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中途島戰役後挑大梁的飛鷹級航母,由客輪打造而成

2024-12-27軍情

一九四二年六月,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元氣大傷,四艘大型航母付諸東流,太平洋戰場的主導權易手。這場戰役改變了太平洋戰爭的走向,戰後,日本海軍航母損失慘重,只能依靠兩艘剛剛服役的「飛鷹」級航母撐場面。然而,「飛鷹」級並非正規航母,而是改裝自豪華郵輪,戰鬥力與專業航母相比遜色不少,這便是「飛鷹」級航母的來歷。

「飛鷹」號航空母艦的前身,「橿原丸」號郵輪,原本計劃用於太平洋航線,最高航速達24節,大型高速客輪,定位高端,服務橫濱、夏威夷和舊金山。日本郵船公司建造它,意在超越當時所有太平洋航線的外國郵輪,設計排水量兩萬四千噸,船上設施一應俱全,極其豪華。但軍方發現了它,看中了其軍事潛力,許諾承擔建造費用的六成,條件是按軍方標準建造,並隨時可征用,這使得郵船公司無法拒絕。

日本海軍受【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主力艦噸位只有英美六成,這解釋了他們為何對民間船只提供優厚條件。條約的束縛激發了日本另辟蹊徑,他們鼓勵民間造船廠在設計時就考慮軍艦改裝可能性,並開出豐厚獎勵。如此一來,戰時可迅速將民船改造成軍艦,快速提升海軍實力。

三菱長崎造船廠於1939年3月20日開工建造「橿原丸」號,同年11月30日,「出雲丸」號在神戶川崎造船廠開工。這兩艘郵輪尚未完工,國際形勢急轉直下。1940年10月,軍方以戰時狀態為由征用改造這兩艘船,使得它們未能投入郵輪營運。海軍接收後迅速將其改裝為航母,「橿原丸」號更名為「隼鷹」號,「出雲丸」號更名為「飛鷹」號,後者領先交付,故此級航母被稱為「飛鷹」級。

「飛鷹」級航母,長219.3公尺,寬26.7公尺,吃水8.2公尺,標準排水量24100噸,滿載排水量達28300噸,艦員1187人。它采用兩台蒸汽輪機驅動,馬力56000,雙軸推進,航速25.5節,續航力12000海裏(18節航速)。艦載機53架,另有5架備用。艦上裝備6座雙聯裝127公釐高射炮,以及8座三聯裝25公釐高射炮,戰爭後期還加裝了更多25公釐高射炮,包括三聯裝、雙聯裝和單裝。其獨特的島型結構,加上傾斜的煙囪,構成其顯著外觀特征。

「飛鷹」級軍艦鍋爐數量少,設計初衷是雙重用途所致,並非采用日本海軍常用的艦政本部式鍋爐和輪機,效率和維修都存在不便。航速方面,「飛鷹」級也遜色於正規航母,後者航速普遍超過三十節。寬敞舒適的乘員艙室,甚至達到豪華郵輪標準,卻壓縮了機庫空間,導致可搭載飛機和人員數量有限。然而,舒適的乘員環境本身也是戰鬥力構成要素,二戰日本海軍艦船因武器裝備堆積導致乘員環境惡劣,最終影響了其戰鬥力。

中途島海戰重創日本海軍,僅剩兩艘「飛鷹」級航母組成第二航空戰隊。十月,近藤中將指揮的艦隊在聖塔克魯茲群島海戰中部署這兩艘航母。「隼鷹」號的飛機出色地擊沈了美軍「大王峰」號航母,還重創了「南達科他」號戰列艦及「聖胡安」號巡洋艦,這對於一艘改裝民用船只的航母而言,戰果顯著。「飛鷹」號因機械故障未能參戰,兩艘驅逐艦護送其返航。假設「飛鷹」號正常作戰,美軍損失可能更大,「企業」號航母很可能也難逃厄運。

美軍破譯電報,六月出航的「飛鷹」號遭遇潛艇伏擊,四枚魚雷命中,僅兩枚爆炸,僥幸逃生,最終拖回橫須賀修理。十月,「隼鷹」號同樣遭到美軍潛艇攻擊,舵機損毀,螺旋槳癱瘓,「利根」號重巡洋艦將其拖回佐世保進行大修。

馬利安納海戰打響,六月,兩艘「飛鷹」級航母沖鋒陷陣,卻遭遇美軍強勢反擊,戰機損失慘重,毫無戰果。其中「飛鷹」號傷亡慘重,最終被美軍潛艇擊沈。「隼鷹」號雖然也受損嚴重,但幸運逃回日本,得以維修。

「隼鷹」號航母1944年12月9日完成馬尼拉運輸任務返航,途中遭遇美軍潛艇襲擊,艦首中了兩枚魚雷,右舷機艙湧入五千噸海水。即便如此,它仍奇跡般地返回佐世保,戰損停泊直至日本戰敗。就像「雪風」號一樣,它也成了日本海軍裏難得的「幸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