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長津湖老兵回憶楊根思的犧牲:誘敵深入,炸出40平方米的大坑

2024-10-13軍情
1950年的冬天,北韓戰場的氣溫驟然下降至零下三十度,寒風像刀子般刮過山間,中國誌願軍戰士們在這樣的嚴酷環境中與敵人頑強抗爭。
其中,英雄楊根思的名字更是成為了那場戰役中的一個不朽符號,他所經歷的長津湖戰役,是一次在全世界戰爭史上都稱得上異常艱苦的鬥爭。
1950年冬天,隨著戰鬥的白熱化,楊根思率領的部隊在小高嶺陣地與敵人展開了激烈對抗,最終,彈盡糧絕時,他竟抱起炸藥包,毅然決然沖向敵群。
那個瞬間,他用生命書寫了一段永不磨滅的英雄篇章,當年中國誌願軍戰士們缺衣少糧又遇酷寒,究竟是如何取勝的呢?
在後來的抗美援朝老兵回憶,我們才了解楊根思英雄與長津湖戰役中的關鍵細節,揭開這場戰鬥背後的故事。
長津湖,位於北韓的東北部,靜謐的湖泊周圍是一片巍峨的群山。這裏的冬天異常寒冷,特別是1950年的冬季,寒潮來得比以往更加猛烈,溫度下降到零下三十度以下。
這裏並非天然湖泊,而是長津發電站蓄水而成,湖水穿越山脈,最終註入鹹興灣。
中國誌願軍選擇在這樣一個極端的環境下作戰,許多士兵們來不及適應這突然的嚴寒,他們的裝備並不齊全,棉衣不足,連防寒的帽子和手套都未能及時發放。
1950年10月,隨著美軍陸戰第1師逐步向北推進,誌願軍第9兵團被緊急調往北韓東線,任務是阻擊敵軍。
倉促之間,誌願軍的防寒準備嚴重不足。許多士兵只能穿著單薄的棉衣,在零下幾十度的天氣中行軍作戰。
很多戰士的雙腳裹著玉米葉,勉強防止凍傷,但寒風依然刺透每一寸衣物。部隊進入長津湖戰場後,面對嚴寒和敵人的猛烈進攻,戰士們只能依靠頑強的意誌力堅持下來。
美軍陸戰第1師號稱美軍王牌部隊,裝備精良,火力強大。誌願軍的武器裝備相對較為落後,很多士兵手中的武器五花八門,從「漢陽造」步槍到繳獲的日軍和國民黨的武器都被拼湊上陣。
然而,面對氣溫驟降和雪地封鎖,美軍的機械化優勢也開始顯現出局限性。尤其是美軍對誌願軍隱蔽行軍的察覺不足,使得他們在寒冷的山地中陷入了分割包圍的境地。
11月27日,氣溫降至零下30度,誌願軍發起了突然的夜襲,抓住了敵軍毫無防備的弱點。
美軍的坦克和重炮在夜間難以發揮作用,而誌願軍憑借豐富的夜戰經驗和高超的戰術,迅速切斷了美軍之間的聯系。
中國誌願軍的夜間行動靈活迅速,而白天則頂住敵軍坦克的圍攻,雙方陷入了拉鋸戰。
盡管我軍的武器不如美軍精良,但戰士們依然憑借頑強的意誌和靈活的戰術,堅持與敵軍周旋。
物資匱乏是誌願軍面臨的另一大挑戰。在長津湖戰役中,誌願軍的糧食供應不足,許多戰士只能靠凍硬的馬鈴薯充饑。
更為困難的是,敵軍的空中封鎖使得物資運輸極為艱難,很多部隊長時間無法獲得彈藥和食物補給。
然而,即使在這樣的困境中,中國誌願軍仍然頑強作戰,堅持到了最後。這場戰鬥的背景,正是在如此嚴峻的環境中展開。
1950年11月26日,誌願軍接到命令,準備圍殲美軍陸戰第1師。楊根思所在的部隊被指派占領「1071高地」,這是一處戰略制高點,能夠俯瞰下碣隅裏的重要通道。
小高嶺則是1071高地的屏障,一旦失守,美軍就可以從這裏突圍。而堅守小高嶺的任務,就落在了楊根思和他率領的第3連肩上。
小高嶺的陣地非常重要,誌願軍將這塊陣地看作「卡住敵人脖子」的要害。失去小高嶺,美軍將控制鹹興、古土水的公路,南下的退路將完全暢通。
楊根思清楚,守住小高嶺不僅僅是完成任務,更是防止敵軍逃跑,減少我方傷亡的關鍵。
11月29日,拂曉分時,陣地上的士兵們在寒風中靜靜等待。零下38度的氣溫將積雪凍結,楊根思和戰士們身處積雪和凍土構成的臨時工事中,穿著單衣,腳裹玉米包葉。
敵軍的炮火開始呼嘯而來,重型炮彈將工事炸得粉碎,汽油彈在陣地上燃起熊熊烈火。空氣中彌漫著硝煙和烈焰的味道,連地上的石頭都被燒得通紅。
敵人越來越近,楊根思果斷下令,等敵軍逼近到30公尺以內時才開火。機槍手們奮力掃射,前面的敵人應聲倒下,後面的則倉皇撤退。
然而,敵人並不輕易放棄。美軍迅速集結兩個連的兵力,帶著8輛坦克再次發起沖鋒。
楊根思帶領全連勇猛反擊,戰士們冒著敵軍的密集火力,頑強地擊退了敵人。然而,每次成功的反擊背後,誌願軍也在付出慘重的代價。
戰鬥持續到中午,敵人已發動了三次猛攻,每一次都被楊根思指揮的部隊頑強挫敗。敵軍不甘心失敗,繼續向小高嶺發起攻擊。
炮彈再次密集落下,陣地上的工事已經被徹底摧毀,戰士們在廢墟中與敵人進行肉搏。
楊根思親內建領7班和9班的機槍手沖鋒,將敵人擊退。但傷亡的戰士越來越多,到了中午分時,楊根思的連隊已所剩無幾。
這時,敵人發動了第9次進攻,小高嶺陣地上只剩下楊根思一人。他看著從三麵包圍上來的40多個美軍士兵,沈著地拿起最後的炸藥包,拉下導火索,義無反顧地沖入敵群。
隨著一聲巨響,楊根思與敵人同歸於盡,地面留下了一個40平方面的大坑,保住了小高嶺陣地。
年僅28歲的楊根思,在這場戰鬥中實作了他曾對戰士們許下的諾言:「人在陣地在。」
楊根思出生在江蘇泰興縣一個貧苦的家庭,原名羊庚璽,父母早逝,他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糊口,年幼的楊根思曾在地主家做過長工,也在上海的工廠當過童工。
社會的底層生活讓他早早見識到了社會的殘酷。他從小就在壓迫和困苦中成長,渴望擺脫命運的束縛。
1944年,楊根思回到家鄉,毅然參加了新四軍,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加入新四軍後,楊根思很快展現了他的作戰才能。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他多次參加戰鬥,屢立戰功。
1946年,在魯南戰役中,楊根思憑借自己出色的爆破技術,成功炸毀了敵人的碉堡,被授予了「爆破大王」的稱號。
1947年,他在臨沂至棗莊線的齊村戰鬥中,帶領部隊利用炸藥包震懾敵人,創下了俘獲敵人最多的記錄,再次立下戰功。
同年,楊根思被調往旅司令部工作,繼續在戰鬥中表現出色。1947年底,在淮海戰役中,他回到原部隊擔任排長,帶領3排在激烈的戰鬥中頑強抵抗敵軍的三面火力。
戰士們在他的指揮下,經過6個小時的激戰,成功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戰後,楊根思被授予「華東三級人民英雄」的榮譽稱號,這次戰鬥也成為他軍教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1950年,楊根思作為全國戰鬥英雄的代表,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戰鬥英雄和勞動模範代表大會。大會上,他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見,成為了全國聞名的英雄人物。
隨後,他趕赴山東兗州,加入誌願軍部隊,準備投入抗美援朝的戰場。
那個時候,楊根思已經被任命為誌願軍第20軍58師172團3連的連長,並在長津湖戰役中迎來了他生命的最後一戰。
楊根思犧牲後,他的英勇事跡迅速在誌願軍中傳開。誌願軍總部授予他「特級英雄」稱號,並命名他生前所在的連為「楊根思連」。
這支連隊從此成為全軍的光輝榜樣,他們傳承了楊根思的「三不相信」精神——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每一位新兵入伍時,都要學習楊根思的精神,觀看關於他的電影和紀錄片,感受他在戰鬥中的堅韌與無畏。
不僅如此,楊根思的精神還推動了「楊根思連」在現代化轉型中的成功。2002年,這支連隊率先列裝了新型輪式裝甲車,成為全軍第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旅。
為了適應新裝備帶來的挑戰,連隊開展了一場廣泛的討論,如何在資訊化時代依然保持高水平的戰鬥力?
經過一系列科學的訓練,他們將體能與操作技能結合,成功實作了部隊的現代化轉型。
楊根思的名字不僅在誌願軍內部廣為傳頌,也影響了後來的許多英雄。黃繼光犧牲後,從他的背包裏發現了三本連環畫,其中一本描繪的正是楊根思的故事。
楊根思的英勇事跡透過各種渠道傳播開來,他的精神成為了誌願軍戰士的榜樣,也為後來的戰爭英雄提供了精神力量。
在楊根思犧牲後的數十年裏,他的事跡被一代又一代人銘記。江蘇泰興市為他修建了烈士陵園,雕像定格了他在戰鬥中的最後一瞬。
每年清明節,烈士陵園都會迎來許多前來瞻仰的人們,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追憶這位偉大的英雄。楊根思的故事還出現在許多電影、書籍和連環畫中,他的形象成為了紅色經典的代表。
楊根思犧牲的那一刻,他用生命完成了對陣地的守護,也為整個誌願軍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正因為有無數像楊根思這樣的戰士,才能夠書寫出抗美援朝的光輝篇章。他的名字,已成為英雄的代名詞,永遠定格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