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中國造航母速度太快,美專家發警報:別被忽悠,中國其實另有底牌

2024-10-28軍情

中國造航母速度太快,美專家發警報:別被忽悠,中國其實另有底牌

10月18日,美國【國家利益】發表了一篇關於中美航母對比的評論文章,指出中國航母相比於美國有一個「驚人的」優勢,即中國海軍並不將航母作為戰略核心,而是註重區域拒止/反介入系統。這使得中國的航母在強大的區域拒止/反介入網路的保護下能夠更有效地展開作戰。

文章中特別指出,不能僅關註中國航母的建造速度。盡管目前中國的航母建造速度極快,預計到2030年代將擁有6艘航母,但中國最大的優勢依然在於能夠將美國艦隊阻擋在其火力範圍之外。

圖為正在海試的福建艦

這一觀點與近年來盛行的中美「造船能力對比」論有所不同,它不再僅僅關註造船能力,而是將中國長期以來建立的岸基和空基防禦體系納入整體分析框架。認為如果中美發生沖突,美國的主要艦隊可能會被中國的區域拒止和反介入力量限制在有效作戰範圍之外,這樣中國海軍就能夠直接突破美國在周邊所建立的「島鏈」防線,造成美國戰略上的失敗。

那麽,中國的區域拒止/反介入能力是否真的如外界所言那般強大?在面對中國這一「底牌」的情況下,美國是否會采取新的應對措施呢?

圖為中國的鷹擊-12A反艦飛彈。

在【國家利益】一文中,指出區域拒止/反介入力量的建設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的戰略重點。這一策略的實施是為了在獲得航母建造能力之前,有效應對美國的海上優勢。中國采取了防禦性戰略,努力將美國阻攔在國土之外,以防止其航母戰鬥群進入近海,從而在國內展開軍事行動。

在中國航母實力尚未完全形成之前,依賴區域拒止/反介入力量來輔助海上力量突破美國的戰略封鎖並不明智。由於拒止力量源於國土防衛戰略,其發展受到「海岸線」這一界限的制約,實際上只是一種大陸的有限防守能力。而美國的航母戰鬥群以及駐紮在第一島鏈的空軍戰略轟炸機,都是高度機動的作戰單位,這種機動性使得美國在軍事行動中始終保持主動,能夠自由進退。

雷根號航母正從日本橫須賀港啟航。

真正改變這一局面的,是中國區域拒止/反介入能力的邊界延伸。傳統的反艦飛彈或陸基飛機,最多只能將防線推至離岸1000至1500公裏,而反艦彈道飛彈和空射彈道飛彈則能夠將這一界限擴充套件至數千公裏。

類似東風-26這類射程超過4000公裏並具備反艦能力的飛彈,如果部署在中國東南沿海,將會使美國海軍在整個第一島鏈面臨威脅,甚至連北馬利安納群島這樣的遠洋島嶼也將處於反艦飛彈的打擊範圍內。對美國而言,唯一相對「安全」的海軍基地,只剩下距離中國海岸近6000公裏的中途島了。

借助於這樣的拒止/反介入力量,中國航母戰鬥群能夠在第一島鏈中占據主導地位,甚至可能成為該區域唯一的海上機動戰略力量。由此,突破美國的戰略封鎖將變得相對簡單。

此外,航母戰鬥群與陸基區域拒止/反介入力量的協同,可以進一步增強靈活性,使得中國即使在防守狀態下也能保持優勢。

圖中展示了中途島的位置,自此向西便進入了中國的拒止/反介入區域。

在2020年8月,中國在浙江和青海成功發射了東風-21B和東風-26飛彈,準確擊中了位於南海的目標。這顯示了中國在沿海及深層區域的反艦打擊能力。而美國的航母戰鬥群即使接近中國海岸,其艦載機的作戰半徑也無法超過2000公裏,因此無法有效打擊位於青海的反艦飛彈陣地。

此外,中國的空中打擊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搭載鷹擊-21飛彈的轟-6轟炸機能夠作為機動打擊力量,有效填補岸基力量的空白。從中國海岸出發,深入數千公裏的西太平洋,構建起一張區域拒止和反介入的網路。

轟-6K掛載的鷹擊-21

目前,美國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在「第一島鏈」上的主導地位,而中國則可以借助區域拒止/反介入能力的擴充套件,顯著增強海軍實力;在這層「防護網」的庇護下,海軍能夠持續穩定發展,隨著更多航母的服役,美國整體戰略的瓦解只是時間的問題。

中國在區域拒止和反介入能力的提升,給亞太局勢帶來了深刻變化,美國對此並非毫無察覺。近年來,美國確實采取了一些針對性措施,以應對中國的影響。

2023年的「美日韓」三方領導人峰會,是一個關鍵的事件。在「印太戰略」的背景下,美國著手建立更多新的「小多邊主義」組織,透過這些平台培養更強的反制力量,將原本由美國承擔的反華責任分散給盟友。

戴維營峰會是美國對華政策的重要轉折點。

正在進行軍事擴張的日本,未來極有可能成為美國眾多小型多邊主義組織的中心,在第一島鏈上建立一道「屏障」,為美國爭取更多時間。

美國則選擇將防線後移,更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力部隊作為「二次部署力量」來運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近年來美軍發展的「瀕海戰鬥團」,該部隊主要駐紮在夏威夷和關島,只有少量部署在日本。一旦中美爆發沖突,這些部隊將被迅速調往前線,負責控制海上島嶼並提供偵察資訊,以便為後方的美軍主力爭取時間並支持其作戰行動。

瀕海戰鬥群是美國戰略調整的重要成果之一。

這種戰略實際上為美軍主力提供了一種間接的保護,使其能夠部署在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力量之外,從而避免在開戰初期遭受重大損失。在第一輪打擊過後,美軍主力可以尋找機會進行突破。即便沒有這樣的「機會」,一旦美國完全失去對第一島鏈的控制,受損的主要是盟友的軍事力量,而美軍自身的主力則能得到有效保全。

另外,美國近年來也在探討讓日本和南韓等具備造船能力的盟友,幫助美軍維護艦艇,以彌補美國在造船能力方面的不足。這將使國內造船廠能夠專註於新戰艦的制造,從而維持美軍艦隊的規模,確保整體的優勢。

然而,這種策略依然無法切實實作遏制中國的目標,充其量不過是為美國的海洋霸權爭取了一些緩沖時間。

近年來,美國在中國周邊的戰略調整,實質上是「遠洋決戰」策略的體現。透過重新啟用第一島鏈,美國意圖讓其盟友削弱中國的實力,進而迫使中國在區域拒止和反介入力量的保護範圍外與美軍展開對抗。

對於中國而言,這其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不利因素。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極度依賴於遠洋航線。如果美國對原油和礦石等重要原材料的進口航線實施遠洋封鎖,國家的正常運轉勢必會受到影響。此外,若缺乏區域拒止和反介入網路的保護,中國海軍在規模上也無法與美國抗衡。

隨著中國航母戰鬥群的不斷壯大,美國的優勢勢必會逐漸減弱。

然而,關鍵在於,中國的發展並不僅僅局限於區域拒止/反介入能力。正如【國家利益】雜誌所指出的,這一能力雖然是中國的一張底牌,但其造船能力同樣令人矚目,中國在海軍建設上的進展也相當迅速。

如果到2030年代能夠擁有六艘現役航母,那麽中國將實質上具備維護全球利益的能力。展望本世紀中葉,隨著中美力量的此起彼伏,中國在艦隊的數量和品質上雙雙超過美國,也並非不可想象。

總之,美國的全球霸權衰退已是不可避免的結果。當前的時代趨勢是全球化與多元化,試圖維持單一霸權勢必與潮流背道而馳。美國竭盡所能地遏制中國崛起,不過是在延緩霸權的衰落,無法改變最終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