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回顧:俄羅斯專家:中俄從來不是盟友,只不過是同路人?

2024-07-26軍情

俄羅斯專家:中俄從來不是盟友,只不過是同路人?在全球的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家組織中,每一個國家都走著不同的發展道路,最終的目標無非是追求和平或避免戰爭。中國自古以來便堅持走一條和平的道路,這條道路穿越千年的時光,跨越萬裏的山河,包容著多樣的文明,即使在風雲變幻、瞬息萬變的時代中,中國始終以和平與發展為方向標。

盡管世界的廣闊讓人感到無限可能,但現實中的世界卻顯得狹小而擁擠。風險和競爭隨處可見,如俄烏沖突、巴以武裝沖突,以及一些國家內部的內戰問題,這些都使得我們意識到,全球的和平並非如此理想,只是因為國家間的合作與努力,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穩定與安全。

面對俄烏戰爭這一全球性熱點問題,中國作為與俄烏關系較為密切的國家,所持的態度受到廣泛關註。

俄烏戰爭已經持續了三年之久,這場沖突逐漸演變成了以俄羅斯為一方,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為首的國家為另一方的對抗局面。

盡管烏克蘭是一個相對小國,但憑借西方國家的大量軍事援助,它在正面戰場上有效地牽制了俄羅斯的力量,並試圖透過這種方式削弱俄羅斯的經濟體系。烏克蘭的積極表現也使得其獲得的資助不斷增加,這也是澤連斯基頻繁透過視訊與國際社會溝通,甚至敢於對俄羅斯做出挑釁的原因之一。

俄羅斯盡管資源豐厚,但長時間的軍事消耗以及北約國家聯合施加的經濟制裁,讓其在戰爭初期面臨了巨大的困境。面對這種局面,世界各國的高層開始密切關註中國的立場。

中俄之間的友誼由來已久,尤其是在北京冬奧會期間,即便俄羅斯正在經歷戰爭,普亭依然親自前往觀禮,這一舉動也反映了兩國之間深厚的關系。然而,盡管兩國有著長期的合作與友誼,中國在普亭提出的戰爭勝利條件上從未公開表達過支持。這種情況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那麽,中國的態度為何如此微妙?

俄烏戰爭持續了三年,引發了國際社會對中俄關系的廣泛討論。俄政治學家康史坦丁·卡拉切夫直言,中俄關系並非真正的友誼,而是基於共同利益的合作關系。他認為,中國不會希望俄羅斯戰敗,因為這場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潛在的利益。卡拉切夫指出,中國提倡的和平解決方案僅僅是象征性的,缺乏實際的操作性。

卡拉切夫進一步指出,北約國家的持續東擴已經威脅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在他看來,追求和平解決並不現實,因為普亭曾表示,結束戰爭的唯一途徑就是戰勝烏克蘭。卡拉切夫對中國的批評非常明確,他認為中國不僅沒有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反而希望從這場沖突中獲利。因此,他認為中俄之間的友誼只是表面上的。

然而,卡拉切夫的觀點可能有些偏激。實際上,中俄之間簽署的只是友好條約,並沒有正式的同盟條約,這一點在國際關系中是十分明確的。因此,將中俄關系完全定義為「盟友」是不準確的。

中國在這場沖突中的態度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中國始終強調和平解決沖突的重要性,倡導透過對話與談判來化解矛盾。其次,中國的立場既要考慮到與俄羅斯的長期合作關系,又要在國際事務中保持相對中立,避免陷入過於明顯的立場沖突。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國始終保持中立,致力於推動和平解決這一沖突。這一立場不僅體現了中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責任和義務,也彰顯了作為超級大國的擔當。

有俄羅斯專家提出中國應直接支持俄羅斯,甚至與其結盟,這種觀點顯然缺乏實際依據。中國堅持的獨立自主原則,是從抗日戰爭時期延續至今的核心政策。作為一個不結盟的國家,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始終保持中立,以避免將沖突擴大為三大超級大國之間的對抗,這樣的局面可能引發全球性戰爭,這是任何和平倡導者都不願看到的。

至於指責中國在俄烏沖突中「作壁上觀」的說法,也並非事實。在俄烏沖突初期,俄羅斯受到北約聯盟的經濟制裁,國內經濟曾一度陷入困境。與此同時,中俄之間的合作關系卻穩步提升。例如,2023年中俄雙邊貿易總額突破兩千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雖然中國對能源有進口需求,但這實際上也可以視為一種經濟上的「另類援助」。

中國的合作理念一貫是「合作共贏」,這不僅體現在口頭上,更透過實際行動表現出來。真正的夥伴關系不僅僅是空話,更需要透過實質性的合作來體現。因此,判斷中俄關系的真實狀況,還需看清雙方的實際行動和合作成果,而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言辭。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