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鄒阿江
1月11日,殲20戰鬥機首飛成功14周年紀念日。彼時驚天一飛,直接拉開中國航空事業的新時代。
伴隨著殲20戰鬥機巨大的轟鳴聲,此時此刻,那些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故事才逐漸清晰起來。
殲20
14年前的首飛
中國航空工業迎來歷史性時刻
2011年1月11日,祖國大西南的一隅,一架黑色塗裝、外形科幻的戰鬥機正靜靜地停在起飛線上。在它的周圍,機務人員正在做著最後的準備。不遠處的觀禮席以及周圍站滿了人群,在現場緊張而神秘的氣氛中,有的在翹首以待,有的在屏息靜觀,一個個眼神堅定地投向起飛線。寒意襲人的隆冬,似乎根本擋不住他們此時的熱情。
中午分時,首飛試飛員李剛從機務手中拿過放飛單,在試飛科目鄭重寫下「首飛」兩個字。繞機檢查後,他邁著穩健的腳步登上飛機。伴隨著計畫行政總指揮首飛指令的下達,瞬間,發動機發出了巨大的轟鳴聲。只見飛機拖著長長的尾焰,呼嘯著從現場的無數雙眼睛前滑過。
加速,再加速,一眨眼的功夫,它便如一道閃電,帶著呼嘯,騰空而起,直插雲霄。原本安靜的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轉彎,低空通場,再次轉彎,低空通場……隨著飛行,所有人都站了起來,不斷吶喊著向天上的飛機揮手。
殲20
「下來啦!下來啦!」眼尖的觀眾已經遠遠地看見了飛機的著陸滑行燈,語氣顯得異常激動。順著目光所指,在機場跑道上方,飛機猶如一個凱旋、威武霸氣的戰士,由遠及近,一個蜻蜓點水,後輪在跑道上擦出兩個白色的煙圈,前輪同時穩穩地壓在跑道線上,安全著陸。
剎那間,掌聲雷動。大家深情地握手、擁抱、祝賀,眼含熱淚地高呼。這一刻,定格在2011年1月11日下午1時11分。這一天,中國航空工業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中國首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四代機殲20飛機首飛成功。
打造一代名機
殲20的研發創造多項紀錄
首飛成功,僅僅是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作為大國重器,如何增強作戰效能,打造一代名機,成為了航空人勇攀高峰的首要目標。
分析再分析,創新再創新,論證再論證,叠代再叠代。從指標體系、內埋武器數量、人機工效、制造裝配、試驗試飛、保障模式等各個方面,航空人最終拿出了一套科學的、系統的、針對性強的符合現代作戰需求的科學方案。
先後以自我涅槃的精神完成了「系統革命」,實作了座艙的最佳人機工效,科學減重達200公斤;透過建立一套純軟體驗證環境,僅用十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三個月的測試工作量;攻克了號稱「飛躍之框」的整體框制造,再破「亞洲第一框」記錄;按照「效能需求、開發研制、評估驗證」迴圈推進思路,讓試驗、試飛、定型工作在短時間內取得重要成果。
在電子、兵器等行業內外數百家研制單位的緊密協同下,經過研制全線的共同努力,殲20飛機的研制在萬眾一心中快速推進,各階段的飛機效能狀態不斷提升。
殲20
試飛背後的故事
要飛最新型的戰機做空天利刃的刀尖
在首飛僅僅幾個月之後的一天,試飛中心機務隊在滾滾熱浪中整齊列隊,滿懷期待地眺望著天際。當天是綽號為「威龍」的殲20飛機轉場來院後的第一個飛行日,也是對試飛機務保障團隊的第一次「大考」。殲20新機轉場來院後,機務保障團隊的每個成員都像上足了發條一樣,連續三天,每天圍著飛機忙忙碌碌。
「這可是真正的新一代飛機啊,咱們一定要加倍小心。」機務人員一邊互相提醒著,一邊不約而同地戴上鞋套。這種情況在原來的機務維修工作中是從未有過的。
原來,從接到殲20飛機機務保障任務的那一天起,機務團隊就開始了一系列準備工作,他們赴西南跟產學習;回院後及時總結,伏案編寫了大量工作卡片及工作程式,涵蓋了飛機地面準備及維護維修的所有環節。為了不想一丁點兒雜物帶上飛機,他們統一定做了鞋套,對飛機的呵護比對家裏的親人還要細膩。在試飛員看來,「要飛最新型的戰機,做空天利刃的刀尖。」
當試飛員駕駛殲20飛機呼嘯著降落在跑道上,平穩地滑回停機坪時,機務人員的心仍提在嗓子眼;當試飛員在飛行工作卡上寫下「良好」二字,並笑著對他們說「飛機狀態一切正常」時,大家抑制不住心中的狂喜,興奮得跳了起來。
基於殲20飛機技術新、載荷強度難度大、進度緊等特點,殲20飛機載荷強度試飛「黨員先鋒隊」以「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膽魄,為後續殲20狀態結構更改、狀態凍結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殲20
2019年10月13日,在慶祝人民空軍成立70周年航空開放日活動上,空軍新聞發言人介紹,殲20飛機已經列陣人民空軍「王牌部隊」。
從當年的「黑絲帶」到今日的「銀河戰艦」,從初出茅廬的驚鴻一瞥到縱橫海疆的逐鹿爭雄,殲20戰機的每一次亮相都舉世矚目,殲20戰機的每一次出征都威震四方。
今天,我們一起祝「威龍」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