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看到新聞裏普亭在國防部會議上的一段發言,眼神平靜,但語氣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他說,「我們不能陷入無限制增加軍費開支的陷阱」,這話一下子抓住了我的註意力,說實話,這可是個挺反常的表態,不是嗎?你想啊,俄烏沖突打得正熱乎的時候,一個國家領導人怎麽會突然對「軍費」按下暫停鍵呢?我當時心裏就一個念頭:他到底在盤算什麽?
其實,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真得回到數據上看看,2023年俄羅斯國防預算占GDP比例達到了6.3%,換句話說,就是每賺100塊錢,有6塊多直接投進了坦克、大炮和飛彈之類的大口袋,你可能覺得聽起來沒啥特別,可別忘了,就算是在和平時期,這個數位也比不少大國高出兩三倍,更不用提現在還有戰爭拖著後腿,每個月光是前線消耗的錢,都能堆成座山似的。要知道,美國那麽愛花錢打仗,它近些年的軍費開支也不過占GDP的3%左右。所以普亭這邊壓力有多大,不用細想都明白。
可更讓人撓頭的是,這筆巨款到底從哪兒來的?咱們掰指頭算一算,俄羅斯經濟本來就不是特別寬裕,再加上西方各種制裁卡脖子,好多人失業、物價飛漲,你問老百姓,他們肯定先喊,「哎呀快點把民生搞好吧!」醫療、教育這些領域早就捉襟見肘了,現在又這麽砸錢去買武器裝備,總歸還是有人忍不住嘀咕幾句,對吧?
但等一下,也不能簡單地罵「窮兵黷武」,因為如果完全忽略安全需求,那也是另一種災難,兩個月前送出的一份未來三年預算規劃顯示,到2025年俄羅斯軍事相關費用預計達到13.5萬億盧布,大概折合1450億美元,比今年又提升30%,嚇人吧?不過這裏面有門道——它其實已經被設定為一個「臨界值」了。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再往上漲一點,就可能引發財政崩潰或者社會矛盾,到時候整個體系都會跟著垮掉,所以普亭幹脆踩了一腳剎車。
這種謹慎,其實看起來很像是一種戰略性轉向,如果你熟悉蘇聯解體之前那些年的故事,就會發現歷史真的驚人的相似,當時他們為了追趕美國,一股腦砸錢搞軍備競賽,把國內經濟折騰得七零八落,到最後內部扛不住才徹底瓦解。這件事一直是普亭政府心裏的痛點,他顯然不會允許自己重復這樣的老路,那麽問題來了,在既要保證國防,又要控制成本之間,他究竟有什麽辦法權衡呢?
答案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復雜,比如,透過技術升級來減少資源浪費,用更少的錢做更多有效率的事情,這是最直接的一條路,而且近期確實可以看到一些訊號,比如俄羅斯開始集中研發無人機、人工智慧這些尖端領域,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單純拼數量,還有就是嘗試與其他國家合作分擔風險,今年9月跟伊朗簽署協定,共同開發新型軍事裝置,也是基於這個邏輯。
但短期內依然存在棘手的問題嘛,比如持續不斷的新兵訓練和補給保障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還有國際輿論對其動作是否合理合法的不停質疑,多方面夾擊下,即便政策調整再精準,也難免顧此失彼。而且長遠來看,高昂軍費用必將影響經濟復蘇速度,對普通市民生活品質造成隱形損害,這部份恐怕才是真正考驗耐力和智慧的時候。
記得小時候讀過一本書,說凡事都有代價,只不過聰明的人懂得選擇付出什麽代價,以及如何讓損失變小一些,我猜現在對於普亭來說,他必須面對類似的問題,是繼續全速加碼,為當前利益搏命;還是適度減緩節奏,為未來埋下一顆希望的種子。如果你站在他的立場,會選哪個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