋似的,你覺得對方漏了一個口子,沖上去才發現是人家故意擺的局。從俄軍1月份故意放松進攻,到快速解決庫拉霍沃戰場,再到提前準備指揮防禦,這哪是臨時起意?分明是等著烏軍往這個坑裏跳呢。
要說心疼,還得看看庫拉霍沃那邊。這地方可是烏軍在頓巴斯西南部的"鐵桶陣",十年功夫打造的防禦工事,地下通道四通八達,就跟螞蟻窩似的。北邊還有個水庫擋著,限制俄軍裝甲車的活動,簡直是天然的屏障。
烏軍在這兒可是下了血本,投入了三個主力旅,一共一萬五千多號人馬。要擱在學校裏,這就是一所大學的學生都得有了。可現在呢?十個人裏能站著的都不到兩個,平均每天都有150到180個士兵傷亡,這數位比有些村子一年的人口還多。
打成這樣,澤連斯基也是沒轍了。以前談判的時候,他說加入北約是"必選題",現在改口說只要有"安全保障"就行。這變化說起來不大,差別可不小。打個比方,以前是非要找個富豪當保鏢,現在是有人護著就行,這彈性可就大多了。
說是軟化態度,但烏克蘭在庫爾斯克的進攻估計還得繼續。為啥呢?說白了就是不撞南墻不死心。就像上學時候,不考砸幾次,都不知道自己有多需要補課。現在烏克蘭也是這樣,為了向西方要更多援助,不吃點苦頭是不會回頭的。
要我說啊,這仗打到現在,烏克蘭的處境真有點像是考試沒復習好又非要硬著頭皮去考。明知道考不好,但又不得不考,因為不考連補考的機會都沒有。現在的問題不是贏不贏的問題,而是怎麽輸得不那麽難看,還能保住"補考"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