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這場曠日持久的較量,已經從最初的邊境交火逐漸發展成一場現代戰爭技術和意誌力的全面比拼,說白了,這不再只是兩國之間誰更硬氣的問題,而是看誰能在高科技武器、軍事資源分配以及全民支持度上撐得更久一點,你說是不是?
就拿最近發生的一件事來說吧,22號的時候,烏克蘭那邊釋出了一則聲明,說俄羅斯出動了103架無人機來搞事情,其中52架被擊落,不少人看到這個數位估計會想,這算打贏了還是沒打贏啊?但你別急,更勁爆的是21號那天,據說烏軍用遠端無人機對1379公裏外,也就是俄羅斯喀山這麽個地方發起了一次襲擊,要知道喀山可是在俄羅斯本土深處啊,那畫面感簡直就像是有人把球直接踢進你的後院一樣,讓人大喊「臥槽」,而且還真有視訊為證,美聯社都確認過真實性,說什麽這次行動直接把戰爭帶到了「俄羅斯中心地帶」,聽起來是不是夠刺激?
其實這種事也不是第一次發生,就像前些天,新沙赫金斯基煉油廠才剛因為類似攻擊炸了一波呢,所以你看,現在戰火不僅燒得離老百姓越來越近,還燒出了很多新問題,比如防空系統到底靠不靠譜,無人機怎麽總能鉆空子之類的話題,對吧。
話說回來,這次喀山事件具體咋回事兒呢,其實根據時間線捋一下,當時是21日上午,多批無人機從不同方向飛向目標區域,而且它們飛得並不高,大概60到100公尺左右,就像低空掠過的小鳥一樣,不容易被發現或攔截,然後其中一架竟然撞進了一棟高層建築,並引發爆炸,有沒有一種現實版【諜影重重】的感覺?社交媒體上的相關視訊都傳瘋了,看著挺嚇人的。雖然詳細細節還有待進一步挖掘,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次精準又大膽的操作。
至於這些無人機嘛,它們也不是普通貨色,其中一個型號叫安-196「柳特」(意思大概就是兇猛),原本設計出來主要用於偵察任務,可以連續飛24小時不停歇,但經過改裝之後厲害多了——最大航程達1500公裏,還能掛載小型彈藥,我跟你講,這種玩意兒如果跑到敵方腹地去搗亂,那破壞力絕對夠嗆。此外,還有一些歷史沿用下來的老型號,比如蘇制圖-141「雨燕」、UJ-26「河狸」和A-22「狐蝠」啥的,在之前幾輪戰鬥中都有亮相,每款裝置各有特色,不過總體來說,就是靈活好使又難纏,你懂我的意思吧?
所以問題來了,為啥這些東西能夠突破俄方那麽強大的防禦體系呢?咱先不著急下結論,把原因扒拉清楚才行。首先要提到的一點就是,目前俄方的大部份精銳部隊和裝備,包括那些昂貴而復雜的S400防空飛彈系統,都集中部署在前線地區,用以應付來自烏克蘭正面的威脅,可這樣一來,他們國內的重要設施反倒顯得有點裸露無助,是不是挺矛盾?而且北約那邊似乎一直沒閑著,他們透過電子偵察手段不斷尋找漏洞,無人機只需貼著地皮溜進去,很可能就在雷達盲區內晃悠過去,你說神奇不神奇。
其次嘛,人家專家也分析過,由於長期作戰導致人員疲勞、裝備損耗嚴重,再加上一些關鍵性資源分配不到位,即便擁有先進裝置,也未必總能及時響應危局,比如S400覆蓋範圍雖然大,但是面對突然襲來的小股滲透力量往往鞭長莫及,「鎧甲-S1」雖有效果,卻由於數量有限無法兼顧全域。所以歸根結底,現在擺在他們面前的不光是技術問題,更是一道戰略難題:如何平衡好特別軍事行動區與其他重要目標之間有限資源的使用效率,對此我只能說一句,「難!」
當然啦,解決辦法不是沒有,只不過代價太高罷了。有位叫米哈伊爾·奧努夫連科的人(應該算某領域權威)提議,如果真要徹底杜絕類似風險,那麽建立全國性的密集型網路可能會比較有效,但實施起來成本非常驚人,而且短期內完全不可行,與其如此折騰,他認為倒不如優先調整現有兵力配置方案,讓重點區域獲得更多保護,同時適當加強警戒機制,以減少未來遭遇突襲時措手不及的情況。這意見聽上去倒蠻實際,對吧?
聊完這一頭,我們再回頭看看另一頭,從宏觀視角來看,其實攻守雙方始終存在一種微妙的不對稱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哪怕攻擊者只取得一次成功,就足以讓防禦者焦慮半天,因為守住每一個潛在弱點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而刺穿其中任何一個薄弱環節卻可能輕而易舉實作,你品品,是不是很紮心?這讓我想到那個經典理論:劍與盾之間永恒較量,從古至今,沒有絕對完美的一方,總會彼此消長互換主客位置,所以當前這種態勢恐怕還將持續纏結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