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身份和立場不一樣,表達的想法也就不一樣,這挺正常,沒啥誰對誰錯,就是思維方式和角度有差別。特別是像那些比較敏感的話題,老是因為有不同看法而被質疑。就說核武器研究這事兒,文人跟軍人的想法差別大著呢,到底差多少,聽聽金庸和陳毅咋說的就明白了。
金庸覺得對於國家來講,老百姓的生活是最重要的,只有把民生問題處理好了,國家才能強大起來。像研究原子彈這種事,肯定是在挑起戰爭,會讓世界一直打仗,這樣老百姓就沒法過上好日子。美國研究原子彈花了 20 億,他們有足夠的錢能這麽浪費,中國可沒法比。而且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國家啥都缺,人們吃飯穿衣都困難,哪有那麽多錢去研究武器啊。就當下國家的情況,最該做的是使勁搞生產,先解決人們吃飯穿衣的緊迫問題,這也是為了讓國家發展得更快。
金庸反對研究核武器還有個關鍵原因,就是他認為核武器殺傷力太強,太不人道。這種武器一旦動用,會給世界造成淪陷性打擊,日本的遭遇讓全世界都見識了它的威力,估計沒人想再看到。可不少國家還在鉆研這種武器,說不定哪天就用到戰場上了,這樣大家就得成天提心吊膽,害怕哪天頭上飛過一顆原子彈。這麽擔驚受怕地過日子,對人的身心都是巨大負擔。其實金庸的考慮挺有道理,作家通常是生活的體驗者,靈感來自生活,所以他們對生活的感受特別深。有這種想法很正常,是從平民百姓的角度考慮的。
但對於軍人陳毅來講,原子彈必須研究,這是國家強大的一個前提。別的國家手裏有這武器,中國就老受威脅,在世界舞台上也沒法得到平等對待。所以說,原子彈不是沒用的,陳毅覺得,哪怕沒衣服褲子穿,原子彈也得接著造。他的意思是,人民命都保不住,要褲子幹啥,想安居樂業,肯定得先能保證大家安全才行。
其實這倆的說法都有點道理,就是立場不一樣,所以才有了兩種不同說法。要是把他倆的說法合一塊兒,那就能得出完美答案。意思就是中國既要造出原子彈來保衛國家,又要保障人們的吃穿住行,這樣國家才能真正強大。這實際上是國家發展的戰略問題,得用長遠的眼光去看。雖說當時國情確實像金庸講的那樣,人們經濟條件差,還有研究失敗的風險。但那麽艱苦的革命都挺過來了,造原子彈這事也肯定難不住偉大的中國人民。
陳毅的觀點最後的確被歷史證實了,中國搞原子彈雖說花了挺多錢,可取得的成效特別顯著。自 1964 年中國造出核武器,在國際上的地位顯著提升,好多國家都來建立友好外交關系,世界和平的態勢也逐漸形成了。這時候大家就明白,之前所有的辛苦都沒白費,中國終於能踏實謀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讓咱們這個美麗的國家一直存續下去。
歷史的經驗一直提醒咱,落後就得挨揍,過去的中國就是由於一直沒看重重工業的發展,所以處處被侵略,連小小的島國都要來搶咱們的地盤,中國該強大起來啦。原子彈的研制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震住那些心懷不軌的國家,讓他們明白中國可不是好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