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中國要打破美國印太戰略的圍剿,是先打印,還是先收台?

2024-10-02軍情

到了 21 世紀 20 年代,中國的綜合國力有了極大的提升,在經濟和軍事方面,已然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在美國眼裏,中國顯然成了美國的挑戰者,所以要全方位打壓。

就這樣,2012 年時任總統歐巴馬宣稱要在亞太地區加大投入力量,美國弄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此後,美國慢慢從歐洲和中東收攏兵力,把更多的軍事、外交方面的資源投到了亞太地區。

當下,歷經十年的安排布置,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實力顯著增強。從 2016 年起,它在南海搞所謂的「常態化巡航」,強化了跟日本、南韓、菲律賓的關系,跟中國的沖突也越發頻繁。

想想中國有十四億人口,在東亞大陸邊緣,跟不少周邊國家有領土爭端,自己的統一問題也沒解決。就這些情況,全被美國拿來利用,成了美國搞亞太戰略體系,壓制中國崛起的重要部份。

然而,跟中國有領土爭端的印度,還有尚未統一的台灣當局,在美國亞太戰略裏,成了牽制中國的兩個重要幫手。

那麽,要打破美國在亞太的戰略布局,到底是應該先打印,還是應該先解決台灣問題呢?

【1,台海形勢】

咱們先瞅瞅台灣。

1996 年台海危機過後,一直到 2016 年蔡英文當局上台以前,美國在台海問題上沒啥大動靜,老是謹小慎微,不敢惹惱中國大陸。可 2016 年蔡英文當局上台後,特別是 2020 年往後,美國卻大張旗鼓地介入台海局勢。

首先,從 2016 年起,美國向台灣進行了 17 次軍售,給台灣提供了像 M1A2 主力戰車、海馬斯火箭炮、魚叉反艦飛彈這類的攻擊型武器,用來換掉台灣的一些老舊裝備,增強其武力拒絕統一的實力。

接著,美國的那些政客,好多次都沒經過中國政府同意,就跑到台灣去,還表示支持台灣當局。

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今年 3 月跟 9 月,兩次跑到台灣去了。

今年 7 月、8 月,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的議員紮堆竄訪台灣。而且,美印地安納州州長霍爾科姆也在 8 月竄到台灣,還跟其簽署了經濟協定。

今年 8 月初的時候,美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這可把中國大陸給惹惱了,就在台灣外海搞了軍事演習,致使台海局勢變得特別緊張。

今年 9 月中旬,美國國會參議院居然透過了一份【台灣政策法案】,想要強化美台關系,甚至把美台關系提升到官方級別。要曉得,以前美國可不承認台灣當局所謂的外交機構,處理各種事務也基本不會派現任高官。

與此同時,美國的那些盟友都紛紛講願意摻和台海問題。就像在歐洲那邊的英國海軍,2021 年的時候派了「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戰鬥群穿過了台灣海峽。

日本的國會議員今年老是跑去台灣,還不止一次地講「台海要是有情況,那就是日本有情況」這樣的話。

就算是實力不強的菲律賓,今年小馬科斯總統上任後,就表示願意重新啟用美軍基地,準許美軍在克拉克、蘇比克灣、巴拉望島駐紮軍隊,還答應美軍在「台海有情況」時從菲律賓的領土出兵。

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加強軍事建設等謀求「台獨」的行徑是不被允許的。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人人有責。

不得不說,當下台海的局勢跟過去相比,更為緊張了,盡早把台海問題解決好,特別關鍵。

【2,中印邊境形勢】

中印邊境的問題一直沒解決,近些年來還多次起沖突。

中國政府根本不認可印度從英國殖民那時候繼承的「麥克馬洪線」這一說法,也不想讓中印邊境爭端變得國際化,而是希望中印兩國能一起商量,把問題和平解決了。

不過呢,這印度近幾年不光老是越過實控線挑事兒,跟咱中國邊防部隊有好多回摩擦,還加快了在北部地區擴充軍力的速度。印軍為能打仗,專門弄了一支有 30 個師、旅級單位,人數多達二十萬的「山地打擊部隊」。

印軍這幾年使勁從南韓、美國、法國、俄羅斯買火炮、戰鬥機、坦克。而且在以色列、義大利、法國的幫忙下,加速建設海空力量,一心想當印度洋的霸主。

在經濟方面,2020 年邊境沖突後,印度使勁打擊中資企業和中國商品,這使得本就規模不大,經貿文化交流又少的中印兩國民間,裂痕變得更大了。

然而印度總理莫迪和他所在的黨派,靠著挑動民族主義情緒獲得了超高的支持率,還對中國持續保持強硬態度,這就讓中印關系多了點兒不穩定的因素。

從本世紀 10 年代起,美國就把印度當成圍堵中國、實施其亞太戰略的重要幫手。美國不但陸續撤銷了 90 年代由於印度研制核武器搞出來的一系列制裁,還積極拉攏印度,在軍事方面跟它加深合作。

2016 年的時候,美國和印度談了 12 年,總算達成了【後勤交流備忘錄協定】。接著在通訊這塊又達成了合作協定,美印兩國能互相用對方的軍事基地,還能互相給對方提供軍事補給和通訊支持。

2020 年 10 月,美國跟印度簽了【地理空間合作基本交流與合作協定】,讓印度能夠用美國的衛星和地圖數據,這使印軍在通訊、指揮、精確打擊以及天基偵察這些方面的能力大幅增強了。

近些年來,印度跟美國達成了購買像 F/A-18 超級大王峰戰機、MQ-9 察打一體無人機這類武器的大訂單。

另外,印度老跟日本海自多次在安達曼海舉行定期軍演,要知道,安達曼海邊上就是關系著中國海上生命線的馬六甲海峽。

不止這樣,今年 6 月,印度和越南簽了能互用軍事基地,還能給越南提供軍事貸款的協定。這就表示在以後,印度很有可能派軍艦、飛機從越南出發,來和中國海軍接觸。

想想印度本身就是個規模很大的大國,還是個有核國家,中國不管怎樣都得趕緊處理和印度的矛盾。

那麽,台灣和印度這兩個方向,究竟應該先搞定誰呢?

【3,台,印先解決誰?】

以上這些資訊很明顯,台灣和印度在美國的亞太戰略裏都是重要的部份,有著重要的地位。不管是把其中哪個方向的問題處理了,都會讓美國在亞太的布局不再那麽牢固。

不過相較而言,與其先對印度動手,倒不如先搞定台海問題,理由在這。

其一,台海兩岸的軍力對比,比起中印之間的軍力對比,差距大多了,先對付對岸,難度要小得多。

印度的軍力要比台灣強得多,畢竟人家有一百多萬的陸軍,還有 1700 多架戰機,200 多艘軍艦,外加 2 個航母戰鬥群,這可是個龐大的軍事力量。

在陸地上,印度北部有著好幾十萬的大軍,還配有大量俄制的坦克和火炮。而中國西部戰區的兵力加上各種配置,全部算起來也就二十來萬,要拿下這麽多印軍,可不是件輕松的事兒。

在空中,印度那邊還有 35 架飆風戰機以及 260 多架蘇 - 30 能跟解放軍較較勁。

畢竟啊,它們都屬於四代機,法國賣的飆風戰鬥機綜合效能不比中國的四代機弱,況且印度還有好多老舊飛機,還有預警機、電子戰機這些輔助機型,印度的空中力量可不是那麽容易就被打敗的。

在海上,印度的軍艦跟解放軍的比起來是有點落後,不過也不是一點兒優點沒有。印軍的 2 艘航母,「維克拉瑪蒂亞」號和「維克蘭特」號,好歹排水量都超過 4 萬噸,各自能搭載 36 架艦載機,算是大艦了。

印度海軍的 3 艘「加爾各答」級和 1 艘「維沙Kappa特南」級驅逐艦,排水量都超過了 7500 噸,屬於盾艦,能進行防空、反艦、反潛一體化作戰。再想想印度海軍確實能在安達曼海活動,所以印度海軍還真有點底氣。

相較而言,台灣的軍事力量,跟印度比差得遠呢。

台軍當下的現役兵力還不到 20 萬人,而且多數是沒怎麽訓練,戰鬥意誌也不行的「草莓兵」,其戰鬥素養跟印軍比起來差得遠。

台軍有好多裝甲車和坦克,像 M60、「勇虎」戰車這些,那可都是冷戰時期的老古董了,根本沒法抵擋解放軍的反坦克飛彈和裝甲戰車,甚至都比不上印度的俄制坦克好使。

另外,台軍這幾年從美國買了好多精確打擊武器,可到現在都還沒收到貨呢,反制大陸的本事比起印度那是差了太多。

在海空力量這塊,台軍的主力戰機有 140 架於 90 年代訂購的 F-16A/B 以及 129 架 FCK-1 。

前者屬於 F-16 的早期款,能跟蘇-27、蘇-30 較量一番,可航電系統以及對地打擊的本事都比不上解放軍後來新有的殲-11、殲-16,當然,也比不了印度的飆風戰機。而 FCK-1 的水準,頂了天也就相當於殲-10A 的水平,沒法跟解放軍的新型戰機相較。

要說海上艦艇,台軍跟印軍還有解放軍相比,那差得可不是一星半點。印度起碼還有裝著有源相控陣雷達、飛彈垂發系統的盾艦和航母呢。可台軍呢,啥盾艦沒有,能作戰的潛艇沒有,任何配了飛彈垂發系統的船只也沒有。

畢竟,台軍的海上力量,主要是美軍淘汰下來的 4 艘「紀德」級驅逐艦、10 艘佩裏級、6 艘諾克斯級護衛艦,還有已經落伍的 6 艘法國拉法葉級護衛艦。跟解放軍的 052C/D、055 型驅逐艦相比,完全不是對手,根本沒法阻擋解放軍奪取制空權。

再說了,要是中印之間打起仗來,作戰的範圍、跨度以及復雜程度都要比台灣那邊高得多。

中印兩國應透過和平方式妥善解決邊境問題,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每個中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第二點,台海兩岸啊,那是同文同種的,而且台灣主權歸中國這可是全世界都認可的,處理起來不難,在國際場合爭取支持也會更容易。

國際社會大都認可中國領土是完整的,也贊同一個中國的政策,就算是美國,也一直沒說台灣主權不是中國的。要是對岸有啥動靜,大陸出手那是完全站在道義的高點上,理所當然。

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幹涉。實作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而印度跟中國雖是陸上鄰國,可文化差別特大。要是解放軍大戰完深入其境內,很難很快獲得當地社會的理解,印度民間的民族主義情緒也許會上升,給印度當局提供更充足的打仗理由,把戰爭時間拉長。

第三點,台灣地方不大,可在美國的亞太戰略安排裏,其價值比印度高得多。

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不是一個國家,台美關系的表述是錯誤的。任何國家和勢力都不能以任何方式和理由幹涉中國內政,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每個中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從美國那邊來講,保持台海當下的情況,讓台灣當局一直親美,這對美國維持第一島鏈的部署極為重要,還關系到美國的盟友,像日本和南韓的海上生命線。

要是美國沒法在台海區域護住其盟友的利益,致使這第一島鏈的支點沒了,那美國在亞太地區就很難再獲得盟國的支持,其亞太戰略也會跟著玩兒完。

從經濟產業的角度來說,美國、歐洲、日韓跟台灣一起構成了龐大的半導體利益群體,能在半導體方面卡中國大陸的脖子。要是大陸拿下對岸,中國的半導體工業就能有不小的突破,這是美國不想見到的。

相較而言,印度在其亞太戰略裏處於邊緣位置,根本沒法成為影響亞太局勢的關鍵因素。

印度在西太平洋地區沒啥影響力,美國拉攏印度,主要是想給它的亞太戰略加點彩頭,就算沒得到印度的支持,也不耽誤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跟中國較勁。

並且,印美合作的程度還不深。印度並非美國的老牌盟友,印度的外交政策很長時間都傾向於蘇聯和俄羅斯。

印度軍隊,包括印度的好多政治家,和莫斯科的交流比對美國密切得多。美國在 70 年代到本世紀初,因為第三次印巴戰爭以及印度核武器的事兒,還對印度實施了制裁。

而要說美國在南亞地區真正的傳統盟友,那其實是印度的冤家巴基史坦。

就算如今印美兩國的關系改善了不少,美印兩國的合作也還沒到結盟的程度。兩國經貿交流不深入,2021 年雙邊貿易規模才 1194 億美元,比美國跟歐洲、美洲那些傳統夥伴差遠了。

為了避免印度成為下一個能挑戰美國霸權的對手,美國在印度商品入境和技術轉讓方面,沒少設定高壁壘。

這些舉動都能看出來,印美之間合作不太給力,彼此缺乏信任,在美國的亞太戰略裏,印度還沒有台灣重要呢。

第四點,中印都是人口超十億的大國,又都是有核國家,要是中印打起仗來,那關系著全球人民的安全呢。

第五點,從地理位置上說,要是跟印度打仗,可能會對中國從中東國家進口能源有影響,也可能會妨礙馬六甲海峽西側的自由通航。

可台海之間要是起了沖突,也不會妨礙中國商船在南海那一塊兒航行,中外商船繞開台海海峽走,還能降低航運的損失。到那時候,中國內地的能源,還有進出口的貨物在華南地區照樣能正常流轉。

【4,結語】

總的來講,從綜合軍力的比較,地理環境,核武器,國際環境,還有在美國亞太戰略裏的布局這些方面來考慮,先處理台海問題,比先打印度更合算。

當然啦,不管是在台海還是中印邊境,中國大陸都是不想真的打仗的。

中方始終盼著能和印度靠和平談判的辦法來處理邊境的問題。中印兩國都是第三世界的大國,又都是上合組織的成員。在很多諸如開發中國家利益、自由貿易這些方面,兩國是有共識的。兩國不太會,也不想打仗。這些年邊境地區雖說多次有摩擦,可最終沒打仗,這就是最好的例證。

對於台灣,大陸這邊雖說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還一直在強化國防建設以及區域拒止能力,不過大陸從未舍棄和平統一的願望。

本世紀以來,大陸多次在經濟利益方面給台灣提供幫助,像撤僑、海外領事服務這些,也都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地給予幫助,這從側面體現出了大陸的友好態度。

但要是對岸真走上獨派那條道,動用武力也不是沒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