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對以色列發動的空襲顯現了巨大規模
最近,伊朗對以色列進行了大規模的空襲,盡管以色列搭配了自己的防空系統和英美兩國軍艦的參與,依然有許多飛彈穿透防線。然而,以色列的「鐵穹」和「箭-2」、「箭-3」防空系統還是成功攔截了大量攻擊,但有觀點認為這次攻防並未達到徹底的突破。
(以色列防空系統攔截伊朗飛彈成功)
一些島內觀察家看到這種情況,開始錯誤地推測未來的軍事局勢。他們認為,伊朗的「飛彈雨」和大量無人機雖然對以色列造成了壓力,但未能完全突破其防空,從而斷言大陸的類似軍事策略在未來對台灣可能無效,認為東風-15飛彈不足為慮。
(以色列戰機在執行攔截任務後返回)
這種由以色列的防空表現引發的對台灣情況的比較顯然是不恰當的。以色列雖然顯示了高攔截成功率,並公開了機場被破壞的影像,表明其防空網路並非完全堅不可摧。此外,也有視訊證據顯示伊朗飛彈在以色列土地上的沖擊,這進一步質疑了所謂的高攔截成功率的真實性。
(伊朗發射的「法塔赫」高超音速飛彈)
這次空襲恰恰展示了飛彈和無人機在現代戰爭中的有效性。盡管以色列防空系統攔截了不少幹擾彈,但很多實際飛彈並未被有效攔截。以色列擁有如「鐵穹」這樣世界頂尖的近防系統和其他高級防空系統,這對小範圍國家來說,攔截成功率自然較高。
(台灣自研的「天弓」防空飛彈)
重要的是,大陸的軍事能力遠超伊朗,尤其是在飛彈技術方面。大陸與台灣的地理接近,使得其短程飛彈和火箭炮足以覆蓋台灣大部份戰略點。加之,解放軍擁有多種彈頭配置,包括電磁脈沖彈頭,這些都是台灣所缺乏的。
(東風-15短程彈道飛彈)
如果大陸決定武力統一,其軍事行動將不會限於飛彈和火箭炮,而是一個全方位的立體戰鬥策略。在這種情況下,僅依賴台灣現有的防空系統顯然是不足以全面防禦的。
綜上所述,用伊朗與以色列的沖突來類比解放軍與台灣的潛在軍事沖突,是對現實情況的一種誤讀。此類比較忽略了許多關鍵的戰略和技術細節,以及兩岸軍事力量的實際對比。