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如果說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將中國人的脊梁打趴,並狠狠地踩上一腳。那麽1950年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重新又站了起來,並且還扇了敵人一耳光。
北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這句話是對抗美援朝這場戰爭很好的寫照。1950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仗著武器裝備精良,擁有制空權,制海權。不聽從中國的勸告將戰火蔓延到鴨綠江沿岸。
為了保家衛國,我軍只能出兵北韓。但是此時中國國力尚弱,誌願軍不僅武器裝備落後,而且後勤也得不到充足的保障,只能靠肉身抵抗美軍的鋼鐵洪流。在敵人猛烈的炮火和炸彈的轟炸下,我軍每次都要付出慘烈的代價。
1951年7月,在經歷了四次戰役的敵我雙方第一次坐到了談判桌前,想要終結這次韓戰,以防戰火繼續擴大,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面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提出的無理要求,第一次談判一拍兩散,雙方要在戰場上一較高低。
此時的,正在前方浴血奮戰的誌願軍戰士們也等來了當時蘇聯老大哥支援我們的大殺器——「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期間蘇聯為了抵禦德國軍隊的入侵,秘密研制的一種殺傷力及其強大的火箭炮,學名是BM-13。一輛火箭車上可以裝載16枚132公釐的火箭彈,既可以單枚發射,也可以在10秒鐘之內將16枚火箭彈全部射出。最大射程遠達8.5千米,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密集的火力打擊。
「喀秋莎」第一次亮相在戰場上,就給敵人帶來強有力的打擊。蘇聯的士兵們親切地稱它為「喀秋莎」,這個稱號只會用在他們最親密的女友身上。在整個蘇德的戰爭中,「喀秋莎」火箭炮讓德軍吃盡了苦頭。
1950年10月,誌願軍入朝參戰後,面對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吃盡了苦頭,尤其是在重火力的對比上更是落盡下風。 誌願軍戰士們憑借著自己頑強的意誌力,不僅抵抗住了「聯合國軍」的猛烈炮火的攻擊,還取得了前三次戰役的勝利。
當第四次戰役打響的時候,誌願軍得到了蘇聯援助的120門「喀秋莎」火箭炮。在誌司的統籌下分給了炮兵21師,下面的5個團。 但是由於我軍沒有人會操作「喀秋莎」火箭炮,所以遲遲沒有投入戰場。
直到第一次談判破裂後,我軍的戰士也在蘇聯的教導下學會了如何操作「喀秋莎」,時刻準備著給美軍一個驚喜。 但是因為我軍沒有制空權,大量的火箭車,只能夠隱藏在山洞裏。
1951年9月,誌願軍27軍79師235團奉命對後洞裏駐紮的美軍進行反擊作戰。此時在美軍的眼中,我軍戰士們還是拿著五花八門的武器和他們作戰,狂妄自大的美軍絲毫不把我軍放在眼中。可是美軍不知道我軍的「喀秋莎」火箭群已經在後方虎視眈眈地盯著他們,只等一聲令下。
79師的235團一邊和美軍交手,一邊將美軍詳細的陣地座標報告給後方的炮兵21師203團。隨著指揮員的一聲令下, 24門「喀秋莎」一同開火,瞬間照亮了天空,如同一條條火龍落入美軍的陣地。美軍瞬間傷亡慘重,235團也隨即發起沖鋒,一舉拿下美軍陣地。
隨後, 炮兵21師的202團跟隨誌願軍47軍在北韓戰場上重創美軍的王牌美騎兵1師 。美騎兵在占領添木洞和正洞後,依靠著堅固的陣地防禦一直龜縮在裏面不出來,只能讓47軍的戰士們一直掃射美軍陣地,並吹響沖鋒號,將一直縮在裏面的敵人吸引出來。 讓嚴陣以待的202團的「喀秋莎」一輪齊射將炮彈打在美軍陣地上,炸死美軍800余人,並一舉奪下添木洞陣地。
1952年10月,隨著戰爭的不斷打響,雙方軍隊都相互集中在了上甘嶺這個必爭之地,可以說誰占領了上甘嶺這場戰爭就勝利一大半。為了上甘嶺,敵我雙方都投入大量的兵力。
從14日淩晨, 美軍第8集團軍就集中300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對上甘嶺高地發動攻擊,在誌願軍的陣地上,一日落彈30萬余發,飛機投彈500余枚,整個山頭都被削平了一層。
在七天七夜的鏖戰中,雙方反復爭奪地表陣地,戰鬥異常慘烈。面對這種情況,誌司果斷將炮兵21師209團分配給參戰的15軍,交由15軍軍長秦基偉統一指揮作戰。
「喀秋莎」的 優點是火箭口徑大,彈群密集,發射速度快,機動性強,殺傷力和破壞力極強 。但是也有不少缺點, 發射時火光鄒亮,陣地容易暴露,隨便一顆炮彈或者機槍掃射都會造成發射車的毀壞。
為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喀秋莎」火箭彈的威力。秦基偉將軍先讓15軍的104門火炮首先發射,炮彈像雨點一樣飛向597.9高地,一陣火力射擊後,又讓火炮的炮口瞄向高地的後方,在地堡中躲避炸彈的美軍,都跌跌撞撞的跑了出來,準備抵抗15軍的步兵沖鋒。
可是美軍沒有想到我軍的步炮協同經驗已經運用得十分熟練,以15軍炮兵的假火力延伸,來掩護「喀秋莎」的真正攻擊。在他們出來抵抗的時候, 209團的24門「喀秋莎」火箭炮,拖著紅色尾巴,從空中呼嘯而過,像追逐的閃電傾瀉在美韓軍的陣地上。隨後又是一輪齊射,整個上甘嶺上空映照的通紅,飛出的炸彈連成一片火海。
隨後,209團迅速撤離陣地隱藏起來,不給美空軍絲毫機會。從進入陣地到撤出陣地僅僅過去13分鐘,而美韓陣地的絕大多數的防禦工事被摧毀。在炮兵的配合下,步兵戰士們再次沖鋒將上甘嶺高地奪回來。
曾經入朝作戰的老兵回憶當年的崢嶸歲月,這樣評價「喀秋莎」:
「美國人的武器不知比我們好多少倍,韓戰打成這樣,還得謝謝蘇聯老大哥,如果不是他們送來喀秋莎火箭炮,那戰鬥不知打的有多艱難。那個東西是真的厲害,一輪發射出去,美軍陣地上基本看不到活物」。
在上甘嶺僅僅3.7平方千米的地方,敵我雙方投入10萬兵力,反復爭奪了43天,轟炸的炸彈數不勝數。最後在誌願軍的頑強拼搏下,守住陣地,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
在得到「喀秋莎」這樣強大的火力支援下,我軍的作戰風格不斷發生著改變,與步兵協同作戰,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喀秋莎」的作用,避免的它的所有缺點。 在入朝作戰期間炮兵21師先後與12個軍協同作戰,參加戰鬥30余次,都一次次地功成身退,在北韓戰場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現如今,中國國防力量日益強大,各種優秀的武器裝備,各種型號的「東方快遞」隨時支援。離不開先輩用血肉之軀為我們打下的基礎,是你們打了一場讓中國人站起來的戰鬥,讓中國人能夠挺起脊梁,擡起頭。你們的榮耀我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