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俄烏沖突打到現在,試出了美國的戰爭潛力,註定了美軍的敗局?

2024-09-24軍情

俄烏沖突試出了美國的戰爭潛力,最後的結論,可能已經註定了美軍在下一場戰爭中的敗局。

五角大廈釋出有關本國軍工生產能力的最新調查報告,相關數據顯示在俄烏沖突的刺激下,美國國產的155公釐炮彈月產量增加了178%,227公釐制導火箭彈月產量增長40%,「愛國者」PAC-3 MSE飛彈的月產量更是翻了一倍。

【美國的海馬斯火箭炮】

除了彈藥外,海馬斯火箭炮這型在俄烏沖突期間表現優異的武器系統的月產量同樣有所增加,提升至少6成,使其能夠補充烏軍在前線的損失。

如果單從這些增長數據來看,美國軍工體系的擴產工作可謂是取得了相當斐然的成績。但也正因如此,在對美國戰爭潛力評估的問題上,海內外出現了國內冷嘲熱諷、國外深感擔憂的情況。

就拿155公釐炮彈的增產數據舉例,178%的產能提升數據固然亮眼,但這一成績是建立在擴產前美國炮彈月產量僅有14000發的基礎上。

【彭博社報道美國彈藥產能問題】

這個產量放在俄烏沖突裏是個什麽概念呢?別說是一天至少打兩三萬發的俄軍了,就連炮彈都要數著點用的烏軍,一天也能打個近萬發。擴產前的美國就是把自己一個月的炮彈產量都送給烏克蘭,往多了說也只夠他們打兩三天。

此外,在有基數後我們也不難算出,今天的美國能夠做到月產4萬發炮彈。對比2年前確實有大幅增長,但依舊和俄羅斯的炮彈產能有著明顯差距。以至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能連正在援俄的北韓,在炮彈產能上都要比今天的美國高,不然平壤也沒那能力去援俄。

同理,227公釐制導火箭彈的原月產量僅為833發,增產40%後才勉強超過1100發。如果只是在和平時期供美軍自己使用、儲備的話,這一產量倒不是什麽大問題。

但在美國高調介入俄烏沖突並軍援烏克蘭的戰略背景下,一年14000發的年產量是無論如何都不夠五角大廈一邊援烏、一邊補充美軍自己庫存的。

【美日演習期間海馬斯與M270火箭炮被叫停訓練】

也難怪在援助烏克蘭海馬斯以及M270火箭炮之後,美國陸軍自己火箭炮部隊的實彈訓練計畫是一減再減。甚至在22年10月的一場美日演習中,參演美軍還出現過演習部隊已經準備好,但因為彈藥未按時送達演習場而臨時取消海馬斯與M270火箭炮射擊環節的重大紕漏。

彈藥如此,配套的武器系統更是如此。海馬斯月產量超6成的提升數據說白了也是從5輛增長到8輛,說不多是一點也不多,但說少的話,考慮到配套的227公釐制導火箭彈產量也就那樣,這一月產數位反倒是情有可原。

看到這裏我們不難發現,今天美國的軍工體系生產能力固然還擁有一定的提升空間。但面對消耗愈發誇張的現代戰爭,這一提升空間能夠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甚至連緩解美軍武器彈藥不足的問題都費勁,更談不上解決這個難題了。

【美國援助烏克蘭的155公釐炮彈】

這也是我前面說「在對美國戰爭潛力評估的問題上,海內外出現了國內態度冷嘲熱諷、國外態度深感擔憂情況」的原因。

國外深感擔憂是因為他們和美國有著相當多的共同利益,有的幹脆就是美國人。美國的戰爭潛力越是暴露出種種問題,就越容易定下他們在下一場戰爭的敗局,從而影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在國際問題中攫取更多利益。

與之相對的,中國雖然從來沒有對外公開過本國的武器彈藥生產規模。但任誰都清楚,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有能力生產巨量的武器彈藥,遠不是美國這個已經擴產後的產能數位可以比擬的,而這也是國內對美國戰爭潛力報以冷嘲熱諷態度的理由。

【中國的制飛彈藥生產線】

說白了在今天這個時代,能夠在戰時憑借工業力量建立壓倒性軍事優勢的國家不再是那個曾在二戰中表現出驚人實力的美國,而是構建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工業體系的中國。

更進一步講,中國的工業體量已經達到了不需要做任何特殊準備,就可以影響一場戰爭的水平。

俄烏沖突就是一個例子,俄軍也好、烏軍也罷,都在大量使用中國制造的各種民用無人機。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都沒有動用行政力量增產無人機以滿足外界日益高漲的需求。只靠國內產能的外溢,就足以讓俄烏乃至全世界都用上中國的無人機。

這是今天的美國怎麽也做不到的事,而這也意味著當中國的工業體系開始真正為軍工生產服務時,所能夠迸發出的戰爭潛力將遠超任何國家想象。

【美國情報機構出具中美造艦產能對比】

別的不說,按照美國海軍情報部門自己的說法,單是可以滿足航母建造的大尺寸船塢,中國就有足足50個。再加上20家可以支持海軍建造計畫的造船廠,13家專門建造軍艦的造船廠以及2325萬噸的理論最大造船產能。

美國海軍情報部門評估的中國造艦能力是美國230倍的理論數據,隨時都有可能變為現實,成為五角大廈的夢魘。

五角大廈當然不會希望這種場景出現,因為那樣的話,不光美國海軍將在戰時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就連美國自己的戰略防線也可能被解放軍的艦隊從亞太地區一路推到島鏈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