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福建號」最高速度高達35節,節是啥意思?這種速度水平如何?

2024-07-24軍情

你清楚中國航母的航速是幾個節嗎?

面對這個問題,你或許首先會問:「節」不是用來指代數量的嗎,怎麽會用來表示速率呢?

實際上,「節」是船只的速度計量單位,與陸地上的不同,甚至飛機的速度也采用「節」這一單位。

為何航運單位需要單獨設立?一節到底有多長呢?

我們常常聽見這樣一句話:「世間的武藝,唯有速度無可抵擋。」顯然,速度是決定力量的一項關鍵因素。

作為絕對實力的象征,航空母艦也開始了速度的競賽。

首先登場的是來自法國的「戴高樂」號,這艘航母是以法國第十八任總統戴高樂的名字命名的,而非總統本人參與比賽。

「戴高樂」的航速為27節,以這個速度行駛,全天可行駛1000公裏。

這艘艦船的速度並不算迅猛,但戴高樂號的一個優點在於其穩健性。整個船體采用了三維焊接技術,能夠有效降低漏水等問題,即使遇到劇烈撞擊,也不容易翻覆。

這艘航母確保了法國在海軍力量上的優勢,鞏固了其在歐洲國家中的地位。

美國的「福特號」航母速度遠超過「戴高樂」,瞬間達到了30節的水平。

作為第一個開展航母研究的國家,美國的「福特號」航母率先配備了電子彈射技術。

「福特號」還裝備著核子動力系統,使其有著超強的續航能力,外加攜帶的艦載戰鬥機和各種火炮,對一個小型國家進行致命打擊,還是比較輕松。

關於中國,今年五月,中國的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啟動了試航,最高速度達到了35節。

除了飛行速度以外,「福建艦」最讓美國所仰慕的是其能量儲存技術,畢竟充足的電力是確保戰機能夠順利起飛的關鍵因素。

如果戰場上的發射裝置失效,即使擁有再優秀的戰鬥機,依然難以在與敵人交戰中發揮作用。

在美軍進行的8000多次電磁彈射器測試中,故障發生了3000次,這樣的比例在戰場上是相當危險的。

美國的彈射系統存在一個問題,即無法獨立控制。四個彈射器是相互連線的,如果其中一個發生故障,必須進行斷電維修,那麽其他三台也會隨之停止運作。

中國的「福建艦」在許多方面讓美國難以理解,至少在彈射系統的技術上,已經領先於美國。

「節」,最初並不表示船的速度,而是指繩子的長度單位。繩子打結後,以兩個結為界,中間的部份被稱為一節。

「節」與船舶的航行速度有關,這一說法可以追溯到16世紀。

那個時代的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對陸地的征戰,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逐漸向海洋進發。

在探索海洋的過程中,有兩個關鍵要素需要掌握,一個是方向,另一個是航行的速度。只有了解這兩個要素,才能推算出自己已經航行了多少距離,抵達了哪個位置。

判斷方位的方式有許多種,仰望天空可以觀察太陽的升降和星星的位置,低下頭則可以使用指南針和牽星板來指引方向。

速度就變得比較困難了,四周一片茫茫大海,沒有任何參照物,更遑論有航行記錄儀了。

那該如何處理呢?有位海員註意到了船上的繩索,想到了一個主意,可以用它來進行測量。

繩子測速度的原理很簡單,首先選擇一段固定長度的繩子打結,然後把整條繩子均勻分成若幹相等的部份。

隨後在一端綁上重物的木制品,然後將其投放入海中。

這個木制品如果被投進海洋,會因為海水產生的阻力而處於相對不動的狀態,而綁住它的繩索則會因船只向前移動而不斷沈入水中。

此時繩子沈入水中的速度,正好與船只行進的速度相同。

計算繩子浸入水中的速度相對容易,可以在旁邊放置一個沙漏,等沙漏的沙子流完後,記錄下繩子落入水中時的節數。

沙漏中的時間是恒定的,流動的快慢可以透過繩子的段數來判斷。盡管誤差較大,但在當時,這已被視為比較準確的測量方式。

這種方式廣泛采用後,「節」便成了船舶專用的速度測量單位。

沙漏中的時間流逝速度各不相同,而每段繩子的長度也很難保持一致,因此「節」的具體速度始終無法統一。

到了十六世紀末,有人建議用每小時一海裏的速度來定義1節,這一提議得到了廣泛認同,因此1節就被視為等於1海裏。

海洋中的出現,也與古代人們的海上探險息息相關。

現在,地球上任意一個物體的精確定位均采用經緯度來描述。

地理座標的劃分始於公元前120年,那時一位名為克勞狄烏斯·托勒密的學者在研究古代的天文學和地理學時,認為在制作地圖時,應該依據橫豎交錯的網格來確定位置。

它引入了經緯度的概念,但地球的形狀是一個球體,如何才能用橫縱座標來準確表示呢?

經過深思熟慮,托勒密選擇將經緯線的地圖設計成扇形,從而誕生了「托勒密地圖」。

經緯線的產生,為人們進行海上測量打下了基礎。

後世根據先人所留的經緯圖,沿著子午線將地球劃分為360°,每度進一步細分為60分,而1分之間的距離則用1海裏進行衡量。

1海裏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計算公式表示:子午線長度的兩倍除以360再除以60。

透過這種簡單的計算,可以得出1海裏等於1.852公裏。

地球並非一個標準的球形,而是一個在赤道略微膨脹、兩極稍微扁平的橢球體,因此在不同的緯度上,1海裏的長度存在明顯的差異。

例如,赤道附近的1海裏大約是1843公尺,而在緯度45°時大約為1852.2公尺,在兩極地區則約為1861.6公尺。

為實作統一,1929年,國際水文地理學大會決定將1852公尺設定為一海裏,而至1948年,國際海上人命會議亦正式承認將其定義為一海裏,即1852公尺或6076.115英尺。

海裏的長度標準一旦確立,表示速度的「節」也隨之有了統一的標準,1節等於每小時1海裏,換算為千米每小時則為1.852千米。

現在,節作為單位不僅在輪船上使用,在飛機上也很普遍,這是因為許多飛行器的設計都借鑒了航海的理念。

飛機的速度單位為節,同時也與周圍的參照物有關。

地面上行駛的汽車,以千米每小時作為標準,是因為道路是靜止的,只有車輛在移動,這樣能進行準確的測量。

船和飛機是不同的,船在水中,水會流動,而飛機在空中,空氣也會流動。

此時不能僅僅用船在水面上行駛的距離或飛機在氣流中飛行的時間來計算其速度。透過其他參考物計算出的速度值,更能反映真實速度。

這種傳統的速度測量方式雖然無法展現出科技水平,但卻蘊含著獨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