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軍在中國周邊的活動頻繁異常,尤其在南海地區表現尤為突出。
作為支持菲律賓對華挑釁的背景力量,美軍積極參與了一系列演習和其他行動,甚至在美菲聯合演習中開始模擬與中國交戰。
然而,與此同時,在西方世界的後花園,美軍卻頻頻受挫,不得不撤離非洲那些耗費巨資、經營良久的基地。
近日,美國媒體大肆報道美軍在非洲遭遇的最新挫折。
尼日政權去年發生變動後,新政府立即下令美軍撤離第101和第201空軍基地。
這兩個空軍基地現駐紮了美軍在非洲的大部份軍事力量,包括MQ-9無人機和大批特種部隊。
美國一直試圖留在這些基地,而尼日人的反應卻十分簡單:他們邀請了由原華格納公司改組的俄羅斯非洲軍團直接進駐了美軍尚未撤離的101空軍基地。
美國人慌神了,因為他們表面上宣稱尊重主權並準備撤軍,但實際上卻在暗中拖延。
畢竟,俄羅斯軍隊和美國軍隊長期駐紮在同一軍事基地,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尤其考慮到目前兩國之間的關系。
根據美國方面的陳述,這座軍事基地仍有約1000名美國士兵、150名義大利軍人和100名德國軍人。
自俄羅斯軍隊進駐後,美軍即進入高度警戒狀態,全副武裝穿戴防彈衣和頭盔。
盡管美軍規模龐大,但面對百余俄軍的先遣隊時,他們表現得驚慌失措;而相鄰的義大利和德國軍人則顯得輕松悠閑,頗有些不合時宜。
隨著俄軍的進駐,美軍開始加快了從該地區撤離的行程。
為了確立其在非洲的戰略要地,美國投入數億美元興建了這兩個非洲最大的基地,涵蓋了跑道、機庫、軍營等重要基礎設施。
然而,僅僅在短暫的時間裏,這些基地就不再屬於美國,而成為了俄羅斯在薩赫勒地區最重要的據點。
這一舉動使得俄羅斯得以用較少的經費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而美國則在這一交易中花費巨資卻未能得到相應報酬。
美國媒體最近紛紛批評指出,自去年以來,駐紮在非洲的美軍已經成為俄羅斯軍隊以及尼日等薩赫勒地區國家的人質。
俄羅斯軍隊最終以這些人質換取了高價值的軍事基地,這被視為美軍近年來的又一次重大失敗。
美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失去了尼日兩個重要基地,並被查德命令撤軍後,再也沒有任何有價值的軍事據點。
這意味著美國領導的西方勢力已經無法在非洲進行任何形式的軍事或政治幹預。
俄羅斯非洲軍團的影響已經蔓延自馬利、布吉納法索、尼日,穿過中非和查德,一直延伸至蘇丹,形成了一個廣袤的「華格納之弧」。
從曾經是西方勢力核心的薩赫勒地區,乃至整個黑非洲,都已經與西方逐漸疏遠。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除了政治和軍事領域的影響力外,其全面去西方化的經濟沖擊也不容小覷。
這種影響甚至可能對全球市場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削弱美元的主導地位,動搖西方金融霸權。
世界黃金與鈾礦石的重要供應地——非洲的薩赫勒地區,不僅供應了西方世界相當比例的黃金與核原料,同時還擁有大量已勘探的石油與天然氣等資源,形成了一座真正的財富寶庫。
然而,這一地區長期以來飽受動蕩、貧困和落後的困擾,這背後與西方世界故意施加的壓力與制造的混亂密不可分。
西方長期壟斷了尼日等國家的礦產,將其收入據為己有。
任何有誌於改善貧窮落後局面的政治領袖,都可能面臨被美國、法國等國家支持的反對派叛亂推翻的風險。
在西方的主導下,尼日只能獲得其采礦收入的8%,這種懸殊收入比例使得黑非洲缺乏購買力,同時也導致市場環境的匱乏。
而西方世界則借此獲得了大量的資本和資源能源,使得非洲人在缺乏定價和資源控制權的情況下,很難在經濟和政治層面取得話語權。
薩赫勒地區如此一來,便只會持續陷入貧困與脆弱之中。
過去我們曾在這些國家投資建設金礦、鈾礦等產業,但由於受到美國或法國支持的叛軍的綁架和破壞等行為的幹擾,推進工作常常艱難。
在俄羅斯人重返非洲,協助多個非洲國家維護穩定、打擊叛亂分子、加強中央政府控制力、撤離西方駐軍之後,這些非洲國家終於擁有了逐步恢復經濟主權、建設自身經濟實力的能力。
與俄羅斯人在軍事和政治領域驅逐西方勢力出非洲的行程同步進行的,還有中國將經濟合作與建設之路拓展至非洲的舉措。
在薩赫勒地區局勢穩定後,中國企業將面臨日益減少的政治風險,這將消除後顧之憂。
同時,由於沒有西方國家支持的叛亂活動,不會再有破壞建設成果的憂慮。
隨著非洲國家未來快速發展,將產生更多購買力,這將為中國汽車、機械等工業產品提供更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出口機會。
這也將促進中國能源和資源供應的多元化,進一步增強中國的經濟安全性。
西方主導的美國勢力被驅逐出非洲,這是對全球都有益的重大事件。
因失去了非洲廉價資源供給、無法再以美元、歐元購買非洲產品,以及喪失了非洲市場,西方的經濟霸權受到了淪陷性的打擊。
作為安全和政治承諾的一部份,俄羅斯人現在正在幫助前殖民地國家擺脫西方駐軍和政治影響力,還在推動平息叛亂、穩定局勢。
緊隨其後的是中國企業提供經濟援助和開展建設,以開拓新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