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前言:對於烏克蘭戰爭,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俄軍表現不佳。從今年初春打到秋末,俄羅斯深陷戰爭泥潭,進退兩難。到底是原本被烏東民眾痛打的烏克蘭突然厲害了,還是俄羅斯軍隊變得不行了,縱觀烏克蘭戰爭,個人認為俄羅斯是被美軍坑了,中國也借鑒了這個情況。
一:蘇聯陸軍的大規模進攻戰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蘇聯陸軍有著 947.4 萬的兵力,那可是當時世界上裝備最好、作戰經驗最多的陸軍。將近 1000 萬的龐大隊伍,讓蘇聯陸軍在戰爭裏始終能連成一條嚴實的連續戰線,還一路推進到了柏林。1946 年,蘇軍陸軍著手變革編制,把二戰時的坦克軍和機械化軍改叫成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師,方面軍成立了合成集團軍和坦克集團軍,大致形成了方面軍—集團軍—師—團的組織架構。基本的作戰樣式跟第二次世界大戰差不多,進攻的時候能同時展開場面極為壯觀的 16 條步兵散兵線,就像梳子一樣在整個戰場上梳過去。
60 年代,蘇軍盡管對飛彈核武器很著迷,可陸軍不僅沒被削弱,還得到了極大增強。摩托化步兵師的人數從 9800 多人增加到 12700 多人,裝甲輸送車從 254 輛增加到 470 輛,坦克師的人數也增多了。到了蘇聯武裝力量最強盛的 80 年代,在東歐前沿第一線部署了 30 到 40 個師。其中在民主德國的東德部隊集群是當時歐洲最強的地面部隊,有 10 個近衛坦克師、3 個坦克師、7 個近衛摩托化步兵師和 7 個摩托化步兵師。在後方蘇聯本土的基輔軍區有 5 個近衛坦克師、3 個近衛摩托化步兵師、3 個坦克師和 5 個摩托化步兵師。一旦情況緊張,動員預備役人員後能達到 120 個戰鬥師,能在幾十天裏不停地開往前線。
而跟它對陣的北約組織呢,西德僅有 8 個裝甲師、1 個裝甲擲彈兵師、1 個山地師,美軍有 2 個裝甲師、2 個機械化步兵師,比利時有 2 個機械化步兵師,英國有 3 個裝甲師。華約和北約的常規部隊差距特別大,而且在開戰初期先動員起來的華約有著絕對優勢。要是打起仗來,像螞蟻那麽多的坦克和裝甲車輛能把整個東西德分界線都占滿,比二戰所有坦克會戰的坦克總數還多兩倍呢。蘇聯的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師最大的編制特點是裝備多、人少,後勤編制比例也小。蘇軍坦克師的人員只有美軍同類師的 70%,可坦克、火炮卻是美軍同類師的 1.2 到 14 倍。這種編制要的就是短期突擊能力,在北約還沒完成動員,美國本土的美軍也沒趕到歐洲的時候,讓最精銳的第一波攻擊部隊跟北約前線部隊拼個你死我活。
用損失第一波攻擊部隊的代價來打破北約的前線防禦,接著派出第二波攻擊部隊去攻打北約二線部隊,這樣能在美國增援部隊到達歐洲之前搶到時間差的優勢。為了能快點推進,蘇軍甚至不在作戰師萊恩排很多後勤分隊,這導致作戰師沒法長時間作戰。1969 年中蘇沖突時,中國軍隊就留意到這個情況。當時蘇聯在遠東有 80 個作戰師,可中蘇邊境全是大片的荒漠和深山老林,蘇軍沒法打閃電戰。等蘇軍穿過沙漠累得不行的時候,就正好碰上養精蓄銳的 200 個中國作戰師。蘇軍本來數量就不夠,後勤部隊還得應付來自各個方向的遊擊戰攻擊,沒了補給,蘇軍只能扔掉裝備退回邊境,除非蘇軍有足夠維持戰線的兵力。
二:美軍的「師改旅」,和以前的「師」相比,模組化戰鬥旅屬於諸兵種合成的部隊,自身就有偵察、炮兵情報、通訊、反坦克、工程兵這些支援的,還有維修、補給、醫療等勤務部隊,不用臨時去編組,能夠獨立作戰。模組化旅一般有兩個合成營(中型旅是三個),一個偵察營、一個火力營、一個特種勤務營和一個支援營。旅部連分成作戰、情報、計劃、火力支援、機動、維持和 Ct 等多個單元。偵察營是旅裏重要的預備隊,通常有兩個摩托化偵察連和一個徒步偵察連。裝甲旅偵察營通常配備 23 輛 M2A3 裝甲偵察車,火力營是兩連制,裝備 16 門榴彈炮。從理論上說,重型旅的作戰任務是進行正面對抗和連續突擊,輕型旅的作戰任務是在復雜地形裏搞小分隊分散作戰。
因為重型旅過重,輕型旅過輕,美軍著重發展的「斯特賴克」中型旅。師屬旅有 116 輛坦克、149 輛步兵戰車、24 門 155 公釐自行榴彈炮、20 門 120 公釐自行迫擊炮、八個坦克連以及 72 個步兵班。而重型旅僅有 58 輛坦克、100 輛步兵戰車、16 門 155 公釐自行榴彈炮、14 門 120 公釐自行迫擊炮、4 個坦克連和 36 個步兵班。
中型旅的戰鬥力下降是全方位的,整個旅就只有防護能力很差的 27 輛 M1128 機動火炮、9 輛 M1134 飛彈發射車和 67 具「標槍」反坦克飛彈。輕型旅的火力更糟糕,僅有 16 輛「悍馬」反坦克飛彈發射車。對付治安戰還行,可要是碰上同等規模的敵軍那就危險了。2008 年的俄格沖突讓美軍大受震動,經過美軍訓練和裝備的兩個格軍模組化步兵旅根本打不過俄軍的兩個摩步師。俄軍一個有著 43 輛 BMP-3 步兵戰車和八門 120 公釐牽引迫擊炮的摩步營,在火力上能輕松碾壓一個只有 9 輛……「改革,重新設立被撤銷的師屬炮兵,增加第三個營和旅屬工兵營之類的。
三:俄羅斯的「師改旅」。有 6 部「箭」-10M3 防空系統和 6 部「通古斯塔」。機步營所屬的四輛 M1127 遠端偵察車,偵察縱深能達 80 千米,旅屬的四架「影子 200」戰術無人機,偵察範圍有 375 平方公裏。每個機步還配有一輛裝著野戰炮兵戰術數據系統便攜終端和人員攜行式戰術衛星通訊終端的 M1131 火力支援車,還有大量 RQ-11B「大烏鴉」。能發射 M982 遠端精確制導炮彈和 M395 精確制導迫擊炮彈,火力營的作戰能力已經趕上原師屬炮兵的水平了。
在熱成像儀、數位化電台、快速定位和空地引導這些方面,俄軍跟美軍差得老遠了,俄軍就只學了個表面,內雷根本沒學到,這是俄軍在烏克蘭失敗的一個原因。俄軍的裝甲部隊雖說兵力挺強,在開闊地帶威力嚇人,可俄軍部隊規模不大,能跟上的步兵特別少,還缺少足夠的戰場偵察系統,面對烏克蘭神出鬼沒的輕裝步兵分隊都不知道咋辦了。就算進行了師改旅,俄軍人員和武器裝備比例過小的問題還是沒解決。俄軍裝甲部隊看著裝備多、火力猛,實際上扛不住傷亡,只要有人傷亡,裝備就缺人,就成了負擔,不是毀掉就是扔掉。而且傷亡具有不確定性,分散在各處的專業兵傷亡後重新調配也難。有美國情報支持的烏克蘭軍隊趁著俄軍陸軍少控制不了大片戰場的空子到處搗亂,把俄軍死死拖住了,俄軍現在的情況就跟美軍在阿富汗那時候差不多。
四:中國實施「師改旅」政策,把 40 個軍整編成 24 個合成集團軍,後來又減到 13 個集團軍。21 世紀初,軍事現代化的目標是在 2020 年前實作從半機械化到全機械化的轉變,重點搞輕型機械化部隊建設,其中第 58 輕型機步旅挺有代表性。這第 58 輕型機步旅原本是濟南軍區第 20 集團軍的第 58 摩托化步兵師,它的前身是華野第一縱隊第一師,2000 年改成了第 58 摩步旅,2001 年又變為輕型機步旅。在裝備方面,和美軍的「斯特賴克」戰鬥旅一樣,下轄 2 個機步營、一個榴彈炮營、一個高炮營、一個火箭炮營,總共配備 62 輛步戰車。早期的裝備是 92 式 6x6 輪式裝甲車,後來的裝備有 8x8 輪式步兵戰車、105 公釐輪式突擊炮、AT-09 輪式重型反坦克飛彈車、120 公釐輪式迫榴炮以及 122 公釐輪式自行榴彈炮等等。
2008 年,解放軍搞了「礪兵-2008」對抗演習,「紅方戰術集團」從駐地出發,去到「朱日和協同戰術訓練基地」。雖說美軍搞「師改旅」,縮減了指揮層級,縮小了部隊規模,可人家有厲害的運輸能力和戰場偵察系統,這套改革挺符合美軍打治安戰的需要。不過資訊化只是「力量倍增器」,像俄羅斯又沒有美軍那樣強大的運輸能力和戰場偵察系統,千瘡百孔的防線根本擋不住烏軍小股滲透部隊,這邊剛解決那邊又出問題,根本沒法集中兵力直接攻打基輔,這才打成現在這樣子。要是沒有足夠的人手,戰爭就會拖很久。要是有一千萬軍隊把一個戰場圍住,任何遊擊隊都沒活路。好在中國人力資源強大,戰時動員一千萬軍隊還是不難的。所以說,盡管現代戰爭看重科技,人海戰術也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